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农村建设典范实例分析

本文将近代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讨论: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百废俱兴的时候,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而新的政府也迫切需要巩固政权减少生产阻力发展经济。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土地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次土改中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得到了宝贵的土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好日子到了,农村也在土改获得新生!
    土改以后,中国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生产工具和资金都严重缺乏,而且由于个体农业的极端分散性,决定它不能兴办较大规模的农用水利建设,遇到灾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鉴于此,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让停滞不前的农村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农村开始在中共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其中我们主要选取了吉林省蛟河县保安屯进行分析,由于时间过于久远,主要是通过当时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韩恩的发言以及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1954年8月25日,韩恩在代表大会发言中提到:“我们蛟河县保安屯,过去是有名的穷棒子屯。可是,从土地改革以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大家都说:“我们是一年一变样”,这确实不假。我们由十八户的互助组发展到今天一百零八户的生产合作社。合作化的道路,使大家逐步富裕起来,今年秋收分红后,我们全社的农民可全部达到中农的生活水平,一些老社员,大部分都超过中农的生活水平了。现在宪法草案写下了我们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宪法草案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社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看到这庄严明确的规定,怎能不感动和兴奋啊。”

要实现农村建设,首先必不可少的是中共的政策颁布以及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其中的“由十八户的互助组发展到今天一百零八户的生产合作社”体现了当时先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村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发言中提到“现在宪法草案写下了我们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在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中共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写进了宪法不仅统一规范了全国的建设,也向人民展示了他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在韩恩代表的发言中还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当时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极大信任以及对自身努力建设美好生活的强烈干劲。

韩恩还提到了当年的建设成果以及对下一年度的美好愿望:“我们社的全体社员经过学习总路线,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又经过学习和讨论宪法草案,大家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全体社员不但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今年秋后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而且还要逐步吸收周围农民扩大我们的合作社,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走合作化的道路。今年我们社的庄稼长得好,除了自己吃,还可以超额完成卖给国家七十万斤粮食的计划。现在我们正在修养鱼池(养两万鱼苗),选留种田,盖社员住宅,积赞粪肥,为明年扩大生产打基础;还准备在秋后安装电力设备......”

通过其发言可以分析到,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必不可缺失的,同时人民群众饱含着当家作主的喜悦参与到建设中去,二者结合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一个可喜可贺的结果,农村发展迅速。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建设有所成就也有很多失误。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但这一政策并没有经过认真试验,在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使得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以河北省临漳县杜村乡东营村为例,1955年,小营村更名为东营村,响应国家号召,由互助组回到合作社,土地重新被收归国家,农民集体劳动集体分红,收入主要来源是村集体每年分的粮食和义务工的工分。

1959年,务农出身的东营村人拿到第一份工资,不过工资制只坚持了半年。这一时期,浮夸风盛行全国,粮食数字连年翻番。据东营村1959年的真账记载,当年种粮1167亩,总产量(一年两季)573280斤,棉花1607亩,皮棉产量57995斤。而当时上报的账目是,夏季小麦亩产不低于1000斤,秋粮亩产不低于800斤,红薯亩产不低于10000斤。几年后,东营村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发展比较慢,但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结束。在这一时期,农村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发展并不理想。

80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拉开序幕。1983年,东营村包产到户,村集体土地再次分到农户手中,每户村民多了一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一年东营村农民种粮积极性超过了1948年分田地时,人均收入突破800元。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组织的三提五统,也即农民负担,三提留在村里,五统交政府。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政策为减免农业税。2004年国家首次提出减免农业税,按照河北省要求,2006年全部免征农业税。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性行动,并且强调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形态正在快速演变,村庄格局也正在转型重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这都是我们面临的也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调查报告一: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

朱沱镇,隶属于重庆市永川区,地处永川区南部,东与松溉镇相连、与江津区隔江相望,南、西南与合江县接壤,西北与泸县为邻,北与仙龙镇相接,东北与何埂镇相邻,距主城区42千米,区域总面积127.27平方千米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行,越来越多的乡村并入朱沱镇以便更好进行管辖。

1992年8月           1998年9月              2003年11月

涨谷、跃龙、四明乡并入朱沱镇           朱沱镇析置涨谷乡             大河镇、涨谷乡并入朱沱镇

截至2020年6月,朱沱镇下辖2个社区、18个行政村:港口社区、福龙桥社区、汉东村、围子山村、水渡滩村、新岸山村、涨谷村、九层岩村、马道子村、转龙村、福良村、石碓窝村、滩子口村、四明村、江永村、龙宝山村、龙汇垭村、大河村、笋桥村、四望山村, 镇人民政府驻港口社区。

