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战:三家分晋(加量修订版)韩赵魏崛起,自春秋来到战国

link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   总说西江月


两千多年的岁月,以一个故事开场吧。


话说当年周文王见到姜子牙后惊为天人,死活非要请他出山,姜子牙谱比较大,非要文王拉车才肯走。


文王拉了姜子牙八百零八步后一头栽倒。


姜子牙道:天数啊!你拉了我八百零八步,就保你八百零八年的江山吧。


这是两周八百年江山的浪漫来源。


其实细推算国祚,两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东周亡于秦并天下,加一块,没到八百年,


关于开场这个浪漫故事还有很多详细内容,比如说太公比较沉,文王先是往西拉了301步,然后栽倒。再爬起来后把脑子摔迷昏了,又往东拉了507步,然后又摔跟头,这回死活没有爬起来。


这一西一东分别寓意西东两周。


这种故事听听就好,因为后面还会有很多,比如刘邦同志怒斩大蛇,武帝他妈梦阳入腹等等。


图片


真深究起来,姜太公保的这八百年,量上算,将将算是足了,但并不保质。

 

因为周王朝谈得上影响力与控制力的,也就是西周的那三百年和东周刚开头那会儿,整个王朝后期基本上就已经谈不上什么控制力了,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小,名义上还是所谓的天下共主,但早已没人拿它当回事了。

 

整个两周的这八百年,就像是一条默默地、缓缓地、匀速地、向下的抛物线,出道即巅峰,缓释八百年。

 

你说是周朝出了啥问题了吗?


按说每个朝代的由盛转衰,很多都是人祸。


以周为例,比如流传度很广的那个烽火戏诸侯的段子,周幽王为了哄美人高兴没事就玩火搞大阅兵,最后玩现了。

 

其实两周的最终衰落,跟人祸还真没多大关系,幽王作不作,整个两周的向下大曲线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周王朝之所以会王小二过年,并不是因为历代周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制度性问题。


周朝的制度,从确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会逐渐势微。


用句今天很时髦的一句话:他不行,只是因为太老了。

 

这个制度,我们听上去会很熟悉,叫做“封建”。

 

当年周武灭殷商后分封天下。

 

周武王自己这份家业,叫做“天下”。

 

他把天下分成了1000多块,一个功臣或亲戚拿一块,这帮拿地的人叫做诸侯,分到的每一块地叫做一个“邦国”。

 

诸侯回到自己的邦国,再将自己那一块地再进行切割并分封给自己的亲戚或手下,这帮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叫做大夫。


分给大夫们的每一小块土地叫做“采邑”,简称“家”。

 

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时总会提到一个词“家国天下”,说的就是这三个层级。

 

我们还听过这样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得修炼自己的能力,然后去采邑锻炼,水平够了去治理邦国,变成大神后去操心天下。


这是一个儒家弟子的修行对照表,说的也是这回事。

 

周朝的国家制度,叫做“封邦建国”,更深刻的说,这是一种“层级承包制”。

 

天子是总包,总工程叫“天下”。


总包拿下天下后,将具体的开发工作又分给了一个个分公司,也就是诸侯们。

 

诸侯作为分公司,承包“邦国”,但分公司们自己也是不干活的,具体的工作要靠一个个包工头,也就是大夫来进行控制。

 

大夫承包“采邑”,也就是“家”,大夫们再往下分给家臣,也就是“士”。


“士”作为基层公务员控制最底层的平民老百姓。


图片

 

虽然这种制度后来会“变老”,但这种层层的落实承包,在三千多年前,简直就是当时最伟大的制度。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当年,“封建”制度的伟大在于,它突破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将当时松散的个体们组成了一个能够产生合力的整体。

 

这就好比今天我们算好几亿的加减法都不叫事,但当初推导出来1+1=2的那个人才是真正伟大可贵。

 

我们的老祖先们早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认知能力与精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单线控制一万个人,所以想要获得权力,必须进行分权。

 

后来这个道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证实,大名鼎鼎的邓巴数字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允许一个人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是148人。


过了这个数你脑子就该烧了。


大规模的人民统治与社会协作从封建制度的伟大确立后才出现了可能,华夏大地上,文明之光开始越来越频繁的碰撞与显现。

 

当时人类社会的框架刚刚开始尝试构建,那种一竿子插到底的统治技巧还没有被摸索发明出来。


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封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全国人民像一个整体一样层层负责,全方位立体360度环绕在了周天子周围。

 

但在不断地演化过程中,它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


环绕并非团结。


大夫为诸侯负责,却不为天子负责,士为大夫负责,却不为诸侯负责。

 

每一层级都是单线联系,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间谍系统,越一层你的手就伸不到。


通俗点讲就是: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

 

开始周天子本人也有一个邦国,级别最高,号称“王国”,是整个天下唯一的一个。

 

后面按级别分别是公国,候国,伯国,子国,男国,一堆国。

 

这堆国的诸侯,定期是要向你周天子纳贡,朝拜,服软,听你训话的。


但这堆国的家务事,你周天子是插不上手的。


同样,诸侯们名义上都归你周天子的领导,但诸侯之间却是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的。

 

我不敢和天子瞪眼动手,但我心情不好时,拿几个好欺负的诸侯开刀还是可以的嘛!诸侯间开始战火不断,偶尔就能听到某诸侯灭了某诸侯的消息传来,而一再欺负人成功的诸侯则变得越来越膘肥体壮。

 

开始你周王国最牛,占地最广,军队最多,但一百年后呢?两百年后呢?


