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工程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geo-will/p/9626497.html
正好学习这块,就按照链接内容整理再一起了,看链接内容更清楚点,我是作为自己的学习记录使用
**

0:引言

**
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以供算法和模型使用,是数据挖掘模型开发中最耗时、最重要的一步。内容包括:特征处理(Feature Processing)、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本部分系统的总结特征工作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自己在模型开发中所总结的一些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iris数据集)配合sklearn数据包梳理整个特征工程的操作流程。
目录:
  0 引言
  1 数据预处理
  2 特征选择
  3 特征降维
  4 总结
  5 实践
在介绍特征工程之前,我们先看两张图。
图一是基本的数据挖掘场景,该图清晰的解释了数据挖掘的整体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二总结了特征工程的常见方法和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特征处理(Feature Processing)
特征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变量/自变量,一般分为三类:
  · 连续型
  · 无序类别(离散)型
  · 有序类别(离散)型
 **1.1 连续型特征

  • 不处理**
    除了归一化(去中心,方差归一),不用做太多特殊处理,可以直接把连续特征扔到模型里使用。根据模型类型而定。
    - 离散化
    对于一些特殊的模型(信用评分卡)开发,有时候我们需要对连续型的特征(年龄、收入)进行离散化。
    离散化方法的关键是怎么确定分段中的离散点,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离散化方法:
      · 等距离离散(等距分组) 顾名思义,就是离散点选取等距点。
      · 等样本点离散(等深分组) 选取的离散点保证落在每段里的样本点数量大致相同
      · 决策树离散化(最优分组) 决策树离散化方法通常也是每次离散化一个连续特征,原理如下: 单独用此特征和目标值y训练一个决策树模型,然后把训练获得的模型内的特征分割点作为离散化的离散点。
      · 其他离散化方法 其中,最优分组除决策树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卡方分箱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评分卡开发中比较常见。

- 函数转换
有时我们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要求自变量或因变量服从某特殊分布(如正态分布),或者说自变量或因变量服从该分布时,模型的表现较好。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特征或因变量进行非线性函数转换。这个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但记得对新加入的特征做归一化。对于特征的转换,需要将转换之后的特征和原特征一起加入训练模型进行训练。
1.2 无序类别(离散)型
- 数值化
  · one-hot编码 一个变量k个值就转换成k个虚拟变量,优点:简单,且保证无共线性,缺点:太稀(稀疏矩阵)。
  
避免产生稀疏矩阵的常见方法是降维,将变量值较多的分类维度,尽可能降到最少,能降则降,不能降的,别勉强。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梯度下降法求解的模型一般都是需要归一化的,比如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KNN、SVM、神经网络等模型。但树形模型不需要归一化,因为它们不关心变量的值,而是关心变量的分布和变量之间的条件概率,如决策树、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1.3 有序类别(离散)型
  · label encoder 一个变量的k个值,按序转换成k个数字(1,2,3…k)。例如一个人的状态status有三种取值:bad, normal, good,显然bad < normal < good。这个时候bad, normal, good就可以分别转换成 1、2、3。但该方法局限性较大不推荐
  · 生成哑变量 与one-hot编码一样,都是将一个变量的k个值生成k个哑变量,但注意不能丢了变量值之间的顺序关系。一般的表达方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也被称为variable selection或者attribute selection. 是选取已有属性的子集subset来进行建模的一种方式。
特征选择一般有两个目的:
  · 剔除对因变量影响较小或无任何相关性的自变量,使得模型预测或分类效果达到理想值。
  · 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当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我们需要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输入机器学习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通常来说,从两个方面考虑来选择特征:
  · 特征是否发散:如果一个特征不发散,例如方差接近于0,也就是说样本在这个特征上基本上没有差异,这个特征对于样本的区分并没有什么用。
  · 特征与目标的相关性:这点比较显见,与目标相关性高的特征,应当优选选择。除方差法外,本文介绍的其他方法均从相关性考虑。
  
根据特征选择的形式又可以将特征选择方法分为3种:
  · Filter:过滤法,按照发散性或者相关性对各个特征进行评分,设定阈值或者待选择阈值的个数,选择特征。
  · **Wrapper:包装法,**根据目标函数(通常是预测效果评分),每次选择若干特征,或者排除若干特征。
  · **Embedded:嵌入法,**先使用某些机器学习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各个特征的权值系数,根据系数从大到小选择特征。类似于Filter方法,但是是通过训练来确定特征的优劣。

