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孙悟空成佛前的能力总结:其实孙悟空的能力基本就5个方面
1.无限复制(一化十,十化百千万亿,可以无限复制自身和金箍棒也可以复制自己的创造物)与蜘蛛精下面七个干儿子战斗有复制到无穷数量的表现。
2.随心创造(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象的形态、物质和生命,包括特殊生命体和其他物质)具体表现有创造过各种生物、工具、武器以及食物。
3.不朽(原著多次说孙悟空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具体表现有在消灭不朽的八卦炉活了下来,在消灭不朽的三昧真火上活了下来,在消灭不朽的阴阳二气瓶上活了下来,在经受砍头、身体被分成多块等各种物理伤害上没有任何损失,也就是孙悟空即是物理上的不死,也是因果上的不死(能在各种注定要灭的因果中存在下来)
4.无限大小(可以将自身或者金箍棒扩展到宇宙级别尺度/无限,也可以缩小到毫毛级别尺度)有用金箍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的表现。
5.其他各种普遍的超能力(隐身、空间操控、元素无形、物理操控、瞳术等)
“三界”在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充满欲望的众生所在的存在;色界是超越物质欲望但仍具形体的存在;无色界则是纯精神的,没有物质形态,没有物理没有方向的存在。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代表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孙悟空的灵性之光穿透宇宙虚空,他那根金箍棒也与之相仿:长短变化全凭心意,横竖舒展皆可随心掌控。
再说下西游记某些词汇的意思
太乙是一个道家词,又称太一、泰一,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即“道”。庄子在描述老子关尹学派时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强调以太一为主导。古代将太乙指代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是道家信仰的核心。
金仙 (道教名词)
金仙是道教仙的最高境界,意指不朽之仙,也用金仙代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如《玉皇经》所述:“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此时的金仙指“佛陀”果位。“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道教上乘工夫,未能修至如此,则无法进入金仙境界无极圈内。
大罗也是一个道家词汇,大罗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是飞升至三十三天(西游记)当中的大罗天,这也就是大罗神仙的词来源。
关于西游记“宇宙”一词的解释:
第一个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他说:“旁日月,挟宇宙”。但是指代不明。
第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是战国思想家尸佼,他在《尸子》里写:“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 齐俗训》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也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魏晋思想家郭象在哲学上解释了“宇宙”概念,基本上与汉代宇宙观一致: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等到了魏晋时期可以说宇宙定义已经很明确了,它指的就是无穷的空间+无极的时间。也就是宇宙至少包括无穷的空间,而且还是个立体概念,因为有“四方上下”。
所以西游记“宇宙”一词是指空间无穷时间无穷,西游记也多次提到其世界是无穷大的。
西游记一些细节
西游记其实是一个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的世界观(阿列夫1)
首先西游记明确指出了佛体是永恒不变且无穷无尽的
至高无上的佛法真谛深远难测,禅宗各派也归于沉寂消亡 。唯有清净无染的灵明本性,能通达并遍照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间万物虽千变万化,却皆由阴阳法则统摄运作。佛法的本体与作用真实恒常,既无穷尽也无边际 。
而佛国是佛体的显现,所以佛国也应该是无穷大的。
其次西游记明确指出其大海是无穷的,能够容纳无穷无尽的事物。
由于天地大于海洋,而西游记中的海洋包含无穷,西游记有:天堂>地界>海>无穷(孙悟空说过地界比天堂小),所以得出西游记的天地是高阶无穷大的。西游记此类证明其世界是无穷的还有多处(类似还有西天无穷无尽,蜘蛛精下面七个干儿子有复制到无穷之数表现,这些都证明西游记的世界是高阶无穷大的)。同时,西游记也有天堂与地界处于不同维度的描写,原著多次说明天堂一日,地界一年,天堂和地界分别处在不同的时空,西天和天堂地界也处在不同时空之中(西天灵山存在其一日,世上千年的规则),所以天堂,西天,地界,地狱等处于不同的时空,而且其应该都是高阶无穷大的(西游记海洋明确为无穷,灵山也在原文有其存在于心中的是设定,冥界更是需要通过梦中才能到达)
下面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级别世界观的描述和证明