就像侏罗纪公园中非常著名的那句台词:“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图片


扩张,就是生命体的原动力。


图片


刚刚分封之时,诸侯们都还很客气,很多还是亲戚弟兄,但两三代之后就都开始纷纷寻找出路。

 

生命的弱肉强食法则开始运转,比如齐灭了14国,鲁灭了13国,秦灭了14国,晋干掉了25个,楚最暴力,灭了60多个。

 

到了东周的时候,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演化,中华大地上早已不是1000多个诸侯了,而是变成了几十个,很多脑袋大胳膊粗的邦国已经开始出现。


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齐,秦,楚,晋等。


此时的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早已成为了摆设。

 

东周一般还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与战国。

 

这两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主旋律差别。

 

春秋的主旋律是“争霸”,战国的主旋律则是“兼并”。

 

春秋时,大国们最爱干的事情是当霸主,也就是世界警察,你们都得服我。


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大哥带着一堆小弟去平事,声势很重要,一通骂之后有时根本就打不起来,对方一服软就完了。

 

图片


总体来说,春秋很可爱,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做绝。

 

当然,之所以不做绝,并不是因为什么仁义礼智信。


而是因为能力达不到。


后来,社会一进步,能力就达到了。


到了战国时,很多事就都开始做绝了,当霸主这种事就变得不流行了,打半天就为了让你喊我声大哥?


我得骑你脖子上让你喊爷爷!

 

图片


因为我能力达到了嘛!

 

做霸主很不务实,大国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小弟了,把小弟们彻底吞并入自己的国家这样感觉更爽。

 

越来越多的灭国,其实也有一种循环在其中。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吞并,别人就下嘴了,别人吃的块头越来越大,迟早将来你也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

 

春秋自战国的转换方式,普遍来说公认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以几个家族的篡位进行开场,确实比较好记也更容易分割,但如果说为啥历史的发展会从“争霸”转向“兼并”,它是有着的更深层次原因的。

 

这个原因是在于生产力的升级,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所谓的“能力”。

 

生产力是咋升级的?


耕作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升级成为了推着整个时代向前走的关键突破点。


先来说耕作技术。


大约春秋末期的公元前6世纪左右,我们的老祖先们发明了当时世界农业史上最跨时代的种植技术,垄耕种植法。


啥叫垄耕种植法呢?


看张图就明白了。


图片


咱们的老祖先们在种地前将土地先耕一遍,高的那行叫做垄,垄与垄之间叫做沟,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这样种地的产量比平地种要高出一大块。


为啥这样种粮食就比平地种的产量高呢?


1、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2、保证每株庄稼都能自由呼吸,不至于挤一块,这样光照较均匀且通风性好,既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还避免挤一块捂烂了。


3、垄与沟有高低差后,浇水直接往沟里浇就行,根会直接从沟槽中吸水,不仅利于水分吸收,在多雨的季节还能方便排水防涝。


4、垄和沟之间每季之间要进行一次互换,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相当于土地进行了轮休,对地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


5、垄耕的地表面积比平地耕种要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更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参考就是新疆的哈密瓜和佟丽娅非常甜;


图片


总之,就这么一项技术改动,让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土地效率增加,灾害损失降低了。


一进一出,同样的劳动输出下,净产量大幅度提高。

 

不要以为这没有啥,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才回过味来原来粮食可以这样种。


不知道他们上坟汇报工作时会不会把祖宗气的从地底下爬起来。


从0到1也许就那一层窗户纸,但捅破他也许要等上千年。


后面我们讲到的马蹄铁、马镫等等很多这样改变时代的技术革命都是这个意思。


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碾压性的领先其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是我们单位劳动输出下,产出能量的效率。


我们不仅发明了垄耕种植法,我们还知道用牛伯伯去耕田,有力气,吃得少,粪还养地;


西方则平地扎堆种地,用马耕田,马爷力气小,吃得多,粪还烧地。


这一出一进,就省出了能多供几个人的能量,然后我们把这些聚集后的能量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领导们一宫一宫的娘娘,出兵时几万几十万的大手笔以及整合人民力量时登峰造极的行政技术。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于能量的利用上不断突破极限,随后享受到了巨大的科技成果。


代表事项就是火的使用,也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第二项伟大突破。


冶金技术。


伟大的老祖宗们摸索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最早被冶炼攻克的金属,是青铜。


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后,就产生了一种强度高且熔点低的青铜,熔点变为了800度。


强度高意味它扛造;


熔点低意味着通过液化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容器和工具。


但是,这个温度,离攻克铁还差的很远。


随着岁月流转,渐渐的工匠们在冶炼的升级中发现了铁。


最早的铁,是春秋初期的“块炼铁”,是矿石在800C-1000C时由木炭还原得到。

 

这种铁已经要比青铜的坚硬度更好了,但它仍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批量生产。


这种铁要在窑炉中炼制,但炼完之后,铁却不能从炉中流出,要想取出来必须得破坏炉膛,砸了模具才能把铁取出来。


图片


这就类似于杀鸡取卵。

 

每一块铁的诞生都是以牺牲一个模具为代价的,谁们家生孩子也不能每次把妈都宰了。


这也就客观导致了无法批量生产,无法让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改革成果。

 

但到了春秋后期,技术升级了。


工匠们加高了炉身,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有了重大提高;