特征工程(一)- 数据预处理

https://www.cnblogs.com/geo-will/p/9626196.html
本文将以iris数据集为例,梳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过程中数据预处理的流程。在前期阶段,已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格式化、数据清洗和采样等阶段。通过特征提取,能得到未经处理的特征,但特征可能会有如下问题:
  - 不属于同一量纲 通常采用无量纲化进行处理;
  - 信息冗余
  - 定性特征不能直接使用 通常使用哑编码的方式将定性特征转换为定量特征;
  - 存在缺失值
  - 信息利用率低 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对数据中信息的利用是不同的,之前提到在线性模型中,使用对定性特征哑编码可以达到非线性的效果。类似地,对定量变量多项式化,或者进行其他的转换,都能达到非线性的效果。
  首先导入iris数据集,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导入IRIS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特征矩阵
iris.data

#目标向量
iris.target
1 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使不同规格的数据转换到同一规格。常见的无量纲化方法有标准化和区间缩放法。标准化的前提是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标准化后,其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区间缩放法利用了边界值信息,将特征的取值区间缩放到某个特点的范围,例如[0, 1]等。
1.1 标准化

标准化需要计算特征的均值和标准差,公式表达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StandardScaler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标准化,返回值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iris.data)

1.2 区间缩放法

区间缩放法的思路有多种,常见的一种为利用两个最值进行缩放,公式表达为: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MinMaxScaler类对数据进行区间缩放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区间缩放,返回值为缩放到[0, 1]区间的数据
MinMaxScaler().fit_transform(iris.data)
1.3 归一化
简单来说,标准化是依照特征矩阵的列处理数据,其通过求z-score的方法,将样本的特征值转换到同一量纲下。归一化是依照特征矩阵的行处理数据,其目的在于样本向量在点乘运算或其他核函数计算相似性时,拥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都转化为“单位向量”。归一化类型包括:线性归一化、标准差归一化和非线性归一化。规则为l2的归一化公式如下: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Normalizer类对数据进行归一化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Normalizer

#归一化,返回值为归一化后的数据
Normalizer().fit_transform(iris.data)
2 对定量特征二值化
定量特征二值化的核心在于设定一个阈值,大于阈值的赋值为1,小于等于阈值的赋值为0,公式表达如下: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Binarizer类对数据进行二值化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Binarizer

#二值化,阈值设置为3,返回值为二值化后的数据
Binarizer(threshold=3).fit_transform(iris.data)
3 对定性特征哑编码
one-hot编码是指将一个无序的类别变量k个值就转换成k个虚拟变量。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OneHotEncoder类对数据进行哑编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

#哑编码,对IRIS数据集的目标值,返回值为哑编码后的数据
OneHotEncoder().fit_transform(iris.target.reshape((-1,1)))
4 缺失值计算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Imputer类对数据进行缺失值计算的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from numpy import vstack, array, na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Imputer

#缺失值计算,返回值为计算缺失值后的数据
#参数missing_value为缺失值的表示形式,默认为NaN
#参数strategy为缺失值填充方式,默认为mean(均值)
Imputer().fit_transform(vstack((array([nan, nan, nan, nan]), iris.data)))
复制代码
5 数据变换
常见的数据变换有基于多项式的、基于指数函数的、基于对数函数的。
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PolynomialFeatures类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转换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PolynomialFeatures

#多项式转换
#参数degree为度,默认值为2
PolynomialFeatures().fit_transform(iris.data)
基于单变元函数的数据变换可以使用一个统一的方式完成,使用preproccessing库的FunctionTransformer对数据进行对数函数转换的代码如下:

from numpy import log1p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FunctionTransformer

#自定义转换函数为对数函数的数据变换
#第一个参数是单变元函数
FunctionTransformer(log1p).fit_transform(iris.data)
6 sklearn数据包功能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机器学习 | 特征工程(二)- 特征选择

https://www.cnblogs.com/geo-will/p/9626734.html
**
当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我们需要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输入机器学习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通常来说,从两个方面考虑来选择特征:
 **· 特征是否发散:**如果一个特征不发散,例如方差接近于0,也就是说样本在这个特征上基本上没有差异,这个特征对于样本的区分并没有什么用。
 **· 特征与目标的相关性:**这点比较显见,与目标相关性高的特征,应当优选选择。除方差法外,本文介绍的其他方法均从相关性考虑。

