计算机发展史故事【13】

微电脑先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历阿克的命运相似,1974 年面世的“牛郎星”能否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微电脑被载入史册,人们似乎也存在着分歧。
拥有微处理器发明权的英特尔公司,难道自己不会组装微电脑,非得罗伯茨来越俎代庖吗?事实上,早在1972 年,英特尔公司组建的“开发系统小组”就曾以8080 作为微处理器,设计出最早的一代微电脑,比“牛郎星”的诞生提前了2 年。奇怪的是,他们把这种电脑命名为“蓝箱子”,全然没有认识到自已创造了又一个“吉尼斯纪录”。
“蓝箱子”电脑是英特尔配套于微处理器销售的一种工具。由于“开发系统小组”的工程师们大多设计过小型电脑,所以“蓝箱子”电脑使用了小型机上的许多技术,有自己特殊的总线,也有专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英特尔把这种机器定位于“帮助用户辅助开发微处理器”,价位也定得较高。当时的电脑业界谁也没有“微型电脑”的概念,因而都把“蓝箱子”看作某种新的小型电脑,英特尔也为自己能跻身于“第七大小型机公司”而沾沾自喜,错失了独占微电脑产业鳌头的良机。对于这一点,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虞有澄博士曾感叹地说:“如果当时在经营策略上略作调整,也许后来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会因此而改写。”与“蓝箱子”诞生大体相同的年代,以首创复印机闻名于世的美国施乐公司,在硅谷的帕洛阿托市创办了一所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施乐公司提供了非常优厚的研究经费,吸引了100 多位科学家前往工作。PARC 希望自己的研究人员尽量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限制他们的研究方向。这些世界一流的电脑专家们斜躺在铺着麻袋的地板上,四周放满了黑板,幻想着电脑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阿伦·凯博士于1972 年首创Smalltalk 语言,提出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新概念,为13 年后微软公司的WINDOWS 诞生铺平了道路。有关资料介绍说,Smalltalk 语言的测试是在一台名叫阿托(Alto)的微电脑上进行的,Alto即代表着帕洛阿托研究中心。阿托电脑的操作系统以位元映射为基础,并率先采用鼠标器操作,比“牛郎星”的功能强大得多。
遗憾的是,施乐公司没有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仅把它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直到1977 年决定推出阿托电脑时,仍把价位定在2~3 万美元,无法面向广大民众。PARC 的天才人物于是纷纷“跳槽”,他们带着“视窗”、“图标”、“鼠标器”等崭新的概念出走,有的成为微软公司视窗软件的设计主笔,有的为苹果公司成就了麦金塔(Mac)电脑;也有的自立门户,创立诸如3Com、Adobe等公司,成为网络系统或桌面排版印刷系统的始作俑者。
“蓝箱子”和阿托电脑都沿袭了传统电脑的营销策略,它们没能够引起更大的反响。应该说,真正称得上拉开新时代帷幕的微型电脑只有“牛郎星”。
罗伯茨把“牛郎星”定位在青年“电脑迷”身上,无意之中引发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自这种电脑问世后,美国出现了一个电脑业余爱好者购买散件,在家庭汽车库里组装微电脑的热潮。这些狂热的青年人还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自发组织了一个“自家酿造计算机俱乐部”,相互交流在车库里组装电脑的经验。在第一次聚会后的几个月内,就有75%的会员设计出自己的微型电脑。不久后,这些电脑迷们又纷纷以汽车库为基地开始创业,把“自家酿造”的电脑推向市场。