图片


鼓风技术和燃烧强度也被强化,气压开始增大,气体穿透能力进一步增强了。


冶铁的温度因此发生了重大突破,生铁在1150C-1300C的状态下被冶炼了出来。


图片


不要小瞧上调了这区区的300度,有的时候90分到100分的差距完全是数量级级别的。


它标志着炼出的铁出炉时是液态的,而且可以浇注成型。


图片


从此再也不用杀鸡取卵了,而且可以被浇筑成型也意味着铁器的被创造样式开始花式创新,从而应用到了广大范围的生产与战斗当中。

 

技术的升级使得铁制品可以批量生产,更意味着价格可以下来,更加意味着铁开始变为了惠民神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而且这种新一代铁不仅产量激增,而且质量大涨,含碳量高,质地坚硬,异常扛造,无论是砍地还是砍人,那都是相当好用。

 

当铁完成了从产量到质量上的双丰收后,华夏大地开始风云突变。

 

铁的最大作用,先是在于农。

 

最早的劳动人民使用的是石器耕作,对土地翻耕的深度,耕作的效率都难言上佳,所以产量也上不去。

 

中原之地的黄河流域最早成为我们的大规模聚集地的重要原因就是土质松软,易于耕作,拿石头就能纵横千里。

 

非黄河流域的地方,就没法呆了,因为拿石头砍不动。

 

结果铁制农具的大规模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耕作难的问题,不仅过去的好地更能产出,它还标志着过去的很多荒地开始能够被开拓了。

 

很多过去的边缘之国开始大获其利,像秦楚等荒蛮之地开始大规模的拓宽疆土,很多过去并不接壤的国家慢慢开始变得鸡犬相闻,摩擦多了起来。


垄耕的跨时代种植技术配合着铁的广泛铺开双剑合璧的使农耕人均产量与农产品总量开始大增。

 

也由此,养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人口越来越多则需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铁的冶炼升级就好似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当历史的车轮推到春秋末期时,越来越大的土地压力也就迫使诸侯们去不断的开动战争机器。

 

最开始铁器普及的地方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加成,高温度的冶铁技术对低温度的青铜技术出现了杀伤性的巨大碾压。


冲上去就是一顿狂屠。


各国也因此开始纷纷通过各种各样的取经与窃取升级自己的冶炼技术。


战争的规模更是开始呈几何级数升级。

 

从春秋时代的三万人纵横天下来到战国时代只能算是个仪仗队的水平,赵国二十万攻中山,白起长平大战坑赵四十五万人,王翦六十万大军灭楚,越来越大的手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自此,小国逐渐被大国兼并,大国疆域辽阔,人口膨胀,军事理论逐渐成熟,装备训练机制更加完备,其军队之庞大,战斗之惨烈,标志着美好的春秋时代即将作古,实用至上的惨烈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的故事就从两周八百年的最大国家分裂事件讲起。


图片


提到中国的脊梁,我们第一反应会是山东。

 

山东的历史文化与自身底蕴在一方面,孔老夫子的偶像加成指数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论实际上,中国的脊梁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地方。

 

山西。


现在提到山西,我们除了煤和煤老板以外,很少再会有什么谈资,但历史上的山西,却丰富,厚重,坚韧的多。

 

历史上的山西,经历并担当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几乎所有重大风雨,并在一系列重大转舵关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西的历史典故数不胜数,帝王将相的太多功业也从这里走出,但它之所以要被称为“晋”,还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国家,他的影响力与历史意义实在是太不同寻常。

 

它成为了几千年来这片土地毫无争议的最大咖。

 

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晋国。

 

晋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在中华文明最开始萌发兴起的时候,起到了保护火种的巨大作用。

 

没有晋,也许我们的祖先就该披毛饮血了。

 

除了齐桓公短暂挑过一段时间大梁外,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代表着华夏正统,以中神通之姿独挑东夷(齐)、西戎(秦)、南蛮(楚)、北狄(游牧民族)。

 

尊王攘夷,安定天下。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晋,华夏文明或许早已灭亡,中国历史也要重新改写。


毕竟世界上太多的文明都是死在了野蛮人手中,华夏文明刚萌芽时还禁不起风吹雨打,晋国可以说是中华文明门神编制的001号。

 

晋国的疆域与人口以及生产力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华夏大地的精华所在,据有今天的山西全境,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西部,国力之强,强到了它解体后的三个国家仍然全部位居战国七雄之列。


图片

上图是晋国疆域,对比一下此时可怜的秦国

 

不过这么牛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就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好了,因为它的主人晋候早已失去了对它的控制。

 

晋候是咋失去控制的呢?