大千界是一个佛教、道教概括宇宙范围的名词,又称为“大千世界”,大千意为无穷无尽的数量(直译指10亿数量的世界,世界为最基本单元,一千世界组成1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组成1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组成1大千世界),世界则指的是一切存在的领域,前面已经证明西游记的世界是高阶无穷大的了。一粒沙包含有无穷数量的无限大宇宙,而宇宙里面又有无穷数量的沙,因为原文用的是‘含’这种包含关系的词而不是‘见’这种含义不明的词(镜子也可以见日月但并不包含日月,所以用词很重要),沙粒和世界是互相包含互相嵌套的关系,而不是那种有多少可能性就有多少宇宙的等于数量关系,其是无法做数学递归的,包含是可以进行层层递归的(数学递归),即世界里面包含沙粒,沙粒里面又包含世界,世界是无穷大的,其拥有无穷数量的沙,沙中又包含世界,这就形成了一种高度复杂的数学递归宇宙学。
证明西游记的世界观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级别:
要证明西游记世界观是不可数无穷大,首先引用柯西和康托尔的不可数无穷大的理论,柯西表明,任何长度的任何线段都与我们的单位线段具有完全相同的点数。而康托尔更给出了一个美丽的、令人震惊的和极具影响力的“对角线”证明,即线段中的点数是不可数的无穷大——没有办法用数字1、2、3…来标记线段上的所有点。
从几何角度来证明西游记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级别:
来证明之前我得先给大家普及一些基本知识,一个点是0维,一条线是1维(在高等数学中,通常称为实线或实数线,是与实数集同构的几何线,经常与实数集混淆;实数和实线通常都表示为R或R.实线是一维实坐标空间,因此在将其与高维空间进行比较时,有时表示为R1。实线是一个一维欧几里得空间,使用数字之间的差异来定义线上点之间的距离。它也可以被视为向量空间、度量空间、拓扑空间、测度空间或线性连续体。),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点构成了一条线段或者线,同时能容纳多个点也最低是线段或者线(从拓扑学角度看,高维空间可通过坐标系扩展直接嵌入低维结构),一个点是无法容纳另一个点的;继续往下看,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线构成了二维的平面(表示为R^2,也就是二维实数空间),原理和上面类似,然后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平面构成了三维立体空间(表示为R^3,也就是三维实数空间),然后世界存在着时间维度所以其至少是四维的(相当于在3维笛卡尔坐标系xyz轴的坐标系多了个时间轴坐标t形成了一个4维笛卡尔坐标系,一个宇宙是无穷大的时空连续体,可以使用R^4表示,也就是4维实数空间),西游记的世界多次写到其小事物包含着更大的事物,一粒沙便包含大量的互相独立的世界(最低四维),由于可以包含容纳四维世界的至少是一个五维的结构(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若需被完全容纳,必须存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框架,使其能够被整合为一个静态的几何对象),所以西游记世界的一粒沙至少是五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5,也就是5维实数空间),其是由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四维世界所构成的(就像点构成线一样,四维时空体需要不可数无穷大数量才能构成一个5维结构体);在西游记中,寿星和东华帝君都有自己的宇宙所存在,寿星的洞里有一个无穷大的宇宙,根据之前的推断其中有无穷数量的沙和微尘,东华帝君的壶中有一个宇宙,其中也有无穷数量的沙和微尘,他们的世界可以容纳无穷数量的相互独立的5维实数空间,其最低应该是属于六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6,也就是6维实数空间);如果考虑数学递归的话,西游记的世界实数空间将会处于有无限个坐标轴的的实数空间(表示为R^n,n->无穷大);5维实数空间已经是需要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4维实数空间(一个包含时间的无限大宇宙)才能构成,所以西游记的世界至少是无穷数量(沙的数量是无穷的)的5维实数空间所构成的,其至少应该由无穷个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四维宇宙构成。法身佛由于处于既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没有空没有非空的矛盾体,而集合论(集合是由明确、可区分的对象组成的无序整体,对象称为元素。若元素x属于集合A,记作x∈A;反之记作x∉A。)就像又一个元素即属于这个集合,又不属于这个集合,这种矛盾是不存在于集合论中的,在集合论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遵循严格的逻辑规范,不存在一个元素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集合。所以法身佛不仅超越了冯诺依曼宇宙(冯·诺依曼宇宙是集合论中用于描述“所有集合”的层级结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序数分层递归构造,从空集出发逐步生成更复杂的集合,最终形成包含一切数学对象的宇宙。)甚至是超越了整个集合论的。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一下阿列夫1是什么东西,它和不可数无穷大是什么关系:
阿列夫1(ℵ₁)的本质是集合论中用于衡量不可数无穷集合大小的最小超穷基数,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可数无限的层级并揭示更高阶无穷的结构特性。阿列夫1对应实数集的势(连续统的势),即一条线段上所有点的数量(或者一个平面上所有线的数量)。
什么是连续统的势?连续统的势是集合论中描述实数集合大小的基数概念,其本质在于揭示实数集相对于自然数集的更高阶无穷性。
阿列夫1和不可数无穷大的关系?