这种状况,正如1976 年哈佛商学院高才生纳尔逊所概括的那样:他们发动了一场解放计算机的运动。
“解放计算机!”纳尔逊大声疾呼,“计算机安放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只为那些高级专业人员占有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让我们去掉计算机的神秘色彩,计算机属于全人类!”当纳尔逊在亚特兰大桃树广场饭店作这场著名讲演的时候,从“电脑迷”的汽车库里走出的企业已经为市场提供了约200 个品牌的微型计算机,较有名气的有克罗门科公司和柯摩多尔公司的微电脑,以及坦迪公司的微电脑TRS80。
克罗门科公司是斯坦福大学两个毕业生梅伦和加兰创办的企业,名称源于他们居住的学生宿舍。克罗门科电脑采用的是英特尔的8085 微处理器;柯摩多尔公司则倚仗为摩托罗拉公司开发出6800 芯片的佩德博士之力,把它的微电脑命名为“柯摩多尔—佩特”。可笑的是,“柯摩多尔”译为“海军准将”,“佩特”则译为“宠物”。TRS80 微电脑采用的是Zilog 公司的Z-80 芯片,据说是由一位推销员“酿造”而成。这些早期的8 位机器,作为第一代微电脑的开路先锋,为推动“计算机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游戏机溯源

无论是资深的计算机编程高手,还是入门级的电脑“发烧友”,谁能说他从未玩过电脑游戏?国外的报刊说得更邪乎:从美国白宫的总统,到中国偏僻小镇的儿童,人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玩具,那就是电脑游戏机。电脑游戏,似乎构成了本世纪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有人甚至认为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它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20 余年的发展,电脑游戏走过了自身的“轮回”:从运行于电脑的“影像游戏”发端;继而被专用游戏机称雄一时;直到目前“返朴归真”,把阵地拱手交还给多媒体电脑,并且在互联网络上争奇斗妍……
风靡全球的电脑游戏,却源于一位25 岁青年白手创业的“雅达利”,正是在微处理器诞生后不久,而第一台微电脑“牛郎星”尚未出世的年月。
1971 年,地处硅谷的安派克斯公司的工程师诺兰·布什内尔(N.Bushnell)耳闻目睹惠普、英特尔创业成功,决心自己也闯出一番事业。然而,他已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境并不宽裕,暂时不敢脱离安派克斯。妻子从箱底翻出仅有的500 元储蓄交给丈夫,权当布什内尔“公司”的全部“投资”,地点只好将就设在圣克拉拉自己的家里。布什内尔把女儿住的卧室腾出一间改成工作室,开始了他的业余创业生涯。
夜深人静之时,在一张张画满线路图的纸上,布什内尔的构思渐渐清晰起来。他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涉足新的电脑,但丰富的想象力却为他独辟蹊径。他始终不能忘情于大学读书时见过的一个电脑程序,程序的名称叫“太空争霸”,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捣蛋鬼马丁·格利兹1962 年首创,据说是第一个在电脑上运行的影像游戏。然而,用400 万元的大电脑干这种“营生”,却太不合算,他要设法把这种游戏改造为供大众娱乐的电脑游戏机。
布什内尔记得非常清楚,他在1971 年一天的清晨4 点钟,试制成功了这种商业性电脑游戏机,名称就叫“计算机宇宙”。宇宙游戏的规则太奇妙也太复杂,复杂得让那些只会在台桌上打弹子的家伙不知所措。结果,尽管布什内尔四处游说,游戏机卖出为数不多就再也无人问津。
有人告诉布什内尔:谁能大胆低估美国人的智慧,谁就能赚到钞票,电脑游戏必须是一种“不太伤脑筋”的玩艺。此时,他已经囊空如洗,只得找朋友借了一点钱,把“计算机宇宙”改头换面,变成一台最简单的乒乓球游戏机。乒乓球游戏机是一种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小小玩具,两道竖杠代表球拍,一个小光点代表球在屏幕上蹦蹦跳跳,由人操纵按纽控制反弹,打不中就失去一分。这一次,布什内尔不想出卖整机,就在机器上开了个投币口,然后扛到年轻人经常光顾的一家小酒吧里,临时拜托掌柜照看。
