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经的一点感悟

       学习佛经有一阵子了,跟着南怀瑾和净空两位大师学习了金刚经,楞严经,了凡四训,算是小小有点心得。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1 误区:舍本逐末
中国有句古话,两利权其大而得之,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每做一件事,肯定是权衡付出的和回报的比率是多少,如果付出成本很高,得到的东西甚少,那么是不应该去做的。但真的到了很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就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了,为什么?因为有自己的潜意识作怪。佛说,那就是迷了,你的明心妙性被迷住了。
比如淫邪这件事,理性的权衡起来,有莫大的坏处,身体上的,心灵上的,性格上的,福报上都会收到伤害,而且还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但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去做呢? 就是为了得到当时的那一点快感。就如小儿刀头添糖一样,吃那么点糖,却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值得么。还有贪污,做犯法的事情,为了一时间眼前的那一点蝇头小利,最后付出的代价都要达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了。从经济学上的角度,投资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啊。这里面,关键就是欲望在作怪,有了欲望,再明显的问题恐怕都看不出,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不能通盘,全局的去考虑问题,佛教导我们就是要冷静的分析问题,断绝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朝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进。100多年前的林则徐就说过这样的话: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没有欲望的人是最难以战胜的。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六祖坛经》

2 误区:本末倒置

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是我们的目标,使我们要得到的,比如内心的安宁,快乐,幸福,  而另一些东西,却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法。比如钱,权利,地位。 我们希望生活的幸福,希望快乐,希望得到满足感,这是我们的第一希望。继而,如何得到这些呢? 于是又衍生出了一些东西,有了钱,有了权利,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可这两者是等价的么? 了凡四训里面就说过这样的话: 凡事内求,外求则内外皆失。自己内部的东西,不向内部去探寻,反而总是向外部去索求。即使得到了快乐也是短暂的。名利,事业,当你追求到了,你会发现,追上了会怎么样呢? 自己的内心的快乐还是无法追到,因为:目标设立的就不正确。 楞严经里佛就说过,幸福好像天上的月亮,而外在的东西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我们只是执着于手指的话,不但月亮找不到,连手指也要失去了。这里说的,外在的东西是要求,是要得的。但一定不要本末倒置,一定是基于自己内在的基础上,再发展。天助自助者。 必先修身,身治而天下治,古人很早之前就提出了这个道理。先向内求,待内部丰满后再一点一点向外扩展,盲目向外求,内外皆失!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金刚经》

      

3 一心不乱
佛经里讲做事情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要做到一心不乱,忘记一切。非法,非非法。金刚经有云;心无所住,如果你住在某一点上,那么,就是你前进的障碍。比如你做一件事情,总是在想,我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我做没做好它?我如何能做好它,那么,你就是住在这个上面了,很难把这件事做好。以前看别人做事,有的时候放不开,就是这个道理。最自然的状态,心无所住,才能真正的把事物做好。这个道理也是我最近看金刚经才领悟到的。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真正的成就就是平实到了极点。当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样的境界的时候,那就是住了,那你就没在这个境界上。真正的境界,要连境界也忘掉。当我悟到这点的时候,似乎有点感受到学佛人的感觉了。其实,这种感觉之前也有过,当你专心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入定,比如说以前打游戏机,真的进入里面之后,时间过的很快,没什么感觉就过去了。但在学习的时候,总看表,我学了多久了,考虑我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啊,还在东想西想一大堆,这个时候时间就过的很慢。 真正学佛修禅打坐为什么能坐那么久呢?全在一心啊,真正的定进去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忘记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在打坐,那么时间就会过的飞快,真正大定,一定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无法计算,是可能的。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4 如何保持一件事物的长久
 中国古人是很聪明,远在春秋时期就领悟出了很多哲学道理。事物是有两面性的,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高兴就会有悲伤,这是必然的,自然的规律,绝对无法改变。那么,如何能做到保持一件事物长久存在呢? 甚至如何做到长生不老呢?佛给我们了一些提示: 一个事物如果没有出生,那么就没有灭亡。 它都不曾存在过,如何会消失?金刚经里有说:但凡有像,皆是虚妄。有像的东西都是假的,短暂的,不会长久,为什么?有生,必然有死。有像的东西必然有一天它的像会消失掉。真正永恒稳定的东西是无像的。比如人的精神,华为的企业文化里推崇的一句话就是:物质文明终将毁灭,但精神文明却会生生不息。人的精神会一直保存下去。虽然很多东西在变,但精神不变,规则不变,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啊。我们要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看到,什么是变得,什么是不变的,如果把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精神基础建立在一个可变,脆弱的东西上的话,早晚有一天它会坍塌,消失,那你的精神支柱是否也随之消亡呢? 佛是不会变的,佛经也是不会变的,不会消失,因为他是无相的,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如何消失?着了相就不叫佛了。所以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佛是不可以以实像相见的,见到了也是假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推出来,如何可以不感到悲伤,沮丧?你要是不会高兴,那么你就不会感到悲伤了。没有高兴,哪来的悲伤呢。


   如能转境,即同如来
                       ------《楞严经》

 5 心境的重要
  人生活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总是要和外界进行交流,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人和人间同样也有相互的影响。说白了,人和人之间就是相互的催眠。争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两方的语气,态度,以及其中的潜台词。有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生活条件不好,外界条件不好。楞严经里说:一切万物,唯心所现,为识所变。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被我们过滤后,按照我们的意愿产生出来的。我觉得世界好,那么看到的东西都是好的,我要是觉得世界不好,那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楞严经里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个人眼睛有毛病,看到的东西都是不是正常的颜色,那么到底是眼睛的问题?还是外面事物的问题? 这里的境不但指内在的心境,外在的环境,还有自己的命运啊,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别的人和人的手中,如能转境,那么,说明你领悟了,你在此境界上和如来是一样的。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