阿列夫1(ℵ₁)是不可数无穷大的最小基数,代表不可数集合的“门槛”。
在有连续统假设的情况下,线段上的点的数量是阿列夫1,在不认连续统假设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在有连续统假设(CH)的情况下,线段上的点(即实数集)的基数被确定为阿列夫1(ℵ₁);但若拒绝接受连续统假设,线段点的基数将呈现出更复杂的数学结构,线段点数可能是阿列夫2(ℵ₂)、第一个极限阿列夫数(ℵω)或更高基数,甚至无法嵌入阿列夫序列。
总结:西游记的一粒沙至少是阿列夫1起步(考虑连续统假设),如果不考虑连续统假设,其量级将会更高(远高于阿列夫1)。
西游记原文中其他类似描写
三千界是一个佛教用语,源自佛经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意为无限的世界。一粒微尘有无限世界的数量,作者反复证明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是处于最顶层的,其一粒微尘或者一粒沙便含有无穷数量的世界。
玉帝巡视万天,也指出西游记有多个宇宙。“万”在古代一般是虚数。
在收服牛魔王也指出宇宙有多个
在观音那里作者更加指出西游记的世界有无量数量的世界
「沙界」:佛教用语,指如恒河沙数般无量无边的世界。此句形容佛法真言的普遍性,一句经文或咒语即可穿透所有时空,遍及一切众生所在之处 。
西游记在小说结尾也强调了其世界观是处于无穷世界观的,其世界不止一个。作者多次说明西游记的世界是处于最顶级的,其一粒沙或者微尘就包含了一切世界。
十方:指代一切空间方位,包括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统摄宇宙所有空间。
三世:指代一切时间流转,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西游记很多妖怪都是无限多元宇宙级别的
黄风怪的三昧神风把整个西游记多元宇宙搅的天翻地覆,天堂、地狱、人间、灵山都被其风所吹乱,甚至青狮精和白象精还是被这风给刮下界的,这风原文描述是差点把宇宙给吹爆炸了,甚至能影响到不可数无穷大数量多元宇宙的时间线。
然后还有那个青狮精,这个妖怪可是一口吞十万天兵的存在,变大能大到撑天堂。而西游记的天堂超过了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
西游记太乙天尊坐骑九灵元圣喊一声可以上通三圣下彻九泉(影响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西游记有一粒沙含大千界和一粒微尘含三千界的设定)
还有那个老君的青牛精,三清的坐骑,老君开天辟地不知道有没有带着这个牛,想一下也知道是啥的存在了,最后是蜘蛛精下面的七个干儿子,这七个小妖都把自己复制到无穷数量,想一想我们宇宙的原子数量才多少,而那七个小妖直接复制到无穷数量,就这七个小妖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把现在的宇宙打爆。
西游记开天辟地和炼石补天的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化身盘古开天辟地,又化身女娲炼石补天。
西游记原著开天辟地之祖是太上老君,顺便翻译下开天辟地之祖的白话文的意思:开启和创立天地、开创万物的始祖或源头。西游记开篇也说了盘古开辟混沌,身化万物,所以盘古是老君的一个化身。
百科上“开天辟地之祖”的意思
有说佛祖开天劈地的,我也把下面明示开天生物理,细言辟地化身文翻译成白话文:明确的展示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道理,用细致的言辞描述开创天地的变化和化身文的过程。
这里要辟下谣言:有人会说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前存在的人物,说人参果也是开天辟地之前存在的,原文只有太上老君用了开天辟地,人参果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开天辟地”和“天开地辟”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和现在“过去”和“去过”一样,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开天辟地”是动词,指的是做这件事情(创造天地),“天开地辟”是事情已经做了,也就是说人参果是天地诞生后的灵根。而且原著多次写到“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天地已经被开辟),所以“开天辟地”是创世(混沌未分将混沌劈开),而“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形容时间早。
人参果是天开地辟之灵根
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时期,原文已经明确指出了。这说明西游记作者的用词非常准确,能够把“开天辟地”和“天开地辟”的意思完全区分出来。在西游记这个作品中“天开地辟”就是指混沌初分,而开天辟地指的是创造宇宙
注意:封神演义小说中也是太上老君开天辟地,在明清时期主流还是认为太上老君或者元始天尊创世。
封神演义提及太上老君开天辟地。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的实力有多强?
