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合之众”理解人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不是心中的幻象。

如果你经常受到情绪困扰,无论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推荐读一读《乌合之众》这本书,或许会有一些帮助,这篇内容写给读者,也写给我自己。

乌合之众,这个书名乍一看有贬义,再一看居然还是个标题党,就内容而言,原英文书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更恰当一些,对于这部书,博主想记录3个关键词:难读、100年、人性。

难读
记得尝试过3次阅读这部书:
2017年9月买来翻看了几页,甚是无趣,于是闲置在书架上;
2021年再次拿起来翻看了几页,感觉作者的观点很零散,看过3页脑袋里空空如也,又放在一边;
2023年11月中旬的时候偶然翻到了162页群体的分类,顿时理解作者的研究对象是谁,才开始慢慢走进这部书。
说它难读,是因为全书用纯文字论证观点,不像商业书、小说、工具书那般抓人眼球,而是对形而上、不具象化存在的事物进行的心理学讨论,逻辑感极强,每一篇都需要来回读、反复思考才能理解其意之一二,只能慢慢读,慢慢看,慢慢理解。

100年
所有记录都是等待后的相遇,等待可能是1天,也可能是100年;
这部书在1895年首次出版,比博主年长整整100岁,其中讨论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心理走向,与博主对当下环境的感知高度一致;
如果说时间可以去伪存真,那乌合之众就是与作者跨越一个世纪的深度对话,带我们一步步揭开事物的面纱。

人性
看到乌合之众这个名字,总会认为作者对群体持有批判态度,其实不然;
作者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出发,论述人性,即人的天性,无好无坏,无优无劣,就像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本篇围绕这三个主题稍作分享:
1. 研究对象
2. 群体特征
3. 思维模式

一、研究对象

1. 作者为何要做这项研究?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他没有明确指出为何而书,只能通过他写的内容来推测了(也就是我猜的):
1> 他年少时一定性格孤僻,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且个人主观意识强大,所以在精神上将个体和群体视为两个对象,群体作为超级个体而存在;
2> 他一定有一本随身笔记,记录了许多社会现象、一些想法、一些疑问以及大量的自问自答,这本笔记就是他自我交流的载体;
3> 书中每一篇的结论一笔带过,用大量文字来论述思考的过程,正如序言所传递的“现象如水面波浪,来自海洋深处的某一处湍流”,采用科学的态度并且保持怀疑,所以勒庞为人类的科学文明发展而书。

2. 何为群体?

群体指个人在特定情境或目标下聚集,形成利益、情感、思想方向一致的人群;
可以是物理空间的群体,如: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小区的居民;
也可以是心理群体,如:儿童、女性、老人。

按群体成员的相似度可以分为两类:
1> 异质性群体,组成群体的个体分散性较高,群体心理与个体有着本质差别,包含不同的职业、智力水平;
2> 同质性群体,群体成员共性较多,在心理本质上趋同,可以是共同的利益、生活方式等,是对异质性群体的再细分。
两者的区别相当于:一个是上海交易所整体股票(大集合),一个是上交所AI信息技术类股票(小集合)。

乌合之众主要以“异质性心理群体”为研究对象。

3. 个人与群体的“化学反应”

1> 环境的单一性,才会塑造性格的单一性;
2> 人的精神结构中存在着不同性格的可能性,环境发生变化就会使得这些可能性表现出来,群体就是其中的一种变化;
3> 构成群体的个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智力以及性格是相同还是完全不同,只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集体心理,让我们认为这样的心理是理所应当的,如:体态姣好的人到了30岁开始身材走样,大龄女青年的标签是理性,沪漂的标签是回家乡。

如果要逆群体力量,就要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更是对人类天性的挑战:
年岁渐长不想长胖就增加锻炼;
不想那么不近人情就走出去与稚气为友,保持好奇心;
不想持续沪漂要么成为返乡群体中的一员,要么花≥2倍时间思考破局之道,花≥2倍时间实践。

二、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对于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原书中作者论述了大量群体特征,有些话题跟博主周围环境距离较远,也不甚理解,略写几个印象深刻的话题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书。

1. 群体为什么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是由群体的特性决定的:不会复杂的推理判断,同时会接受判断。

1> 群体不会复杂推理
· 个体有专业,所以个体具备专业方向的推理能力;
· 群体是大杂烩,不是每一个个体都擅长所有事情,因此专业能力会弱化;
· 在没有专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两种选择:
a. 依据普遍的经验来推理,可能会把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表面的一些相似性混合在一起,同时让个体事物特征普遍化;
b. 服从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判断,也就是听取专家的建议。

2> 群体会接受判断
· 因为在某些问题上缺少专业知识,所以群体会接受专业人士给出的判断;
· 具有某一专业能力的人就成为了一个小的同质性群体,具有共同利益,他们给出的专业意见只有他们自己了解真伪,出于什么意图给出什么样的结论群体是无法判断的,而且会选择接受;
· 另一方面是群体中的个人觉得通过自己的推理,不能形成其他的、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接受。