 

同样源于我们昨天说到的封建制度。

 

周之所以会式微,因为被诸侯们架空了。


同样,诸侯也有可能被手下的大夫们架空。

 

黑帮片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大是经常被手下的小弟做掉的。

 

图片


晋国王室被架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家人的缘故。

 

晋国因为自家亲戚间夺权者的血腥历史过多,比如非常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是因为自家打成了一锅粥逃亡在外了19年。

 

晋文公即位后,由于自己的一生就是被自家人各种搞的活历史,这段惨痛的经历太过于刻骨铭心,所以开始对自己家族的祸起萧墙严加防范。

 

他觉得,一家人是没有好东西的,也就是从那开始,晋国的执政官就变成了异姓贵族。

 

这个执政官,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宰相,今天的总理,属于主抓具体全面工作的,为了防范权力被稀释,一般都是由各国的王室成员担任的。


晋文公这么一搞,自家虽然不血腥了,但这些异姓的执政官们一代代演化下来却变成了势力极其强大的一个个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称为“卿”。

 

到了春秋末年,晋候其实已然很像汉献帝了,但曹操却不止一个。

 

就在三家分晋前不久,这场权力的游戏主角还是六家,他们分别是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并立。

 

史称“晋国六卿”。

 

图片

这是六卿的各自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其乱乎,晋国的直辖土地已经可怜的几乎看不到了

 

这六卿,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曾听说的,最终我们看到并熟知的,是三家分晋。


老智家,老范家和中行家都没能挺到战国的到来。


导致前三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还要从老赵家的掌门人赵鞅的一个阴招开始。

 

晋国在当时除了六卿外,还有一些小的势力,比如说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就是在邯郸氏的手中。

 

邯郸氏原本和赵氏是同根生,是同宗兄弟,因为当年赵氏的一支被分到了邯郸,所以改叫了邯郸氏。

 

虽然几代之前还是兄弟,但你既然改了姓,而且邯郸是一块大肥肉,赵鞅就顾不上亲戚了。


别怪兄弟不是人,只怪邯郸太迷人。


不过甭管多迷人,你也不能明抢,明抢就坏规矩了。


你得找个借口,才能名正言顺地在把你想要的东西抢过来,可恨如黄士仁也没有上来就抢白毛女嘛!

 

图片


总得等你还不起租子的时候我才好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对于邯郸,赵鞅一直很不地道的动着心思,直到忍不住了,他做了一个局。

 

三年前赵鞅曾经带兵围卫国,吓得卫国进贡了五百家人口,赵鞅把这五百户人口作为诈骗的鱼饵一竿甩向了邯郸氏。

 

过了一段时间,赵鞅找到了邯郸氏的族长邯郸午说:还我那五百家,赶紧的!


面对老大哥这么拉抽屉,邯郸午表示没问题。


但回过头来邯郸午的宗族里面不干了。


邯郸氏让屎糊了心了,他们认为老赵家家大业大,他们根上又是同宗,老大哥不会在乎这点经济援助的,这五百户的人口随后黑不提白不提的就继续摁下了。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个道理永远不过时,无论你在什么位置,都要修炼自己大气起来,因为心穷的成本才是最高的。


而且吧,猎豹千万别占狮子的便宜。


图片


随后,赵鞅突然有一天实行了闪电抓捕,将邯郸午抓住囚禁在了晋阳,派了使者告诉邯郸氏,这货贪小便宜说话不算话,我作为族长要杀了他,你们赶紧商量一下准备立谁当下一任族长,速速给我报上来。


邯郸氏拿赵鞅当老大哥,觉得你会把我当成个孩子,但没想到变成了很傻很天真,人家老大哥翻脸了,还把族长抓走宰了。


邯郸午的儿子邯郸稷愤怒下决定造赵鞅的反!不再拿你当我邯郸氏的大族长了。


赵鞅等的就是这个,赵军很快开到了邯郸,邯郸氏风雨飘摇。


危难时刻,邯郸稷有个亲娘舅,叫中行寅,是六卿中的中行氏掌门人。


关键时刻,邯郸稷找到了娘家人。


眼看自己不出手这外甥就完了,中行寅答应拉他一把。

 

不过中行寅答应后又怕自己干不过老赵家,于是又拉来了战略合作伙伴,六卿中的老范家过来帮架。


中行氏、范氏以及邯郸氏的三国联军不仅打退了赵国的侵略军,还一路展开了追击,赵军大败,赵鞅率残部逃回大本营晋阳(今太原)。

 

初战得手,中行氏与范氏打算趁此机会团灭赵氏,尽起大兵将晋阳团团围住。

 

晋阳风云第一部,即将上演。


赵鞅比较尴尬,眼瞅被人家反攻柏林了,本来是他做的局,但他自己这个庄家却面临着被清盘的危险,报应来的是如此之快,赵鞅的大脑在飞速的运转着。

 

搞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赵鞅开始从利益入手,再次寻找自己的盟友,派谋士找到了势力最大的老智家,进行了如下分析:

 

第一,中行氏与范氏被灭后,他们的地盘离智氏的控制范围最近,瓜分采邑时,智氏利益可以最大化。

 

第二,作为赵氏同宗,赵氏被灭后,邯郸氏会替代赵氏被中行氏与范氏扶植为六卿之一,人家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到时你老智家可就不再一家独大了。

 

第三,魏和那两家本就有仇,你智氏实力最强,只要你出兵救我,韩,魏两家作为传统骑墙派必然跟上,咱四家灭两家叫事儿吗!

 

瞅瞅,这才是求人办事时的教科书演示。

 

一般来说,你求人办事时该咋张嘴呢?

 

你得有利益吧。


图片


要不人家凭啥帮你?


