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个人和商业隐私的侵犯,一直叫某些人紧张。现在的物联网理念下的一些新兴智慧应用,实际上对所谓隐私侵犯的风险是有增无减的。很多人无法想象,如果进入一个超市,眼前的显示增强技术的显示装备上就开始罗列和推荐你潜在需要的商品的场景,到底是一种令人新奇的购物体验,还是一种心灵无处可藏的恐惧。当然,恐惧和新奇经常也都是伴生的一对心理体验。在一些科幻小说里,基因信息的泄露更是叫主人公面临生物学上被复制的风险。所以,总有一些人对隐私问题发表义正词严的言论。而互联网企业家们,又毫无例外地宣称对用户隐私的尊重云云。
但是让我们审视一下显示,所谓隐私,怎么有那么重要么?实际上几次重大的泄密事件也就不了了之,最后的法律定损都困难。相信风波过后,当事企业会亡羊补牢,但是受害者或者潜在的受爱着也没那么就揪住不放地追责。
这种言论和现实的冲突,其背后原因就是,隐私根本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先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如果信用卡公司泄露了你的购买记录,人们的第一反应一般是气愤。但是,如果这个购买记录上80%的商品和服务已经被你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有心人随便一个和市场价的比对也就知道你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了,您还有那么气愤么?
场景二。作为经理,如果你手下的销售员泄露了客户的联系人电话,你一定首先想到开除他。但是如果这个客户作为采购者其实经常在各类B2B网站上发布采购信息,并留下自己的工作电话呢?如果是你们得到并保持这个客户,是因为你们公司产品的综合品质以及该联系人和您的私交呢?
这些场景,其实并不是笔者捏造的孤立存在。反思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就会发现,其实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人们社会行为的改变,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普遍的。以往以信息不对称获利的模式被互联网严重打击,人们喜欢炫耀分项体验的本能被互联网无限扩大,导致隐私和秘密的基本定义虽然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时代其概念的内涵已经悄悄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你评价一个新技术或商业模式是否侵犯隐私的时候,我们就自然面临着一个问题:是侵犯今天的隐私,还是明天的?
不仅仅是隐私,其实任何反应人类社会意义上的概念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这些我们一般倾向于较长时间存在的稳定社会形态,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流动模式下,成了和时尚一样的短期社会现象,面临着随时被改变的可能。好吧,还有基因技术、物联网等,关于一个个体的描述信息原来越多,被数据所有者之外的人获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为创业者或者业务拓展人员,应该如何面对?
首先要记住,人类的习惯永远是利益第一。风俗习惯、个人隐私、商业机密、道德和法律这些东西,其产生的根源是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切割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对人类很重要,甚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之一,但是社会秩序的内涵本身是与时俱进的。你的技术和商业,如果有可能会引发新的利于切分,那么多少都要重新考量对这些概念的定义修正的可能。所以,先放下这些抽象的概念,先考虑技术与商业模式给各类利益干系人带来的新影响,要尽可能全面透彻。然后在考察现有的社会习惯,这个技术或商业是否与之产生冲突。
然后你就会得到以下几种可能之一:
当前没冲突。这似乎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情。但是要知道产品也会影响其用户的。电视、游戏等都曾经因为引发太大的社会行为改变而饱受诟病,所幸引发的都是局部的阻力。
当前没冲突,但是已经到了冲突的边缘。比如一些远程健康应用,用户提供个人数据是服务的前提,但是一个不小心泄露就会引发公众事件。传统的医疗等领域其实一直生活在这个区间,未来新的业务模式也可以借鉴其处理方式。
当前就有冲突,或者叫用户感到潜在威胁。此时做不做、怎么做就成了问题。可以修改技术和模式设立新的路径,可以完全放弃,也可以评估潜在风险而硬来。
总地来说,就是利益第一,隐私第二,或者说道德第二。否则你可能一开始就卡在当前的成见上,无法继续建立出真正有利于人群的东西来。当然,这个思路并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所以卖淫、毒品和枪支的合法化,以及人体器官买卖这类就成了广泛的禁区,不容得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在足够的利益面前,隐私也是可以出卖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免费商业模式。当然这些模式的缔造者不会告诉你他们在以提供免费服务来回去对用户隐私的使用权,他们或说是因为他们产品的价值和体验换来的。但现实往往是,如果收费,那些体验的价值就是可忽略,愿意加入的就会骤降,根本就不会分项隐私性数据。但是在经历和众多的隐私货币化之后,我们对这些信息是否再属于隐私的理念,最终会慢慢放弃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