第二天清晨,布什内尔在被窝里被电话吵醒,酒吧间的老板不耐烦地告知乒乓球游戏出了故障。布什内尔顿时睡意全消,急匆匆套上衣裤,跑步赶到酒吧间。布什内尔从兜里摸出一枚硬币,想把它塞进投币口,可就是塞不进去。拧螺钉,打开后盖,布什内尔突然大张着嘴惊呆了:机器中那只用来装硬币的塑料牛奶杯,整个地装满二角五分的硬币。把游戏机“挤”得不能动弹的东西是钱币!就这样,布什内尔无意之中让他的“乒乓球”大获成功,稀里糊涂地拉开了电脑游戏时代的幕布。
1972 年,布什内尔索兴辞退掉安派克斯的工作,把自己公司的牌子高高悬挂出去。公司的大名“雅达利”(Atari),取自他钟爱的日本象棋,“雅达利”就是象棋中那句杀棋的吆喝声──“将军”,也常常被译作“阿塔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雅达利公司以每台1200 元的售价,批发带零售卖出乒乓游戏机10000 台。第二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50 万元,第三年又猛增至1500 万。于是乎,美国几乎每间酒吧、每所娱乐场和每所大学俱乐部,终日响着“乒乒乓乓”的声音。1975 年,雅达利公司又下出一着“将军”的妙棋,他们把投币式的“街机”改造成家庭游戏机,显示屏幕用电视替代,程序录在盒式
磁带里,第一次销售数量就有10 万之巨。不久,又把一种新的节目“大嘴巴”制作成家庭游戏机磁带销售。“大嘴巴”又叫“贪吃的人”,由于不用刀枪火炮,更受小女孩欢迎。这一时期雅达利的电脑游戏机,有专用的微处理器控制游戏规则,储存在集成电路卡里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可随意拔插更换,并且添加了色彩和简单的音乐,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家庭在圣诞节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雅达利公司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脑游戏机生产厂商。
以今天的目光看,即使是雅达利后来推出的新型游戏机2600 都已成为古董,但它毕竟使电脑与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车库谱新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闻名全球的苹果电脑,是电脑史里值得大书一笔的传奇故事。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而已,在我之前,苹果电脑快速成长给人以太深的印象。”就在20 年前,“计算机解放”热风吹雨,正是乔布斯(S.Jobs)和他的伙伴沃兹奈克(S.Wozniak)在汽车库里组装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用双手托起了微电脑产业的一轮朝阳。
乔布斯是硅谷第一代土生土长的青年人,肖克利回帕洛阿托打天下的那年,他刚好出生。这位自小被人收养的孤儿,性格狂放不羁。他在里德学院只读了一年书,就离开学校独自“闯荡天涯”。据说,他曾整日浪迹于俄勒岗一带的苹果园,给别人打工糊口。后来到雅达利公司谋到一份差事,又迷上了东方的法术,竟千里迢迢飘洋过海,追随印度大法师“修行练功”。不久,乔布斯返回雅达利,与童年时代的好友沃兹奈克取得了联系,在后者的带动下,他也对微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沃兹奈克比乔布斯年长5 岁,被乔布斯亲昵地称为沃兹。由于出生在工程师家庭,沃兹从小泡在晶体管堆里玩耍,读初中那年,在家里设计出第一架计算机,由此获得过旧金山湾科学博览会一等奖。沃兹是个绝顶聪明的好学生,大学入学考试的数学科目,居然被他考到800 分的满分。可能是对大学的课程不感兴趣,连着换了几所学校后,他也在中途辍学,到惠普公司担任了工程师。