你得有威胁吧。


图片


你要不帮我你会有啥损失我会咋报复你得吓唬他吧。


你得有可行性吧。


图片


你要嚷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人家准给你轰出来。


我们如果打算说服别人,谈任何事都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方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只要帮他算明白了,你不用玩命劝他。


最好甭提什么交情。


图片


那样你容易受伤害。


图片


智家在没太费劲的思索后,觉得将牌桌上由“打六家”变为“搓麻将”的时机到了,六卿确实太拥挤,淘汰的时刻到来了。

 

智家随后协同韩家、魏家带着精兵来到了晋候面前,说中行家和老范家不地道,人家赵家自己人的内部矛盾,他们却想干掉老赵,我们哥仨要伸张正义。

 

晋候很知趣的在讨贼檄文上盖了大印,正式文件一搞定,三家人马开始朝晋阳开来。

 

眼看人家那三家过来帮架了,此时的中行氏与范氏比较郁闷,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急攻晋阳,在援军到来前生米煮成熟饭,然后有话好好说,赵地五家分。


但晋阳这炮楼明显不那么容易打,这属于下策。

 

第二个选择,分化瓦解,对三家联军进行分别游说,许以重利。


这个可以尝试,有一定操作性,这属于中策。

 

第三个选择,退回本土,收缩防守,积攒实力,他日再战。


这是上策,六家对峙近百年了,平衡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局势处于下风,就要及时止损。

 

这三条对策其实完全可以1和2先分别进行着,苗头不对在进行3号撤退战略。


但此二氏却选择了第四条路。

 

跟丫开战!打不死他的!


晋国第一届内战正式开打,人家四打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着实明显,中行氏与范氏遭遇四卿大军重创,逃亡到自家采邑时损失惨重,精锐尽丧。

 

随后就是八年的继续混战,主线剧情就是智家和赵家对二氏的持续追杀,后来中行氏的大本营朝歌被攻破,二氏开始逃亡。

 

他们逃往到了外甥邯郸谡处,但邯郸城这次没挺住,邯郸氏被赵氏吞并。

 

二氏随后再次展示出强大的逃跑功底,再次从重重包围中窜出,潜逃至齐国。

 

真正的政治家无疑明白斩草要除根这句无数的鲜血所换来的金句,转过年,赵鞅陈兵十万于齐讨要国贼。

 

齐国的做法很不明智,因为俩失势的他国政治犯而与赵鞅妄动刀兵,结果大败。

 

由此也可以看出,晋国的综合实力有多强,其中的一卿就可以正面硬撼东方第一强国。

 

公元前473年,智、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


晋出公大怒,我是领导!咋连口汤都没我的!于是给齐、鲁打电报,希望山东兄弟们能主持公道。


结果没等山东方面来人,四卿直接各出一支小分队打跑了晋出公,晋出公逃亡齐国的路上就气死了,四家又立了晋哀公。


牌桌上,还剩下智,韩,赵,魏四家。

 

图片

瓜分二卿后的四家势力范围


说句题外话,老范家这一支中有一支改姓为刘,自齐国开始新的生活。


这支老范家的别姓中,后来出来了一个神奇的街道居委会治安保障主任。


这个刘主任,后来给一个民族冠了名字,并永远的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图片


此时,晋国权力游戏的大玩家还有四家,其中智氏最强,魏赵体量相当,韩最单薄。

 

这场淘汰赛,还没有完。

 

一般按照强者恒强的淘汰规律,最终一统江湖的,应该是实力最强的智氏。

 

因为强者一旦占据了有利身位,可以打得牌就太多了,总是可以靠着自己的大身坯子去欺负人,恐吓,交好,暴力,可用的招数非常多。


弱小者则往往比较可怜,生存成本也比较高,比如恐吓,暴力就不好使,只能在诸强之间游走,在夹缝之中求存。

 

但最终的结果我们知道,最强的智氏永远的离开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罕见的出现了一群弱势力干翻了领头羊的现象。

 

这个东周的历史拐点,源于两个家族的接班人选拔。

 

智氏的宗主智申和赵氏的宗主赵鞅,这哥俩都已经很老了,接班人的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立接班人的问题,二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办法。

 

先来说智氏。


智申有两个选择,长子智宵,次子智瑶。


长子智宵是个普通人,无太多过人之处,但宗族大佬们比较拥护看好。

 

次子智瑶,不是个普通人,他有五个闪闪发光的大优点:

 

优点一:外貌好,身高貌俊,仪表堂堂。


优点二:武功高,精于骑射,力能驾车。


优点三:口才棒,能言善辩,通晓诸能。


优点四:文笔佳,才思泉涌,文章流利。


优点五:有主意,坚决果断,勇猛刚毅。


智瑶的任一优点单独拎出来,都足以扬名立万,拿到今天更是了不得的人物,人家可以当个明星,实力派,动作片,感情戏全能接,还可以当个金牌律师或特约评论员,大嘴一张钱就来了。

 

这种高光复合型人才,放哪都是棵摇钱树,但在那个血腥的竞争年代,作为一个掌门人,个体的超强优势是不够的,只能算是添头,有最好,没有其实也无所谓。

 

一个政权的继承人有三个基础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你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欲望,对别人家地盘知道克制,最好离女人远点,别看谁家的媳妇都是自己的,知道手里两块钱,胸怀五百万是个梦,是梦就只能做,不能当真。


第二,你要知道别人都是个什么东西。

 

知道手下的人都是要防范的,也都是要尊重的。


知道他们的长处,适合干什么,知道他们的短处,知道如何遮盖他们的短处;


了解他们的利益,该出手时不抠索,人家喊你声主公你就得有个大哥的范儿。


始终要谨记:工作都是同志们干的。


第三,你要知道自家有几斤几两。

 