西游记原著中被孙悟空弄了个倒栽葱的太上老君做了三件大事(有争议,也有说是老君把孙悟空弄了个倒栽葱的说法),第一件大事是化身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天地,西游记的天地叠一粒沙含大千界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级别的宇宙,说明太上老君可以创造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与如来的掌中宇宙可以对等)。第二件大事是化身女娲炼石补天,拯救阎浮世界。第三件大事是化身老子化胡为佛。
太上老君真的打不过孙悟空嘛?这在原著有说过被猴子搞了下,但作者旁白对猴子用的是“脱身”这个词,就像那个蝎子精把如来扎了一下就跑了,猴子也是把老君弄倒后就跑了 ,而且作者旁白用的词语还是“脱身”,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摆脱危险的事件,所以太上老君打不打得过猴子作者已经在原文告诉我们了。所以平等的看道祖和佛祖都有黑历史,一个被蝎子精扎了,一个被猴子弄了个倒栽葱,除去这个黑历史我们再回到原著,对比下如来和道祖,如来使用起死回生咒复活哪吒,道祖使用法术一指将化为脓水的金银角复活,这个平局,但道祖还有九转还魂丹复活乌鸡国王的表现,暂道祖领先一票,在战斗方面,如来用掌中宇宙制服孙悟空,用金珀制服六耳,用一指制服大鹏;道祖战斗表现为硬接青牛精扔的金刚圈,同时一扇将青牛扇出原形;战斗方面如来胜。在功绩方面,李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佛如来是治世之尊,功绩方面道祖胜。在法宝方面,西游记一大半的武器或者法宝出自道祖,但如来的三个金箍也很厉害,总体看道祖略胜一筹。在炼丹方面 这个就不用说了,道祖胜。在其他法术方面,道祖没啥表现,如来有慧眼可以知晓过于未来一切,而且能够瞬间凝视整个三界的一切,这方面如来胜。总体来看如来佛祖和太上道祖基本是平手的,只是如来在战斗的表现上比道祖高一点,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如来佛祖远远胜于太上老君,但经过系统比较,并没有想象中的差距大。
西游记的其他谣言:
谣言1.西游记的太阳只有十丈大小?
