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三):结构型模式之代理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组合模式

本文详细介绍了7种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组合模式,探讨了它们的用途、优点和缺点,并提供了相应的代码实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设计模式。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设计模式之结构型模式

一、概述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

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7种:

  1.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2.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3.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的,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4.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地给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的功能。
  5. 外观(Facade)模式: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
  6.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7.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状层次结构,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以上 7种结构型模式,除了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其他的全部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下面我们会分别、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结构与应用。

二、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定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给某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这时,访问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目标对象,代理对象作为访问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中介。

代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 代理模式在客户端与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和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 代理对象可以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 代理模式能将客户端与目标对象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增加了程序的可扩展性。

其主要缺点是:

  • 代理模式会造成系统设计中类的数量增加;
  • 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增加一个代理对象,会造成请求处理速度变慢;
  • 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代理模式的主要角色如下:

  • 抽象主题(Subject)类:通过接口或抽象类声明真实主题和代理对象实现的业务方法。

  • 真实主题(Real Subject)类:实现了抽象主题中的具体业务,是代理对象所代表的真实对象,是最终要引用的对象。

  • 代理(Proxy)类:提供了与真实主题相同的接口,其内部含有对真实主题的引用,它可以访问、控制或扩展真实主题的功能。

其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代码中,一般代理会被理解为代码增强,实际上就是在原代码逻辑前后增加一些代码逻辑,而使调用者无感知。

根据代理的创建时期,代理模式分为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

  • 静态代理:在使用时,需要定义接口或者父类,被代理对象与代理对象一起实现相同的接口或者是继承相同的父类。因此可以做到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功能前提下,对于目标对象扩展,缺点因为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实现一样的接口,所以会有很多代理类,类太多,同时,一旦接口增加方法,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都需要维护。
  • 动态:在程序运行时,运用反射机制动态创建而成。

动态代理有如下特点: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代理对象的生成,是利用JDK的API,动态的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需要我们指定创建代理对象/目标对象实现的接口的类型)

代码实现如下:

package proxy;

public class Prox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oxy proxy = new Proxy();
        proxy.Request();
    }
}

//抽象主题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真实主题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访问真实主题方法...");
    }
}

//代理
class Proxy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public void Request() {
   
        if (realSubject == null) {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preRequest();
        realSubject.Request();
        postRequest();
    }

    public void pre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访问真实主题之前的预处理。");
    }

    public void post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访问真实主题之后的后续处理。");
    }
}

三、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的定义如下: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前者类之间的耦合度比后者高,且要求程序员了解现有组件库中的相关组件的内部结构,所以应用相对较少些。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 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 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 在很多业务场景中符合开闭原则。

其缺点是:

  • 适配器编写过程需要结合业务场景全面考虑,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 增加代码阅读难度,降低代码可读性,过多使用适配器会使系统代码变得凌乱。

适配器模式的角色和结构:

类适配器模式可采用多重继承方式实现,如C++可定义一个适配器类来同时继承当前系统的业务接口和现有组件库中已经存在的组件接口;Java不支持多继承,但可以定义一个适配器类来实现当前系统的业务接口,同时又继承现有组件库中已经存在的组件。

对象适配器模式可釆用将现有组件库中已经实现的组件引入适配器类中,该类同时实现当前系统的业务接口。现在来介绍它们的基本结构。

适配器模式(Adapter)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1. 目标(Target)接口:当前系统业务所期待的接口,它可以是抽象类或接口。
  2. 适配者(Adapter)类:它是被访问和适配的现存组件库中的组件接口。
  3. 适配器(Adapter)类:它是一个转换器,通过继承或引用适配者的对象,把适配者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让客户按目标接口的格式访问适配者。

类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类适配器模式代码实现:

package adapter;
//目标接口
interface Target{
   
    public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