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关注这部电影

四月份,好片轮番上映,截止目前,位居票房榜首的是《我的姐姐》。上映后,它的热度持续上升,由电影引发的话题也一直在热搜上发酵。

人们关注这部电影,不在于它的感人和催泪(当然,观众里抹泪的不少),更主要的是电影里反映的问题所带来的争议。当个人实现和家庭价值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以及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现象,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甚至引发对电影的两极分化的评价。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作为姐姐的安然,她的人格发展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更直接的是她的客体关系,也就是她身边的重要他人,这些人与她的关系和互动,影响着她也塑造着她,直到她成为一个稳定的自体。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安然的变化,前面偏重于刚强,后面慢慢呈现出柔软。

图片

0 1

 姐姐的刚强

在心理学中,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与成长,取决于他的早期客体关系,尤其是他与他的的养育者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姐姐安然,她与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她在这段关系中又有怎样的体验。

安然的爸爸妈妈一直想有个儿子,生了女儿后,对女儿是忽视的不满意的,他们把女儿放到姑姑家。为了生儿子,还让女儿假扮残疾,但被计生人员发现真相后,他们迁怒于女儿,爸爸把女儿打了一顿。

我们可以想象,在安然心中,爸爸妈妈是不爱她的不喜欢她的,而且自己遇到困难也是没有人可以依靠和帮助的。身边没有父母的保护,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只能激发自我保护机制。在电影中安然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人,一旦被欺负,一定会打回去,即使打不过也要打。

我想,这是安然坚强倔强性格的根源吧。父母忽视不管,姑姑家也不是个理想的地方,表哥常欺负她,姑父还偷看她洗澡,安然渴望着离开,离开她生活的地方,追求自主和自由,这也是她一心想去北京考研的动力。

这样一个少爱少温暖的环境,使安然被迫提前长大,她独立、大胆有时表现得很强势和尖锐。虽然被父母偷改了高考志愿,没当上医生,但已经当了护士的安然,依然想通过读研远离家庭实现理想。安然在坚定认真地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时,却被一个突发的事件打乱,父母车祸身亡,留下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她该怎么对待这个弟弟呢?

弟弟对于姐姐来说是陌生的,因为弟弟是在她18岁时才出生的,她没见过几次。父母对于姐弟俩的对待也是明显不公的,车祸后警察看到夫妻俩身上的照片都是一家三口的合影,根本没有姐姐,他们对姐姐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弟弟常吃爸爸做的红烧肉,姐姐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她吃的是“竹笋炒肉”,也就是挨打。

由此,姐姐对于弟弟也是缺乏感情的,甚至是怀有恨意和敌意的。而且弟弟的一些言行会更加深这种感受。比如当姐姐手持房产证对弟弟宣示房屋主权时,弟弟突然往姐姐脸上吐唾沫;弟弟不吃姐姐给他准备好的早餐,却哭闹着非要吃肉包子......所有这些,都刺痛着安然的心,面对一个爱的竞争者一个伤害她的人,她必须也要还击和防御。

对于外在客体,自体都有自己的反应机制,分别为投射、内射、分裂、认同等等。安然从小到大所体验到的客体都是“坏客体”,那么她就很容易出现分裂的机制,比如将世界分成支持她的和反对她的两个部分。面对“坏客体”,她的应对是反抗、叛逆、远离。这些都具有攻击性,也是强硬和有力量的。

“人世间本没有恨,是爱转变成了恨”。个体都需要情感的表达,而且渴求从他人那里得到回应,如果他人没有回应就必然产生焦虑和愤怒。

安然从小想要的安全感以及爱和温暖是得不到回应的;父母去世后她依然想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想法是得不到姑妈以及其他亲戚的理解的,包括她的男友也并不太支持。对于安然这样一个独立的女孩来说,唯有愤怒唯有刚强她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我们看到她对逼迫她的亲戚大喊大叫,跟责怪她的姑妈吵架,对不听话的弟弟去训斥甚至想抛下他不管......这种刚强既是保护自己的铠甲也是伸向别人的一根硬刺。

0 2

 姐姐的柔软

那么,在安然成长中她没有遇到过好客体吗?

