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实操的实用工作法则,如何做到高效地工作,高效地达成自己人生的目标,我相信不同的人在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本次分享的只是我个人对于本书的一点理解,结合了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在使用书中提供法则的前后结果对比。
习惯一:积极主动
1,刺激和回应
书中提到,我们面对任务或者事件的时候,可能会带着两种不同的心态,类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是属于消极方式应对任务,上级给我们指派了什么,我们就只做什么,甚至你觉得有些事也是有必要做的,但是上级并没有要求我们完成,或者没有明确地给我们下达指令需要完成,我们就视之不见,装糊涂。

而反观积极主动的态度,则会给我们带来大不一样的做事方法和心态。我们在接到任务或者说接收到刺激后,第一反应不是马上使用我们的系统一(《快思考,慢思考》一书中的观点),立马做出我们的应激反应,而是通过我们的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或者是独立意志来对刺激做出分析。
比如我们接到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我们搞不懂他的背景还有来龙去脉,但是上级给了一个很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直接完成即可。但是积极主动的人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如果没有如期完成会有什么后果,这件事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结果会不会更好。甚至我们在面对一些有悖良知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凭借我们的独立意志作出判断,而不是做乌合之众当中的一员。
那对于从事研发或者科研工作的你我来说,这种态度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天花板。我在带团队成员的过程中,从一两件小事中,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积极主动,比如我交代一个任务,最怕的是,我还没说完,对方就说好。然后马上开始干活,干到我给的方向结束后,立马把结果呈现给我。刚带人不久的时候,我还会觉得,这个小伙挺主动啊,干事挺麻溜。直到后来我才发现,他可能只是在机械地完成我布置的一项一项事件,但是并没有带上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会使用大量的时间对每一步都做出明确的指示,他也按照我的指示一步步完成。这其实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积极主动的人,面对一项任务,他至少需要思考如下几方面:
A: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不做行不行?
B:为什么要我来做这个事情,换个人行不行?
C:做这件事我可以从哪位身上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D:这件事做成功,我们的标准或者输出是什么?(接下来的另一个习惯:以终为始)
E:这件事要分几个步骤完成?

2,关注圈,影响圈,烦恼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比如健康,事业,工作,政治,军事,经济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纳进入我们的“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情,有些可以被掌控,比如我们自身的健康,事业等等。有些超出了我们大多数的能力范围,比如军事,政治等等。前者在我们的影响圈内,后者在我们的影响圈外。还有就是我们不想关注极力逃避的,我们认为这是烦恼圈。
积极主动的人会使用自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关于这块的一些感受,讲究很多技巧。我这里只简述一下我一个朋友在他们公司遇到的,在扩展影响圈过程中的困难。
我朋友A公司做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公司设有总部和分部,总部有系统,硬件,机械的研发人员,分部有软件开发人员。 我这个朋友在总部耳濡目染领导的做事风格,讲究处理问题的逻辑完备,虽说在工作中不能处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至少逻辑是清晰明朗的,朋友A和分部的软件开发人员存在业务配合,许多问题偶合在一起。但是从不少次的问题故障排查结果来看,软件分部在设计文件输出,故障处理的逻辑,以及验证思考深度等方面,存在待优化的空间。我这个朋友A试图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和软件部门的人沟通,去输出总部的文化,去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由于一些还未明晰的原因,导致影响力没法扩散,朋友很苦恼,和我来聊天,我暂时也没有办法给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搁置,等到问题能够解决的时候我们再回头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