1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聚力特色产业建设。

朱沱镇地处永川南部长江之滨,东与江津区隔江相望,西南与四川合江、泸县接壤,镇内拥有长达15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朱沱港逐步由传统的“水码头”向现代物流港转型升级,成为重庆长江上游川渝黔交界河段唯一可停靠千吨级船舶的港口,年货运吞吐能力已达8万标箱。

在现代农业方面,一是朱沱龙眼:朱沱龙眼有显著的晚熟优势,因此朱沱被誉为“晚熟龙眼之乡”;二是朱沱水稻,位于朱沱转龙村的优质水稻引人注目。朱沱根据地理优势形成了2.8万亩晚熟龙眼基地和2万亩优质水稻基地两大特色。并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形成了“家乡郎”“淘乡社”“巨商U客”等一批电商平台,吸引中通、申通、顺丰等8家物流快递企业在朱沱布局,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在现代工业方面,朱沱有俩大优势:一是产值过百亿的理文纸业、港桥园区落户朱沱,二是重庆九大重点港、万里长江进入重庆第一深水港的港区建设已在朱沱启动。朱沱镇形成了以纸及纸制品加工为主的主导产业,产值已名列全市第一。港区建设也在逐步进行,朱沱码头的建设也是同样令人期待。

 

2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环境提档 宜居宜业

建设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档城镇形象管理是关键。

有了产业的支撑,城镇形象也要“高大上”起来。在发展的同时,别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朱沱镇秉持绿色、环保、低碳的原则,推进节能降耗和废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废旧纸利用率达85%。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制定科学管理制度,配套集中水回收、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环保系统,实现“自消化”、“零排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双核驱动”,实现了城镇功能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朱沱镇投资1120万元,实施光明路、安居大道等城镇环境整治和景观改造。成功申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村容村貌提升项目,完成江永、涨谷、转龙、四明、石碓窝、大河等6个集镇场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垃圾压缩站建设。完成天龙路建设和汽车站道路搭接,连接长江路的行政大道拉开线型,新老城区有效连接、相融一体。朱沱镇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建设、整治并重,加大物力投入,实施亮化、绿化、美化提升,进一步提升场镇形象。

朱沱镇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建设、整治并重,加大物力投入,实施亮化、绿化、美化提升,进一步提升场镇形象。

2018年,朱沱镇还将大力推进农村道路通组工程,加速推进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场镇管理,让小镇更加宜居宜业,增强辖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挖掘文化 记住乡愁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切莫忘了乡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特色文化底蕴是根本。

红色文化伴随着每一个朱沱人民成长。

朱沱烈士陵园(烈士墓)位于朱沱汉东村(原汉东村天河5社),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重庆永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内矗立着六边形高碑,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后长眠着解放初期历次剿匪战斗中牺牲的19位烈士。

英雄文化伴随着每一个朱沱人民成长。

朱沱四望山寺是朱沱古镇惟一的寺庙,建于清嘉庆24年,盛于同治12年,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衰于民国时期。李克用曾是唐末朱沱镇的镇守将军,其义子李存孝勇猛无敌,因父子二人平乱有攻,李存孝被封为勇南王,后被奸弟所害,惨死。当地人敬仰其忠勇贤达、安国爱民,于四望山修建“李公庙”供奉李氏父子。

奋斗文化伴随着每一个朱沱人民成长。

朱沱老街,每一条巷子每一块石板都是很多人回忆。孩童们上学时的嬉笑打闹,手艺人在街道上的摆摊叫卖,赶路人拉着货物行走街头的匆忙。那里有着第一户商铺,七十岁的老铁匠每天一大早烧红了铁胚出炉;有着食盐仓库和粮站,体现着当时的商业贸易通达;老街尽头的大树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推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功,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陈希孺近代回归分析pdf》是陈希孺教授关于回归分析近代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一种常用的建模方法,旨在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陈希孺教授以其悉心研究的学术造诣,通过该文档向读者介绍了回归分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陈希孺近代回归分析pdf》中,陈希孺教授首先深入讨论了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技术,并用大量实例阐述了如何进行回归分析及其结果的解释。此外,陈希孺教授还介绍了回归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等,展示了回归分析作为一种追求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性。 《陈希孺近代回归分析pdf》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新型回归分析方法。陈希孺教授深入研究了这种方法的原理和优势,并在文档中给出了具体案例。他指出,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准确地建立回归模型,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总之,《陈希孺近代回归分析pdf》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回归分析研究文献,对于统计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阅读此文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回归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并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