答案是否定的,安然的父母虽然重男轻女,对女儿有所亏欠,但并不等于完全不爱女儿。在安然后来的回忆中,她脑海中会浮现妈妈给她洗头的温馨画面。

在被寄养到姑妈家的日子虽然不太好过,但姑妈始终是疼爱她的,在吃西瓜时姑妈习惯性地给她挖取最甜的瓜心的细节中就可以感受到;而且姑妈虽然反对安然把弟弟送出去,但很多时刻姑妈是维护她的,比如她在医院受到患者家属围攻时挺身而出,比如最后理解同意了安然的选择。

没有客体中这些好的部分,安然也很难成长为现在的安然,她的独立善良对他人的尊重,很大部分是吸纳和认同了客体中好的一些面向。

特别是后面和弟弟相处的日子,姐弟俩血缘中天然的亲近,弟弟的可爱懂事,以及他对姐姐的依赖照顾,生生让一个理性得有点冷酷的姐姐变得柔软温情起来。

弟弟趴在姐姐的背上告诉她,“你和妈妈一个味道”,提醒着安然她们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弟弟在姐姐生理期不舒服时,给姐姐去烧一杯姜糖水;弟弟在姐姐表示要去北京上学时可怜巴巴地说:姐姐你等等我不行吗?姐姐说“我的人生中不只有你一个人啊”,弟弟说“可我只有你了”;弟弟明白了姐姐的难处,最后主动给领养的家庭打电话......

图片

一对本来陌生,见面像冤家的姐弟最后处成了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的好姐弟。弟弟的爱融化了姐姐的冰冷,弟弟对姐姐的依恋也让姐姐难以放弃和割舍。

图片

安然那颗坚硬如铁的心也有了细腻和温柔。她带弟弟去吃弟弟喜欢的包子,发现舅舅带不好弟弟后马上领回了弟弟,在领养家庭不允许以后再和弟弟见面的协议书上签不了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安然对弟弟的心疼和爱。他们相依为命,他们又相互治愈。

对客体关系的整合是个体成长的正确途径

从生命早期到整个成人期,我们与客体关系都在共存着互动着,我们接受各种关系的各个面向,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会把自己的各个面向和过去累积的内在关系,归罪到外在的人事物。只要精神健康,这个过程都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经由这个过程成长和成熟,日益完善着自身。

在早期生命遇到一些强烈的刺激时,特别是对客体感受到不好的部分时,容易简单地把客体看成是“坏客体”,随之会生长出一些防御机制应对方法。但伴随着成长,逐渐成熟的个体会感受到客体中有不好的部分也有好的部分,这个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好坏也不是那么截然分明。

姐姐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爸爸妈妈、姑妈、舅舅,还有弟弟,他们带给她的始终是丰富而复杂的多面性,他们对她有不公,有压榨,但也有温暖和支持,姐姐承受的不只是那些破坏性的“坏”,还有建设支持性的“好”。如果只是看到其中的一面,人格就会停留在偏执-分裂位,这可能会给个体带来很多问题和障碍;但看到客体的两面性并对其进行整合,就会使人格得到成长。

电影中姐姐的表现也是令人欣慰的,她对周围人的态度有了转变,有坚持的部分也有妥协的部分,安然的刚强和柔软是成长之后的自由展现,而不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

图片

她对姑妈和舅舅不再是横眉冷对了,她似乎更理解这些人的不完美和难处。她同姑妈交谈之后告别并鞠躬致谢;她向舅舅敞开心扉表达内心对舅舅的情感,希望舅舅是爸爸;在给弟弟找到领养家庭之后把卖房子的钱分一半给弟弟。

电影最后开放式的结尾引发人们的无穷想象和猜测,人们争论的就是姐姐的选择,一种是姐姐没在协议书上签字领回了弟弟,等于重走姑妈的老路;另一种是依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弟弟。

无论选哪一种都会遭人诟病,其实我认为是很多人陷入了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判断,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就是好的,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就是坏的。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偏执和分裂。

姐姐不只是一种身份和符号,她的选择更不只是社会价值和观念在她身上的体现。最重要的,姐姐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生命,她有爱有恨,她有自己的梦想追求,她也有对弟弟的情感,我相信姐姐在人格整合之后得到了成长,她的决定一定是更灵活更富有弹性的。

也许,她能够说服领养家庭放弃苛刻的条件让她们姐弟俩可以见面;也许她会再去寻找另外的有更宽松条件的领养家庭......不管怎样,姐姐的选择都是基于一个成熟个体的选择,而不是被某种观念绑架之后的选择,那么她的任何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姐姐 你去飞啊

放开我的手 就不会累了

哦 姐姐 带我回家

牵着我的手 你不用害怕”

这歌词,一点都不矛盾,要梦想也要情感,姐姐有姐姐的智慧。

姐姐弟弟的命运让人牵挂,姐姐弟弟的故事催人泪下,姐姐与关系的和解、姐姐人格的发展和成长让我欣慰,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姐姐和弟弟的未来一定会更健康更有希望!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喵喵源码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