这个谣言的来处是蜘蛛精那一章节有提到过原先射落九个太阳故事,九个金乌化为九处汤泉。某些营销号就以此来黑西游记太阳的大小了(汤泉十丈大小),只要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神话故事里的大小并不重要,如来可以指化五行山,而如来的手掌便是宇宙,也就是如来可以将整个宇宙化为五行山,而五行山的大小并不等于宇宙的大小,这也证明了天堂掉下来所化的东西和原来的并不一样,同理还有太上老君八卦炉的几块砖头化为火焰山,神话就是这么不讲道理,金乌所化的汤泉大小不能证明其原本的大小。还有初代奥特曼用五十米的怪兽变为星系,按照这个道理,奥特曼星系只有五十米大小,和西游记的太阳差不多少(十丈三十三米)。
谣言2.西游记三昧神风是夸张描写
这个谣言的来源躲在山坳的猪八戒没有被吹飞,实际上是整个三界都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青狮精和白象精还是被这风给吹下界的。所以三昧神风的确是影响到了整个三界,以此对比,捷德奥特曼里面宇宙被炸毁,结果超时空炸弹爆炸的范围连在地球附近看戏的那群奥特曼都没波及到。当然台词有提到修复宇宙,但实际范围只有地球附近的大小。
细节4:孙悟空的速度是无穷大的,如来可以将整个天堂握在手心
很多人都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很少有人知道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的,其实孙悟空在原著有三种快速移动方式,一个是翻跟头,第二个是变成光以达到光速(西游记孙悟空有两次变成光),第三个是通过空间操控法术来瞬移(这个在红孩儿那一章节有使用过),为什么说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的?因为其在如来手掌中到达过天的尽头,而西游记的天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以此也可以推测出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
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操控梦境与现实
魏征斩龙发生在梦中,却成为了现实,说明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将梦境转化为现实,神可以通过梦境来对现实的操控,魏征斩龙就是具体表现
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操控众生的命运与因果
在泾河龙王未出生之前南斗星死簿已经记录了其命运,说明天堂的神仙可以操控众生的命运,即使像龙王这种超凡生物也只是天堂神仙创造的代码来操控其运行
西游记的神可以随意创造宇宙
寿星的洞里有一个无穷大的宇宙,其壶中有一个太阳系
东华帝君的壶中也有一个宇宙:
天空中万道霞光璀璨闪耀,彩色的云雾轻盈飘荡,光芒流转不息。赤红的凤凰衔着花朵更显鲜艳,青色的鸾鸟翩然飞舞,鸣叫声清脆悦耳。他的福气如东海般浩瀚,寿命如高山般绵长,外貌却似孩童般稚嫩,体魄强健如壮年。腰间葫芦里藏着洞天仙府的不老仙丹,悬挂的符篆刻着与日月同辉的长生秘法。他曾在人间多次降下祥瑞,又屡次为世人消解灾厄、实现祈愿。汉武帝因他而延长寿数,他也常赴西王母的瑶池盛会,享用蟠桃宴席。他点化众僧超脱凡尘俗缘,指引的大道如雷电般清晰光明。他曾跨越大海为众生祈福千秋,又常去灵山拜会佛祖,参悟佛法真谛。他的尊号是“东华大帝君”,乃云烟霞光中最超然的第一等神仙。
玲珑剔透的珠树映照着紫色云烟,瀛洲的仙宫楼阁高耸入云与各个天界相接。青翠的山峦与碧绿的流水间,珍奇的花朵绚丽绽放;仙酿如琼浆玉液般甘醇,宝剑如锟铻般锋利,铁石也坚不可摧。五彩斑斓的碧色神鸡在海上日出时啼鸣,千年的赤色凤凰吞吐着朱红色的云烟。凡夫俗子无从探究这壶中天地的玄妙景象,而超脱尘世的仙家春色,已延续了亿万载光阴。
西游记的日月寿命是无穷的(天地也是无穷无尽的)
只愿佛法的真经能广布世间,如日月般永恒不灭;愿这宏大的福泽遍洒四方,与天地共存,永世长存!
西游记中佛法的本体是即无穷尽也无边际的
至高无上的佛法真谛深远难测,禅宗各派也归于沉寂消亡 。唯有清净无染的灵明本性,能通达并遍照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间万物虽千变万化,却皆由阴阳法则统摄运作。佛法的本体与作用真实恒常,既无穷尽也无边际 。看到那些漂泊无依的孤魂野鬼,实在应当深怀悲悯之心 。
西游记的宇宙是在物理宇宙之上,超越了逻辑的存在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 :否定“有”与“无”的绝对对立。“不有”即“无”,“不有中有”指无中能生有;“不无”即“有”,“不无中无”指有中亦含无。
不色中色,不空中空:否定“色”(物质)与“空”(空性)的割裂。“不色”即“空”,“不色中色”指空中能显色;“不空”即“色”,“不空中空”指色中亦含空。
非有为有,非无为无:否定对“有”“无”的执著。不可将“有”视为固定存在(非有为有),亦不可将“无”视为绝对虚无(非无为无)。