知道自家的实力,更要清楚别人家的实力。


强的要联合,摇尾巴,弱的要扶持,或作吞并目标。


明白因地制宜,不同的对手,要不同的策略,永远进步壮大自己。


无论怎样,不要打光底牌,不要逮谁咬谁,要永远让自己留在权力的牌桌上。


尤其在乱世,这三个基本点是每家都应该时刻刻放脑子里的。


尤其在立储大事上,上述三点应该永远排在最前面。

 

用现在我党很流行的一句话,这孩子要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

 

图片


智申打算立有五个大优点的次子智瑶,不过这孩子却并没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智老爷子忽略了智瑶有一个大缺点:自视太高,刻薄寡恩。

 

同宗的大佬们对智申的打算非常不满,他的族弟智果就非常明确地和他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智瑶这孩子满身的能耐却毫无容人之量,自己太牛,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谁能和他和平相处?大哥你要是立他咱智氏家族就完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看不出自家孩子的缺点是天底下父母的通病,但同族长辈们看待族里孩子其实往往是很有一套的。

 

这里也为我们提了个醒,在看待自家孩子的问题时,多问问老师和自家的伯伯大爷是很靠谱的,他们往往会提出比较可观的想法与建议,纠正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偏见。


智申已经被智瑶那优秀的基因冲昏了头脑,兄弟的话他没听进去,正式确立了智瑶为继承人。

 

他的族弟智果很有性格,随即向政府的太史登记,脱离智氏宗族,另立族谱,改姓“辅”。

 

因为还没发生的,仅仅有一定可能性的灾难就不惜放弃自己很牛的氏族身份,可见他大爷是多么的了解他这个大侄儿。

 

智氏说完再说赵氏

 

赵鞅这也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伯鲁,次子赵无恤。

 

这两个儿子看着都差不多,没看见谁有绝对优势,鉴于此,赵鞅又发挥了他工于心计,精于算计的手段,这回用在了他儿子们的身上。

 

赵鞅先是将一段训诫的话刻在了竹简上,把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是你爹这辈子的心得,要切记在心。


然后,黑不提白不提,再也没有了下文。


三年后,老赵开始收网,把两个儿子叫来,都给老子背背老子这辈子的语录。


赵伯鲁当场傻眼。

 

赵无恤却潇洒背出,甚至当场从袖子中拿出了那块竹简。

 

赵无恤胜出,继承族长。

 

有的人会说,这算什么嘛!


就拿这选接班人,这不胡来吗,这能看得出什么呀?万一就是凑巧呢?万一赵无恤就是个草包呢,只会天天记得他爹的指示呢?


没那么简单。


其实这相当科学,大有学问。


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赵鞅“背书选储”的合理性。


第一:从赵鞅的角度,我说的话,孩子们会不会记得,我的政策,将来孩子们会不会贯彻,这很重要。

 

政策的平稳性,战略的连贯性,往往是坚持数代才会出来效果的。


这就好比特朗普一上来就把奥巴马的东西都给废了(对错不讨论打个比方哈),但咱们社会主义却总能坚定不移的执行大政方针,小平同志当年就说了两个一百年不动摇,这都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在贯彻嘛!

 

第二:通往权力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每一个参选者都应该提着十二分的小心每日如履薄冰,只有不断通过每天都可能的随时考验,才有可能将继续参赛。

 

看起来很辛苦,但这就像是权力战场上的军校,只有通过了魔鬼的训练,将来才能真正的面对波云诡谲的政治环境,瞬息万变的周边形势。

 

谨慎与小心,是权力的游戏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图片


一场考试布局三年,考三年前让你背的“赵鞅选集”,这种方式很出效果。


第三:从孩子们的角度,他们应该最明白自己的爹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们家老爷子有名的是个爱做局,爱算计人的人嘛!

 

当初既然布了局,就一定会成局,你所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破局,你自己的爹你都不了解,你将来能控制一个个人精样的家臣们?

 

除此之外,我们仍然能从史料中挖掘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赵无恤从他老爹身边安插了间谍。

 

我们来回顾下赵无恤的精彩表演:流利背出,还当场拿出了那块竹简。


要知道春秋时的竹简,很大很笨重,那时候是没有屁股兜的,随身的东西只能往袖子里放,如果这1000多天的时间里赵无恤天天甩着这么个大袖子东奔西走,他不容易,袖子更不容易。

 

唯一比较合理地解释,就是他早早得到了消息。


权力的运作精髓在于信息的掌握,赵无恤深得精髓。


图片


从上述的几条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胜出,其实是必然,更是赵家的最优解。

 

两个接班人选出来了,两个家族的未来也将在这两个年轻的掌门人手下定调。


图片

 

他们各自挑了怎样的路呢?


智申和赵鞅像说好了一样,几乎是前后脚离开了人世,两个新舵手在同一个时间段闪亮登场,他们的家族大船,将要驶向何方呢?

