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D2,即On-Board Diagnostics II(第二代车载诊断系统)。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发展历程
1988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了OBD-II标准。1994年,OBD-II最早出现在凌志ES300、丰田Camry等几种车型。1996年,美国法规要求所有在本国销售的新轿车和轻卡必须装备OBD-II系统。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汽车行业的国际化,OBD-II系统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
工作原理
汽车正常运行时,电子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信号会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变化。当电子控制系统电路的信号出现异常且超出正常变化范围,并且这一异常现象在3个连续行程内不会消失,ECU则判断为这一部分出现故障,故障显示灯点亮,同时监测器把这一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内部RAM。如果故障不再存在,监控器在连续3次未接收到相关信号后,将指令故障显示灯熄灭。故障显示灯熄灭后,发动机暖机循环约40次,故障代码会自动从存储器中被清除。
通讯协议
OBD-II标准使用的通讯协议一般有ISO 9141-2、ISO 14230-4(KWP2000)、SAE J1850 PWM、SAE J1850 VPM、ISO 15765-4(CAN - BUS)。
应用场景
- 个人用户:方便管理自身车辆,便于对车辆进行评估和节省成本,还能增加对车辆驾驶习惯、安全操作技巧、汽车知识等内容的了解。
- 4S店用户:可以对用户车辆安装OBD-II,形成一个远程服务诊断网络,实现车辆远程诊断服务,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 汽车维修与保养:维修人员使用OBD-II扫描仪读取故障码,快速定位故障问题,提高维修效率。
- 车辆数据分析与研究:相关人员可利用OBD-II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或科学研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故障码
所有OBD-II故障码都是一个5字符字母和数字混合的编码。第一个字母代表编码的普通类型,如“P”为动力系代码、“B”为车体代码、“C”为底盘代码。如果是“普通”OBD-II代码,第2个字符是零;如果是“经销商代码”,第二个字符是“1”。代码中的第3到第5个字符表示发生故障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