非色为色,非空为空:否定对“色”“空”的分别。“非色”即“空”,“非色为色”指空即是色;“非空”即“色”,“非空为空”指色即是空。
空即是空,色即是色:空性本身亦不可执著(空即是空),物质现象亦需直面(色即是色)。
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物质现象无固定形态(色无定色),其本质为空;空性亦非绝对虚无(空无定空),需通过现象显现。
知空不空,知色不色:了悟空性并非虚无(知空不空),了知现象并非实有(知色不色)。
名为照了,始达妙音:通过智慧观照(照了)破除对现象与本质的执著,方能通达真理的终极境界(妙音)。
它体现了存在与不存在的相互作用,不存在与存在,反之亦然。可以说,它超越了有形与无形的二元性,其中形式本身被揭示为空性的表现,而空性成为形式的反映。这种形式和空性的非固定性强调,真正的理解是超越任何把握的,在那里,对空性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纯粹的空性,对形式的理解超越了形式本身。以这种方式,代表了终极现实,在那里,所有的区别都消融成一个深刻的统一。
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休教差别走西东,紧锁牢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朗朗辉辉娇艳,任教出入乘龙。
万物的无相本质,恰似究竟如是的无限海洋。在其无穷无尽的深境中,形相消弭于无质,无分别地含摄一切现象;它正是幻相生灭的永恒根基。
观音菩萨能够知晓过去未来的事情,能够将万物视为虚幻
观音菩萨有亿万化身,一切都在菩萨的一念之间,万物在菩萨眼里本质上都是虚幻的。
玉皇大天尊拥有言出法随的能力
玉皇大天尊说了沙僧要每七日被剑穿百下,这句话就成了既定的规则发生在了现实中,说明玉皇大天尊拥有言出法随的能力,玉皇大天尊的言语可以转化为规则嵌入现实中。
西游记全知能力总结:
佛家有慧眼可以做到全知(乌巢禅师应该也是用的慧眼)可以做到瞬间凝视整个宇宙,道家有占卜术可以做到全知,可以知道过去未来以及宇宙内发生的事件(袁守城使用的就是道家占卜术),天生自带全知的有六耳猕猴(种族天赋)和谛听
道教的占卜术(道家全知能力):
西游记系列:《西游记补录》(明朝董说著作)鲤鱼精的表现:
1.鲤鱼精创造了无数镜子,每个镜子都是不同的世界(包含天地日月,实际上就是宇宙)
2.创造的世界可以继续分出新的世界出来
明代《五部六册》,其应该是西游记小说来源之一,《五部六册》应该是最早有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的设定,该作品早于《西游记》几十年
西游记原著的法身佛描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佛与心本为一体,心佛不二。若能领悟到既无实体之物,也无执着之心,便达到了真如法身佛的境界。法身佛无形无相,其圆满的光明中蕴含着宇宙万物。没有形体的“体”才是真实之体,没有形相的“相”才是真实之相。它既非物质(色),也非虚无(空),更非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不依赖外缘,没有来去的方向和回向。既无差异也无相同,既无“有”也无“无”,无法被执着、获取或理解。内在的灵性光芒与外在的能量无处不在且完全一致,一个佛国存在于微小沙粒中,一粒沙包含大千世界,个体的身心与万物相通。理解这些需掌握“无心”之法,不被外境沾染或滞碍,这才是清净的修行。
名词解释:
真如:真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用来指代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在佛教中,真如是指诸法的真实状态,超越了表象和假象的存在。意为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圆光:圆光是佛、菩萨及诸圣神头后的光圈。
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万象一词源自于《南史·刘宋列传》,原意是指宇宙的万物。
佛国:指佛所教化或居住的国土,既包括清净的极乐世界(如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也涵盖现实中的娑婆世界(秽土)。佛教认为,凡佛所化导的领域皆可称为佛国。
色:佛学中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如心经中的色即是空。色也指眼睛看到的境界,例如经文中经常看到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色指的是色尘。再例如色境,指的是视觉所依的境界。也有五位百法中的色法,色法只是依名而假立,色是由识所变现,并非实有外境,而是心之内景。这里色法阐述的则是唯识无境的思想。