 

智瑶登台后,迅速开始了战略扩张。

 

他东面伐齐,南面两次伐郑,北上灭掉了中山属国仇由,一系列扩张战斗打下来,地盘扩张不少,看上去,当年他老爹这个接班人选的没问题啊。

 

很多事情,是需要将时间轴拉长来看的。

 

智瑶这个舵手,是个玩赛艇的。

 

他并不知道,权力的游戏向来是帆船拉力赛。


甭管是吃东西还是吞地盘,你都是需要时间去进行消化的,一味的扩张并不符合事物消化的规律。

 

图片


葛优同志有句很形象的话: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淡。

 

智瑶不仅霹雳手段的各种开打,还很快就展现了他的诸多缺点,有一次他领着那三家去伐卫,不仅和赵无恤在战场上就闹翻了,战后与韩氏魏氏的宗主搞聚会时,自视甚高的他还戏弄了韩氏的宗主韩虎和韩家的总管段规。

 

态度放浪,说话很不规矩,他认为自己很风趣,结果弄得人家老韩家上不来下不去的。

 

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孩子气行为了,事后他的族人对他进行警告:侮辱了别人就要有所准备,如果不进行防备,灾难就要降临。

 

智瑶则充分的展现出了他的辩才:我就是灾难,我不去给别人灾难就很不错了,谁敢给我灾难?

 

对外打了一溜够后,他觉得他智家现在太牛了,那三卿着实碍眼,自己得琢磨着一统晋国了。

 

不过智瑶虽然狂,但他并不傻,他不是慈禧太后一口气对十一国宣战(老太后有苦衷哈),那三家他得一个一个收拾。


那咋能让那哥仨排队让你揍呢?


这难不倒智瑶。

 

我想搞你,理由跟办法总是不缺的。


智瑶先是嚷嚷晋侯太可怜了,自己要捐给晋侯一个万户大县重振大晋雄风。

 

姿态表完后,智瑶很快又陆续找了另外的三家。

 

注意,这小子很聪明,他并没有拉起大伙开四方会谈,而是一家一家的过去谈。

 

他先找的是最弱的老韩家。

 

韩家掌门韩虎气的想开战,你爱发扬风格你随便,凭啥你做慈善把我家电视机抱走了!


不过他的总管段规说:这小子性情刚愎,我们不如先顺从他,他尝了甜头后势必会如法炮制再去别家索要,我们再相机而动。


韩虎作为老牌政治家,压住气头采纳了段规的建议。

 

老韩家服软了,智瑶又向魏驹张了嘴,索要一个万户大县。


魏驹的身边也有明白人,魏相任章也分析了智瑶的性格,认为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欲使其灭亡,必让其疯狂。


魏家也让出了地。

 

再次得手的智瑶将手伸向了赵无恤。


赵无恤其实是智瑶的第一目标,因为这哥俩之前就不对付,智瑶满世界咬的时候赵无恤总是出工不出力,俩人红脸出汗很多次了,智瑶还曾当众羞辱过赵无恤,你爹当年咋选了你这么个东西接班?


这跟骂街没啥区别了。


赵无恤一听智瑶索地的消息就火了,他没有忍耐,选择了雄起,严词拒绝,准备应战。

 

这道选择题,赵无恤没有做对。


其实他应该选择忍耐,给智瑶甜头,智瑶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他会干出更离谱的事,到时候再约上一同吃过智瑶亏的韩,魏二氏向他开炮。

 

赵无恤还是年轻,如果是他爹,一定不会选择此时与智瑶翻脸,不过他还是想起来了他爹临死前的那句交代:关键时刻,只能相信晋阳。


赵鞅早早就把晋阳当做了赵氏末日来临时的方舟。


当初赵鞅派手下尹铎治理晋阳时,尹铎问赵鞅:是拿晋阳当现金奶牛,还是当养老保险?(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


赵鞅大笔一挥,这是老保账户!不能动!


赵鞅死前再三叮嘱赵无恤:他日有难,不要考虑尹铎年轻、晋阳遥远,一定要回去!


在赵无恤走前,曾经和手下们讨论过未来:


同志们的首选是长子城,理由是城墙高大完整扛造。


赵无恤说:“百姓们刚帮我修完城,这又帮我守城,没人会和我同心的。


同志们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咱跟丫打持久战。


赵无恤说:“我拿邯郸当葛优薅的羊毛,人家交了重税,不会和我同心的。


赵无恤最后拍板:只有晋阳!

 

晋阳为老根据地,民心附,城池坚,更主要的,当年六卿混战时就共同经历过风雨。

 

最好不过结发妻,一起经过事儿的亲两口子,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还在质疑赵鞅当年让赵无恤背《赵鞅选集》吗?

 

赵无恤在关键判断上想起了老爹的遗言嘱托。

 

这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乱世生存基本点之一: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几斤几两。

 

赵无恤挑选了最适合自己进行战略性决战的战场。

 

晋阳风云第二回合开打

 

智瑶在赵无恤翻脸后第一时间对赵家宣战,然后派出了使者向韩魏两家借兵,说咱这都是为了国家,赵无恤这小子不上道,你们看着办!

 

韩,魏二氏都是老狐狸,他们答应了智瑶的借兵,共同伐赵。

 

出工不一定要出力,无论智,赵两家谁赢谁输,都是削弱对手的实力,自己再相机而动,智瑶灭了赵家就分赵家的采邑,智瑶败了就合伙打劫智氏。

 

更主要的是,这二位宗主想要亲自去看看这两家掌门人各自的成色。

 

晋国第三次全面内战开打,三家大军包围了晋阳,智瑶下令猛攻晋阳城。

 

事实印证了赵无恤的选择,老根据地的百姓觉悟就是不一样,晋阳军民上下同仇敌忾,让智瑶的军马吃了大亏,智瑶甚至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器材攻城塔,结果被赵无恤的发明了火箭给烧了个干干净净。

 

图片


攻城设施损毁后,智瑶下令让战士们蚁附攻城,但损失极其惨重,鏖战三月,攻城军往复多次,晋阳屹立不倒,攻城陷入了僵局。

 

三家随后开始围困晋阳,高低饿死你,结果时间过去了一年多,人家晋阳城中全民营养状况仍然达标。


爷们在这混了上百年了!那么好打吗!