1975 年,乔布斯20 岁,沃兹奈克25 岁,两人都还是双手握空拳的穷小子。沃兹奈克是电脑奇才,乔布斯的才华表现为非凡的洞察力。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沃兹经常逗留在乔布斯的车库里钻研电脑,也常常携手参加“家酿电脑俱乐部”的活动。看到伙伴们炫耀自己的“牛郎星”电脑,沃兹心中羡慕不已,乔布斯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一台更好的机器。制造微电脑首先需要微处理器,两人跑到商店询问价格,每块8080 芯片要卖270 元。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驱车来到旧金山威斯康电脑展销会碰运气,结果只用20 元的价格就买回摩托罗拉公司的6502芯片,与英特尔8080 的功能也差不离。
沃兹后来回忆说,在他们买回6502 的当天晚上,他和乔布斯又来到“家酿”参加聚会。有人带来一台能与电视相联的电脑,向大伙展示一幅彩色图象。沃兹看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电脑在屏幕上画彩色圆环。后来,他躲在惠普的实验室偷偷制成有同样功能的芯片,但拿不定把握是否应该装进那台自制电脑里。乔布斯得知后却说:“为什么不装呢?我们要把所有的新技术都用上。”他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说服了惠普的主管,允许沃兹把芯片“借”回家使用。乔布斯对好友鼓劲说:“这台电脑会使‘家酿’的小子们大吃一惊。”
乔布斯的预言十分灵验,当他俩带着沃兹的自制电脑再次出现在“家酿”聚会时,到会者都坐不住了。“电脑玩家”里三层外三层把沃兹围得水泄不通。沃兹的电脑虽说仅是一块较大的电路板,但它有8K 存储器,也能发声和显示高分辨率图形。“家酿小子”岂止是“大吃一惊”,他们纷纷向沃兹提出要订购这种机器。
一直站在圈外观看动静的乔布斯,此情此景启动了头脑里“计算机”飞快运转,“计算机”顿时成了一台“算计机”。他默默地算计着:“俱乐部500 人中间大约会有100 人买沃兹的宝贝,第一台卖出,我们能有50 元利润,然后就卖第二台,第三台……”
第二天,他说服沃兹卖掉他珍爱的惠普牌计算器,又把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送进拍卖行,好不容易凑到1300 元垫底资金。汽车没有了,正好腾出车库充当工厂,两人没日没夜赶起活来。没有人剪彩,没有举行任何奠基仪式,20 世纪微型电脑的制造工业就这样悄悄在汽车库里迈出第一步,因为这是第一次应“客户”要求成批生产的微电脑产品。
1976 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奈克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共同签订了一份合同,这些“愚人”们要为沃兹的电脑成立一家新的“车库”公司。按照规定,上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表格必须尽快填写,乔布斯于是发动大伙为公司起个名字。他自己首先提出一个奇怪的名称──苹果电脑公司,说是能给公众一种亲切的感觉。大伙儿七嘴八舌意见不一,眼看就要过了时限,乔布斯发话道:“5点钟前还不能统一,它就是Apple(苹果)。”有人猜测,这是乔布斯不能忘情于在苹果园打工的经历。可笑的是,他后来托人为公司设计的标牌,居然是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据说“咬”(Bite)与“字节”(Byte)同音,但猛一看却像只烂苹果。就这样,苹果电脑公司也竖起了大旗,与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一“软”一“硬”,遥相呼应。

“苹果”的滋味

在汽车库建立了“生产车间”后,乔布斯又开始为新公司进行第二步“算计”,他要说服商店直接销售电脑,虽然他从来没有经商的经验。
1976 年6 月,乔布斯夹着一块电路板,大摇大摆走进刚开业半年的“拜特”电脑商行。好在商行经理威尔逊也是“家酿俱乐部”成员,并不感到十分意外。威尔逊对乔布斯说:“我们早就想经销电脑,不过,你们这种电路板实在不像一台计算机,它必须装在箱子里才是商品。”乔布斯立即接受了威尔逊的条件,“拜特”商行一次就订购50 台,并爽快答应先提供2.5 万元的元件。威尔逊告诉他,这是为期30 天的卖方贷款。什么是“卖方贷款”,乔布斯弄不太懂,但也不好意思开口问。结果,当他们在29 天内把50 台机器交给威尔逊,还清了所有的元件费用并小有盈利时,他才尝到“卖方贷款”的甜头。原来,不仅试制电脑的零件可以向惠普公司“借”,批量生产也是可以“借鸡生蛋”的。
