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冒泡排序案例详解

先看一下案例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value="" id="bubble-input">
<button onclick="bubbleSort()">冒泡排序</button>
<h4 id="bubbleSort-result"></h4>

JS代码:

// 冒泡排序
function bubbleSort() {
       var ar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ubble-input").value;
       var characters = arr.split('');
       var len = characters.length;
       for (var i = 0; i < len - 1; i++) {
           for (var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characters[j] > characters[j + 1]) {
                   var temp = characters[j];
                   characters[j] = characters[j + 1];
                   characters[j + 1] = temp;
               }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ubbleSort-result").innerHTML = "排序结果:" + characters
}

详解:

  1. 获取输入字符串:
var ar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ubble-input").value;

这行代码从页面上获取一个输入框的值(假设输入框的 id 是 bubble-input),并将这个值赋给变量 arr。

  1. 将字符串转换为字符数组:
var characters = arr.split('');

使用 split(‘’) 方法将字符串 arr 转换为一个字符数组 characters,每个字符成为数组中的一个元素。

  1. 获取数组的长度
var len = characters.length;

计算字符数组 characters 的长度,并赋值给变量 len。

  1. 冒泡排序
for (var i = 0; i < len - 1; i++) {
    for (var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characters[j] > characters[j + 1]) {
            var temp = characters[j];
            characters[j] = characters[j + 1];
            characters[j + 1] = temp;
        }
    }
}
  • 外层循环控制总共需要进行的遍历次数。因为每遍历一次,都会将一个最大的元素放到数组的末尾,所以总共需要进行 len - 1 次遍历。
  • 内层循环进行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每次比较 characters[j] 和 characters[j + 1],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 交换位置的过程使用了一个临时变量 temp 来暂存 characters[j] 的值。
  1. 显示排序结果
document.getElementById("bubbleSort-result").innerHTML = "排序结果:" + characters;

将排序后的字符数组 characters 显示在页面上一个具有 id 为 bubbleSort-result 的元素中。

示例:
假设输入框中的值为 “dacb”,则处理步骤如下
arr 的值为 “dacb”。
characters 的值为 [‘d’, ‘a’, ‘c’, ‘b’]。

  • 外层循环第 1 次:
    • 内层循环第 1 次:[‘d’, ‘a’, ‘c’, ‘b’] 变为 [‘a’, ‘d’, ‘c’, ‘b’](交换 d 和 a)。
    • 内层循环第 2 次:[‘a’, ‘d’, ‘c’, ‘b’] 变为 [‘a’, ‘c’, ‘d’, ‘b’](交换 d 和 c)。
    • 内层循环第 3 次:[‘a’, ‘c’, ‘d’, ‘b’] 变为 [‘a’, ‘c’, ‘b’, ‘d’](交换 d 和 b)。
  • 外层循环第 2 次:
    • 内层循环第 1 次:[‘a’, ‘c’, ‘b’, ‘d’] 变为 [‘a’, ‘b’, ‘c’, ‘d’](交换 c 和 b)。
    • 内层循环第 2 次:没有变化(c 和 d 已经是正确顺序)。
  • 外层循环第 3 次:
    • 内层循环第 1 次:没有变化(a 和 b 已经是正确顺序)。

最终结果:[‘a’, ‘b’, ‘c’, ‘d’]。
页面上显示的结果为:排序结果:a,b,c,d。

  • 7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冒泡排序算法是一种基本的排序算法,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循环语句和条件语句完成。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逐一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每次将大小不符合要求的元素交换位置,从而实现排序的目的。 具体实现方式为,我们从数列的第一个元素开始,逐一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这样一次比较下来,最后一个元素一定是数组中的最大值。接下来,我们对未排序的元素重复相同的操作,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以下是用C语言实现冒泡排序的程序代码: ```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ay[] = {15, 8, 20, 33, 44, 10, 5}; int n = sizeof(array) / sizeof(int); // 数组长度 int temp; // 冒泡排序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array[j] > array[j + 1]) {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 }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for (int i = 0; i < n; i++) { printf("%d ", array[i]); } return 0;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整型数组`array`来存储需要排序的元素,然后使用`sizeof`操作符获取该数组的长度,赋值给`n`变量。接下来,我们使用两个嵌套的`for`循环实现了冒泡排序算法。内层循环用于逐一比较相邻的元素并交换位置,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次数。最后,我们在循环结束后再次遍历数组,打印出排序后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冒泡排序时,如果某一次循环中没有发生任何元素交换,则说明整个数组已经有序,可以提前结束排序过程,以提高程序的效率。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