这个时候,老天爷选择帮智瑶一把,天降大雨。

 

其实下雨两头浇,之所以说老天帮了智瑶,是因为晋阳城外有条大河,大名鼎鼎的汾水从旁边流过,但晋阳的地势比较悲催。


地势比较低。

 

智瑶掘开了汾水,涛涛的汾水怒号着将晋阳变成了泽国。


在苍茫的人造湖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人造湖之间,有一只赵无恤,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骂着街。

 

图片


水势在离城墙还有三版(六尺)的时候时终于停下的脚步,没有漫灌进城,虽如此,此时城中水已没过膝盖了,晋阳城岌岌可危。

 

晋阳变成威尼斯的最大影响,在于城内没有了干的木柴可以生火,所有的水井都被污染了,城中的粮草开始腐烂变质,潮湿的环境下传染病开始横行。


无粮,无水,瘟疫肆虐。

 

赵氏彻底的面临着生死存亡。

 

城外的高地上,即将胜利的智瑶则喜不自胜,望着一叶孤舟般的晋阳城,自得笑道:“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使人亡国呀!”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

 

韩虎与魏驹陷入了沉思:依这位爷的性格,赵氏倒下后,就该轮到我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汾水也可以灌安邑(魏氏根据地),绛水也可以灌平阳(韩氏根据地)。


两位老狐狸的心思被人看出来了。


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会反!”


智瑶问:“你喝多了?”


疵说:“正常来讲,三家合力攻赵,赵家马上就要灭亡,但韩魏两家宗主却不喜反忧,这不是要反是什么!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个宗主。


那俩老狐狸当然有无数个理由辩解,问那大哥光会相面吗,会批八字吗,能给我们算算吗?咋这么逗呢?


过了一会,疵又进来对智瑶说:“领导你咋把我的话告诉那俩了呢?


智瑶这次惊了:你真会看相?咋这都知道?


疵说:“那哥俩刚才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然后快速离去了,他们这是知道我看穿他们的心思了。


智瑶仍然觉得没有人敢冒犯背叛自己,毕竟他自打生下来就当别人的阎王,根本就没挨过流氓打。


陷入了绝境的赵无恤翻开了最后的底牌做尝试,派出了自己的密使张孟谈,秘见韩虎与魏驹,决定做最后的尝试。

 

张孟谈见到韩虎与魏驹后,晓以利弊,希望两家临阵倒戈,共灭智瑶。

 

张孟谈的所有说词基本上就是一个核心:智瑶这小子没有任何规矩!赵完了就该你们了!

 

另外两家联想到前期智瑶的无理索地,再加上智氏的强大实力,非常同意张孟谈的说法。

 

智瑶这小子是个祸头,必须铲除。

 

达成共识后,三家约定了共同发兵的时间。


赵无恤在得知魏韩两家反水的消息后,心中仍然是没有把握的。


因为嘴上答应的东西永远只能听听,万一魏韩两家还是倒向智瑶的,那么共同出兵时,他的最后一搏将变成羊入虎口。


但他没有了选择,他只能赌,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回旋的余地,此时他一定后悔当初应该多一点忍耐。


年轻,总要付代价,但有的代价实在太过高昂。


年轻人,诸事要三思。

 

约定当夜,韩魏两家先是杀掉了看守人造湖堤坝的智氏兵卒,随后战斗队改工程队,掘开了围困晋阳的湖堤。

 

原本淹晋阳的大水朝着智军方向漫灌而去。

 

对于水攻颇有心得的智瑶自己却将部队驻扎在了低处。

 

黑夜中,大水袭来,智军大乱。

 

赵军随后倾巢出动,五万赵军划着数千竹筏齐出晋阳城,扑向智瑶大营。

 

赵军划着木筏子痛打落水狗,在喊杀声中,韩军与魏军也加入了战局,共同扑向了智军。

 

智瑶的强宗大族,霸主之梦,在三家的水攻夜袭下灰飞烟灭。


四族中,实力最强的智氏在晋阳之战被灭,随后智家二百余口被杀,智氏采邑被瓜分。


图片

 

所谓的三家分晋,其实不如应叫“三家分智”,因为晋候早就失去了控制力,分的早就不是他的地了。

 

山西大地上,由六卿并立,再到四国对峙,最终三足鼎立,赵,智两代人自导自演了这一出历史中极其重要的戏份,魏韩两家骑墙吃瓜,也都顺应着时势做出了最优的选择。

 

至此,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今天主角的三位后人韩虔,魏斯,赵籍派使者面见周天子,求其册封。


图片


周天子遂封三氏为侯爵,自此韩,赵,魏三家正式分晋,支摊单过。

 

这三个国家,由于地处天下之中,所以成为了后面整个战国历史中的最重头战场。


正所谓战国的历史主线,就是“三晋扛强秦”。

 

又十年后,齐国大夫田和废齐康公,灭齐国公族,自立为齐国国君。


至此,在中华大地上,有七个强国并立。


西秦,东齐,北燕,南楚,中间韩、赵、魏。


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图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