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风固沙量数据

        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防风固沙功能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以防风固沙量(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指标。

防风固沙功能通过估算潜在和实际风蚀强度模拟,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R为固沙量(t. km-2 a-1);Rk 为固沙率;SL潜 为潜在风力侵蚀量(t .km-2 a-1);SL 为实际土壤侵蚀量(t. km-2 a-1);S潜 与S分别表示潜在和实际关键地块长度,单位为m;QMAX 为最大转移量(kg/m);QMAX潜 为潜在最大转移量(kg/m);z为最大风蚀出现距离(m);WF为综合气候因子(kg/m);K为地形因子;EF为土壤侵蚀因子;SCF为土壤结皮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数据单位t/a。

      网站目前只上传了2010年的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正在进行精度验证,暂不会上传。

欢迎大家关注、收藏和留言,如果您想要什么数据,可以在搜索网址地球资源数据云,我会分享更多的好的数据给大家~~~~~

以上是关于中国防风固沙量数据详情,欢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和分享。

<think>嗯,用户想了解RWEQ模型进行防风固沙计算所需的输入数据。首先,我需要明确RWEQ是什么。RWEQ全称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是修正风蚀方程模型,用于评估土壤风蚀和防风固沙效果。用户可能是在做相关研究或项目,需要知道具体需要哪些数据来运行这个模型。 接下来,我需要回忆或搜索RWEQ的基本原理。RWEQ模型主要考虑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管理措施等因素。每个模块需要不同的数据输入。比如,气候数据可能包括风速、降水、温度等;土壤数据可能涉及质地、有机质含、湿度;植被方面可能需要覆盖度、类型;地形如坡度、高程;管理措施如耕作方式、防护林等。 然后,具体到每个数据类别,需要更详细的参数。比如气候数据中的起沙风速阈值,通常为5-6.4 m/s,不同地区可能有差异。土壤可蚀性因子可能由土壤质地、有机质含和地表粗糙度决定。植被覆盖度可能通过NDVI遥感数据反演得到。地形因素中的坡度和坡长可能影响风蚀过程,需要DEM数据。管理措施数据可能包括耕作方式、防护林密度和高度等。 还要考虑数据来源和获取方式。气象数据可能来自气象站或遥感产品,土壤数据可能来自实地采样或土壤数据库,植被数据可能用卫星影像处理,地形数据来自DEM,管理措施可能通过调查或文献获取。需要注意数据的分辨率和时间尺度是否匹配模型需求。 可能用户还需要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数据,比如公式计算。例如,土壤可蚀性因子EF可能用公式$EF = 29.09 + 0.31Sa + 0.17Si + 0.33Sa/Cl - 2.59OM - 0.95CaCO3$,其中Sa、Si、Cl是砂粒、粉粒、粘粒含,OM是有机质。植被覆盖度C的计算可能用$C = (NDVI - NDVI_{min}) / (NDVI_{max} - NDVI_{min})$。这些公式需要正确呈现,符合格式要求。 同时,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的困难,如何处理缺失数据,或者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整合。例如,如何将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结合使用。此外,模型运行中的参数设置和验证方法也可能是用户关心的问题。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可能涉及数据来源、参数率定、模型验证、应用案例以及与其他模型的比较。这些问题需要具体且相关,帮助用户进一步深入了解RWEQ的应用和操作。</think>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进行防风固沙计算需要多维度数据支持,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数据: **气候数据** - 日均风速数据(单位:m/s),需包含超过起沙风速阈值(通常为5-6.4 m/s)的风速事件记录 - 降水与蒸发数据,用于计算土壤湿度平衡 - 气温数据,影响植被生长周期与土壤冻结状态 - 相对湿度,与土壤结皮形成相关 **土壤数据** - 土壤质地组成(砂粒/粉粒/粘粒含百分比),决定可蚀性因子 - 土壤有机质含(%),通过实验室测定或光谱反演获取 - 地表粗糙度(cm),反映微地形特征 - 土壤湿度(体积含水率%),可通过时域反射仪(TDR)或遥感数据反演 - 结皮覆盖度(%),采用地表图像分析或NDVI阈值法估算 **植被参数** - 植被覆盖度(%),推荐使用30m分辨率Landsat数据计算: ```python # 基于NDVI计算植被覆盖度 C = (NDVI - NDVI_soil) / (NDVI_veg - NDVI_soil) ``` - 植被类型与高度,影响地表粗糙度计算 - 植被空间分布格局,需栅格化处理 **地形数据** - 数字高程模型(DEM),建议使用≤30m分辨率数据 - 坡度与坡向,通过DEM派生计算 - 地形遮蔽因子,计算公式为: $$ SCF = \cos(\theta) + \sin(\theta)\cot(\beta) $$ 其中$\theta$为风向与坡向夹角,$\beta$为坡度 **管理措施数据** - 耕作方式(传统/保护性耕作) - 防护林密度(株/hm²)与林带结构参数 - 地表残留物覆盖度(%) - 工程措施参数(草方格尺寸、石方格间距等) 数据预处理需注意时空匹配,建议采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插值与重采样。关键参数率定推荐结合实地风洞试验数据,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可采用: $$ EF = 29.09 + 0.31Sa + 0.17Si + 0.33\frac{Sa}{Cl} - 2.59OM - 0.95CaCO3 $$ 其中Sa=砂粒含,Si=粉粒含,Cl=粘粒含,OM=有机质,CaCO3=碳酸钙含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地球资源数据云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