汽车库越来越拥挤不堪,零件和半成品几乎堆到天花板。随着订货量日益增多,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乔布斯与沃兹商量,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必须找到一家大公司合作。很自然,他们首先想到自己打工的雅达利和惠普。沃兹奈克满怀信心地回到惠普公司,向主管技术的经理建议由惠普接手生产微型电脑。他一连跑去三次,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惠普公司当时并不打算介入这个市场,从而错过一次领先微电脑产业的大好时机。乔布斯以为,这肯定是因为沃兹笨嘴拙舌的缘故,于是亲自出马跑一趟雅达利,他坚信布什内尔先生一定会因他的鼓动而动心。结果怎样呢?多年后,布什内尔亲口说过这段往事,他当时把乔布斯好一番嘲弄。
“那一天, 乔布斯跑对我说,”布什内尔回忆道,“ 他有一种能创造1000万利润的产品要推荐给我,我当时回答他:‘噢,那我就成了亿万富翁,哪有这种便宜事,你小子肯定是鬼迷心窍。’现在想起来,雅达利公司的确放弃了大大超过1000 万的买卖。然而在1976 年,谁能料到微电脑会演变成今天这种大气候呢?”
正当乔布斯四处游说筹措资金的时候,布什内尔念及旧情,介绍风险资本家瓦伦丁前来考察。瓦伦丁先生把他的名牌车停在乔布斯的车库前,第一眼看到的
乔布斯,穿着拖鞋,披头散发,牛仔裤半挽到膝盖。他回去把布什内尔好一顿臭骂:“你从哪里弄来这么个家伙!”不过,碍于情面,他还是把乔布斯推荐给另一风险资本家马克库拉。
马克库拉是英特尔公司的前销售经理,年方不惑,他才不管乔布斯的穿着打扮如何怪异,他看中的是沃兹的微电脑,愿意拿出10 万元支持苹果公司,并运用自己的影响从银行搞到25 万元贷款。一个“大人”加两个“孩子”组成又一套“三驾马车”,招兵买马,扩大规模,终于把工厂搬出了汽车库。轮到沃兹奈克大显身手了。1977 年初,他精心设计了另一新型微电脑。这台电脑安装在淡灰色的塑料机箱里,前部是键盘,角上镶嵌着一个由6 种颜色组成的“烂苹果”图案。它重量总共只有5 公斤,装配着高效能的开关电源,主电路板只用了62 块集成电路芯片。为了提高机器的性能,沃兹几乎用了一年时间设计出灵巧的磁盘机,尽量缩小其的体积,仅用8 块芯片就达到老式磁盘机50 块集成电路的效果。这种电脑达到当时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准,乔布斯命名它为“AppleⅡ”(苹果Ⅱ型),并“追认”他们在“家酿电脑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苹果Ⅰ型。
1977 年4 月,乔布斯动员公司所有的员工日夜奋战,抢在旧金山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开幕前,制造出5 台苹果Ⅱ型微电脑样品。苹果Ⅱ型电脑第一次公开露面,就造成意想不到的轰动。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到苹果公司的展台,几乎要把桌子挤翻,订货单被一抢而空,公司第一年的赢利即达到250 万。从此,苹果Ⅱ型微电脑走向了学校、机关、企业、商店,走进了个人的办公室和家庭,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它为本世纪后期领导时代潮流的个人电脑铺平了道路。
随着苹果电脑带来的巨大收益,苹果电脑公司在短短5 年时间内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营业额跃升10 亿美元,跨进美国最大500 家公司的行列。乔布斯头顶着一只苹果的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 25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