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 互联网: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
- 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有若干个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internet
和Internet
区别:
internet
(互连网)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
(互联网,或因特网),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它采用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 第二阶段建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企业网)。
- 第三阶段主键形成全球范围的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网络服务提供商)。
- 互联网交换点IXP:有效经济利用网络资源,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不再需要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1.3 互联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由所有链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 C/S(客户端-服务器)、P2P(对等连接)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网络核心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不是主机),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
电路交换主要特点
- 通信之前需要建立一条连接,在整个通信过程中这条连接都会被保持。
- 通信双方独占通信资源,其他人无法使用该资源。
- 传输的数据速率比较稳定,且实时性较高。
- 在通信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可能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
分组交换主要特点
- 不需要提前建立连接,只有在传输数据时才会建立。
- 多个用户可以共享通信资源,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 传输数据的速率不稳定,取决于网络负载和拥塞程度。
- 因为每个块都包含有关其源和目标位置的信息,所以更加灵活,可以在网络中找到最佳的路径。同时,在传输过程中可以进行错误检测和重发。
-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要发送的整个数据块称为一个报文,把报文划分为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加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首部,构成一个分组,分组又称为“包”,分组的首部称为“包头”,包含了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分组是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1.4 计算机网络类别
- 按照网络作用范围进行划分
- 广域网WAN:广域网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道几千公里,也成为远程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长距离运送主机发送的数据。
- 城域网MAN: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
- 局域网LAN:一般是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但作用范围较小。
- 个人区域网PAN:无线个人区域网。
- 注意区分广域网和局域网不单是通过范围来区分,而是通过具体使用什么协议来区分的。
-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 专用网
1.5 计算机网络性能
-
速率: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b/s、kb/s、Mb/s、Gb/s、Tb/s。10b/s表示一秒传送10位数据。
-
带宽:“带宽”原本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率。是指计算机发送速率而非传输速率。
-
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
-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 ( b i t ) 发送速率 ( b i t / s ) 发送时延=\frac{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发送时延=发送速率(bit/s)数据帧长度(bit)
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发送的帧长成正比,与发送速率成反比。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延时 = 信道长度 ( m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m / s ) 传播延时=\frac{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传播延时=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信道长度(m)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或信号传送距离)没有任何关系。
传播时延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而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 排队时延: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排队时延的长短取决于网络当时通信量。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times 带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定(接受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 T T = { 往返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 × 2 末端处理时间 RTT=\begin{cases} 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times 2\\ \\ 末端处理时间 \end{cases} RTT=⎩ ⎨ ⎧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末端处理时间 -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是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信道利用率或网络利用率过高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D = D 0 1 − U D 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 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设现在的网络里利用率为 U D=\frac{D_0}{1-U}\\ D_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设现在的网络里利用率为U D=1−UD0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设现在的网络里利用率为U
1.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传输文件: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激活,发出一些信令,保证要传送的计算机数据能在这条通路上正确发送和接收。
- 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否已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必须弄清楚,对方计算机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工作。
- 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分层”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
协议与层次划分
- 计算机网络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需要遵守规则,规定交换地数据格式以及有关地同步问题,这些为网络中地数据交换而建立地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 网络协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事件是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分层带来的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那么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 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在进行分用。
-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应用层: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应用层协议很多如域名系统(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等。
- 运输层: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运输层由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有应用层中相应进程。
- 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在TCP/IP协议中,网络层使用IP协议。
- 通过一定算法,在互联网中的每一个路由器上生成一个用来转发分组的转发表。
- 每一个路由器在接收到一个分组时,依据转发表中指明的路径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 物理层:将信息转化成电磁信号进行传送。
-
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 发送端向下层提供数据单位,下层是收到数据单元加上本次的控制信息继续向下传送。
- 数据链路层中控制信息被分成两部分分别加在数据单元的首部和尾部。
- 传送都是从首部开始传送。
- 接收方的每一层根据控制信息进行必要操作,剥去控制信息,剩下的数据单元向上层提交。
- 在网络层,会根据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器中的转发表,找到转发分组的接口,继续传输。
-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和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像上一层提供服务。是哟共那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时是透明的。
- 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由下层像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 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
TCP/IP的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