实相:指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或本来状态。与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肇论·宗本义》:“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以诸法的真实相状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
内外灵光到处同:内在的灵性光芒与外在的能量光芒无论到何处都保持一致,与道相融合。
西游记法身佛的能力:
全能,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
已证明的具体应用是 :
非因果性(法身的圆光承载着无数事物,这指的是天堂和大地的交配,万物在其中开花结果。)
不存在的生理学(所有自然、所有方面;法身被说成是真的没有形状也没有形式,无形体就是真正的身体,真正的形体是没有形体,没有空,没有非空。
跨二性(3 型;法身无来无去,无对比无同一,无存在无无,无给予,无索取,无希望的渴望,既不像阴阳那样的二元性,也不像超凡僧侣那样的非二元性,也没有像佛陀那样的二元性之外。)
超越维度的存在。
心 (所有佛都参与法身永恒、空虚的至高实相。)
主观现实
攻击力:无边(法身是所有造物所散发的无特征、无色、赤裸的本质,拥有绝对的一切,同时绝对没有任何东西,没有形状也没有形式,无形无物,无形体就是真体,真形是无形,无虚无空,圆光承载着无数事物和所有存在。通过它的化身的无界和无限结合来获得所有的身份和表现,这些化身正是佛法的探路者:佛陀-涅槃的成就者。作为提供和浸润任何可以想象的现实层次的转动力量,甚至佛法本身也以“真实”和“空”的可能性为涅槃的概念带来好处。
速度:无所不在(法身的圆光承载着无数事物,这指的是天地的交配,创造了所有时间和空间)
打击力度: 不适用
提升强度: 不适用
持久性:无边无际(法身无来无去,无对比无相同,无存在无无,无给予,无索取,无希望的渴望)
体力: 不适用
范围:无边无际
智能:全知
弱点: 无
西游记的法身佛是没有真正的形式的,其一颗圆光就包含了所有存在,法身佛是超越概念、超越维度、超越二元性(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空,既没有相同也没有不同,即没有来也没有去)、超越物理、超越逻辑、不可言说不可想象的存在。
西游记法身佛国际标准预定0级(0级表示为超越了集合论):
0级的解释:
需注意:第0级未必是活跃的实体或具有意识的个体。因此,任何关于活动性和意识的描述仅针对确实展现此类特征的角色。
超本质存在:
由于第0级超越了一切将事物定义为"此而非彼"或"彼而非此"的界限与差异,其存在不受任何边界或轮廓的限制。作为绝对无限制的存在,它不具任何具体形态。因此,它没有灵魂或心智,不体现任何普遍性,不包含定义自身的信息,也不受任何形而上学层面的约束。
超越维度存在:
第0级本质上不存在于维度空间中,既不受数值坐标的约束,也不占据任何空间体积。同理,它也不处于某种更高阶的"元空间"——因为这种概念仍隐含"处于特定位置、与其他空间分离"的局限性,而这种特殊性仍需被超越。严格来说,它完全不存在于任何"位置"。
无所不在:
因其存在模式不受任何具体、限定或特殊形式的束缚,从另一角度而言,它又无处不在——其本体与临在必然能渗透至任何存在形式中。
非因果性:
第0级的绝对超越性使其完全自足独立,既不受任何先决条件制约,其存在本质也不依赖于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因此,它没有"起因",其所有行动皆完全自主决定。如前所述,它亦超越状态变化的进程,不受"过去"与"未来"的二元性束缚,处于永恒不变之境。
创造:
作为万有之先的存在,第0级创造事物的方式完全无拘无束,不依赖任何外部因素。常规的"无中生有"仅指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而第0级直接生成并定义可能性本身。当其他存在在已具多元性与差异性的框架内创造时,第0级正是这些框架的初始缔造者。
由于第0级不受时间与变化的约束,其创造行为不可被视作任何形式的事件。因其自身生成多元性与二元性,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在虚无中创造宇宙"(否则将暗示存在独立于第0级之外的预设事物)。实际上,它连虚无本身也一并创造。
全知:
尽管第0级未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体,但它本身涵盖并体现一切可能的信息。因此,若将其类比为心智,则必然是全知的。
需注意:这种全知可能与全能性具有相似运作逻辑。例如,第0级可能"不知道"某些信息,并非因其认知受限,而是因为这些信息本身不具备客观真值。以道德问题为例,即使它完全知晓所有可能的答案,仍可能不存在客观解答(前提是该世界观中不存在客观道德体系)。
不朽性:
作为超越性与不变性的必然结果,第0级完全不可摧毁,且具备绝对独立性与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