特征选择主要包括:Filter Method 过滤法, Wrapper Method 包装法和Embedded Method 嵌入法。本文结合sklearn中的feature_selection库来进行特征选择的详细介绍。
1 Filter Method 过滤法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每个feature给出一个score, 通过score对特征进行排序,然后从中选取score最高的子集. 这种方法仅仅是对每个feature进行独立考虑,没有考虑到feature之间的依赖性或相关性. 常用的方法有: 卡方检验,信息增益等。
set of all features——>selecting the best subset -->learning Algorithm–>performance

1.1 方差选择法
使用方差选择法,先要计算各个特征的方差,然后根据阈值,选择方差大于阈值的特征。
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VarianceThreshold类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VarianceThreshold
#方差选择法,返回值为特征选择后的数据
#参数threshold为方差的阈值
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3).fit_transform(iris.data)

1.2 相关系数法
使用相关系数法,先要计算各个特征对目标值的相关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的P值。
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KBest类结合相关系数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from scipy.stats import pearsonr

#选择K个最好的特征,返回选择特征后的数据
#第一个参数为计算评估特征是否好的函数,该函数输入特征矩阵和目标向量,输出二元组(评分,P值)的数组,数组第i项为第i个特征的评分和P值。在此定义为计算相关系数
#参数k为选择的特征个数
SelectKBest(lambda X, Y: array(map(lambda x:pearsonr(x, Y), X.T)).T, k=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复制代码
1.3 卡方检验
经典的卡方检验是检验定性自变量对定性因变量的相关性。假设自变量有N种取值,因变量有M种取值,考虑自变量等于i且因变量等于j的样本频数的观察值与期望的差距,构建统计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统计量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相关性。
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KBest类结合卡方检验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chi2

#选择K个最好的特征,返回选择特征后的数据
SelectKBest(chi2, k=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1.4 互信息法
经典的互信息也是评价定性自变量对定性因变量的相关性的,互信息计算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处理定量数据,最大信息系数法被提出,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KBest类结合最大信息系数法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from minepy import MINE

#由于MINE的设计不是函数式的,定义mic方法将其为函数式的,返回一个二元组,二元组的第2项设置成固定的P值0.5
def mic(x, y):
m = MINE()
m.compute_score(x, y)
return (m.mic(), 0.5)

#选择K个最好的特征,返回特征选择后的数据
SelectKBest(lambda X, Y: array(map(lambda x:mic(x, Y), X.T)).T, k=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2 Wrapper Method 包装法
和filter method 相比, wrapper method 考虑到了feature 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考虑feature的组合对于model性能的影响. 比较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异,选取性能最好的组合. 比如recursive feature selec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递归特征消除法
递归消除特征法使用一个基模型来进行多轮训练,每轮训练后,消除若干权值系数的特征,再基于新的特征集进行下一轮训练。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RFE类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递归特征消除法,返回特征选择后的数据
#参数estimator为基模型
#参数n_features_to_select为选择的特征个数
RFE(estimator=LogisticRegression(), n_features_to_select=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复制代码
3 Embedded Method 嵌入法
结合前面二者的优点, 在模型建立的时候,同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 最常见的embedded method 是 regularization methods(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增加penalization coefficients来约束模型的复杂度)。

3.1 基于惩罚项的特征选择法
使用带惩罚项的基模型,除了筛选出特征外,同时也进行了降维。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FromModel类结合带L1惩罚项的逻辑回归模型,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带L1惩罚项的逻辑回归作为基模型的特征选择
SelectFromModel(LogisticRegression(penalty=“l1”, C=0.1)).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L1惩罚项降维的原理在于保留多个对目标值具有同等相关性的特征中的一个,所以没选到的特征不代表不重要。故,可结合L2惩罚项来优化。具体操作为:若一个特征在L1中的权值为1,选择在L2中权值差别不大且在L1中权值为0的特征构成同类集合,将这一集合中的特征平分L1中的权值,故需要构建一个新的逻辑回归模型:
View Code
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FromModel类结合带L1以及L2惩罚项的逻辑回归模型,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带L1和L2惩罚项的逻辑回归作为基模型的特征选择
#参数threshold为权值系数之差的阈值
SelectFromModel(LR(threshold=0.5, C=0.1)).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3.2 基于树模型的特征选择法
树模型中GBDT也可用来作为基模型进行特征选择,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库的SelectFromModel类结合GBDT模型,来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

#GBDT作为基模型的特征选择
SelectFromModel(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4 sklearn数据包相关类功能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机器学习 | 特征工程(三)- 特征降维

当特征选择完成后,可以直接训练模型了,但是可能由于特征矩阵过大,导致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的问题,因此降低特征矩阵维度也是必不可少的。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是指通过对原有的feature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feature,选取其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
降维作用:
  1)降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2)节省了提取不必要特征的开销
  3)去掉数据集中夹杂的噪
  4)较简单的模型在小数据集上有更强的鲁棒性
  5)当数据能有较少的特征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 的解释数据,使得我们可以提取知识。
  6)实现数据可视化
  数据降维方法主要分为线性方法和非线性方法,其中前者主要有PCA、LDA、矩阵分解SVD等多种方式,后者则包括ISOMAP,t-SNE以及UMAP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线性降维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PCA和LDA有很多的相似点,其本质是要将原始的样本映射到维度更低的样本空间中,但是PCA和LDA的映射目标不一样:PCA是为了让映射后的样本具有最大的发散性;而LDA是为了让映射后的样本有最好的分类性能。所以说PCA是一种无监督的降维方法,而LDA是一种有监督的降维方法。
1 主成分分析法(PCA)
使用decomposition库的PCA类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主成分分析法,返回降维后的数据
#参数n_components为主成分数目
PCA(n_components=2).fit_transform(iris.data)
2 线性判别分析法(LDA)
使用lda库的LDA类选择特征的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lda import LDA

#线性判别分析法,返回降维后的数据
#参数n_components为降维后的维数
LDA(n_components=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

4 总结

**

经过之前学习,单独总结一篇特征工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以助于学习和参考。

1、对于理解数据、数据的结构、特点来说,单变量特征选择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尽管可以用它对特征进行排序来优化模型,但由于它不能发现冗余(例如假如一个特征子集,其中的特征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那么从中选择最优的特征时就很难考虑到冗余的问题)。

2、正则化的线性模型对于特征理解和特征选择来说是非常强大的工具。L1正则化能够生成稀疏的模型,对于选择特征子集来说非常有用;相比起L1正则化,L2正则化的表现更加稳定,由于有用的特征往往对应系数非零,因此L2正则化对于数据的理解来说很合适。由于响应变量和特征之间往往是非线性关系,可以采用basis expansion的方式将特征转换到一个更加合适的空间当中,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运用简单的线性模型。

3、随机森林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特征选择方法,它易于使用,一般不需要feature engineering、调参等繁琐的步骤,并且很多工具包都提供了平均不纯度下降方法。它的两个主要问题,1是重要的特征有可能得分很低(关联特征问题),2是这种方法对特征变量类别多的特征越有利(偏向问题)。尽管如此,这种方法仍然非常值得在你的应用中试一试。

4、特征选择在很多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场景中都是非常有用的。在使用的时候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找到哪种方法适用于自己的任务。当选择最优特征以提升模型性能的时候,可以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来验证某种方法是否比其他方法要好。当用特征选择的方法来理解数据的时候要留心,特征选择模型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稳定性差的模型很容易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对数据进行二次采样然后在子集上运行特征选择算法能够有所帮助,如果在各个子集上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可以说在这个数据集上得出来的结论是可信的,可以用这种特征选择模型的结果来理解数据。

其它tips:
· 什么是 卡方检验 ?
  用方差来衡量某个观测频率和理论频率之间差异性的方法
· 什么是 皮尔森卡方检验 ?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卡方检验方法,它有两个用途:1是计算某个变量对某种分布的拟合程度,2是根据两个观测变量的 Contingency table 来计算这两个变量是否是独立的。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用方差和的方式来计算观测频率和理论频率之间卡方值;第二步算出卡方检验的自由度(行数-1乘以列数-1);第三步比较卡方值和对应自由度的卡方分布,判断显著性。
· 什么是 p-value ?
  简单地说,p-value就是为了验证假设和实际之间一致性的统计学意义的值,即假设检验。有些地方叫右尾概率,根据卡方值和自由度可以算出一个固定的p-value,
· 什么是 响应变量(response value) ?
  简单地说,模型的输入叫做explanatroy variables,模型的输出叫做response variables,其实就是要验证该特征对结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什么是 零假设(null hypothesis) ?
  在相关性检验中,一般会取“两者之间无关联”作为零假设,而在独立性检验中,一般会取“两者之间是独立”作为零假设。与零假设相对的是备择假设(对立假设),即希望证明是正确的另一种可能。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