3> 集体智慧
· 
集体智慧建立在集体中人人参与的基础上,人人发表对问题的自主观点,不受权威影响,经过集体判断好的意见保留下来,不好的意见则被淘汰,这就是人类的集体智慧,也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
· 群体接受的判断与集体智慧不同,这些判断不是经过讨论、推理、采纳得出的结论。

这些特性就导致了群体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表面的、经过加工的“非客观真实”事件。

2. 群体痴迷幻觉

一生处在幻觉中的人,无疑是人生旅程中的幸运儿。

1> 什么是幻觉?
文明出现以来,群体就一直生活在幻觉的影响之下,比如:宗教、神仙、英雄、诗人、励志故事;
出现幻觉本身是一种生理疾病,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精神世界的幻觉,无视现实、逃避现实而为自己制造出的幻觉。

如何判断一个想法是理想还是幻觉呢?
· 理想以现实为基础,向往和追求未来的美好,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明确目标;
· 幻觉基于脱离现实的想象,想法无凭无据,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2> 为什么人类需要幻觉?
· 在某些情况下,人可能会因为现实中的痛苦而感到无法承受,幻觉可以作为一种缓解和逃避的方式;
· 幻觉已经支撑我们的祖辈生活了许多个世纪,如果这些幻想遭到科学、哲学的扼杀,人类面对的将会是悄悄无声息的自然力量,它对于软弱、善良一概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残酷,所以有了宗教幻觉、社会幻觉存在;
· 也正因为人类需要幻觉,谁可以给幻觉,群体就会迎向谁,如:能言善辩者、给予承诺者、感情寄托者。

当下有一种声音是:“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试图抵抗造梦大师给的幻觉,可是,真的可以抵抗吗?
这里我们举一个客观的例子来推理,假设用这个观点来选择股票,来个case when看看会发生什么:
case when 说+不做=>热门+亏损,then 成长股,未来市场空间极大!
case when 说+做=>热门+盈利,then 明星股,除了价格贵没有缺点!
case when 不说+不做=>冷门+亏损,then 摆烂型选手,坐等退市!
case when 不说+做=>冷门+盈利,then 毫无存在感的小透明。

请问选哪类股票?
如果只看盈利股(不看说只看做),明星股贵一般人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小透明风险高成长周期长也不太考虑;
摆烂型选手不提也罢,那就只剩下成长股了,类比只说不做的一类,所以博主认为“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这种声音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幻觉,用一个幻觉来替代另一个幻觉,它没有考虑选择者的自身条件、以及真实的选择空间。
ps:这个case when论证可能有逻辑bug,如果你有更恰当的推理方法,欢迎告诉博主哦~

3> 科学 VS 幻觉
· 科学打不败幻觉,幻觉永存;
· 科学讲过去和现在,它无情、冷冰冰,它无视一切,幻觉给人以希望,它随着人的想象而生,只要未来尚未来到,幻觉就永远存在;
· 或许我们等待的从来不是救赎的幻觉,而是一个逐渐清醒、面对真实世界的自我意识。

3. 关于教育

基础教育教的是专业技能,高等教育培育的是创造能力,教育本质上的成功莫过于:“让人成为一台发动机,而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上的简单零件。”

1> 保守本能

谈到教育,想到了十多年前在杭州读大学,对手机的认知大部分来自韩剧,于是开学前买了一部好看的翻盖手机(选手机的时候店员极力推荐触屏手机),到学校发现同学90%都是智能触屏手机、还有10%是iPhone4s,说实话,当时连iPhone是啥都不知道,瞬间感受到了差异,倒不是说手机贵贱的问题,问题的本质在于:即将淘汰的事物,你从内心认为它是好的、主流的,且坚信如此。

就像在短视频出现的初期,很多人也认为它无内容,可能转瞬即逝,现在的它戴上王冠给了所有人color see see;
正如你所看到的,虽然已知短视频这种形式会长期存在,但博主还是坚信图文类的内容价值感更强、留存时间更久,就是不确定这个坚信会在何时、被何物打破。

也正如乌合之众所言,人有着很强的保守本能,因为新出现的事物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2> 失望感可能来自教育

作者勒庞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引用了19世纪哲学家泰纳先生的一段描述,用词之精准,观点之确切,值得一再品读、理解、学习!

“学生在学校里只学习教科书,缺失了亲身经历,所以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人、事、方法,都没有正确而鲜明的理解

学校教学的问题在于:
不考虑之后时代的发展,
不考虑年轻人毕业后的年龄,
不考虑他们可选择的职业,
不考虑在融入社会之前必须先学会适应社会,
不考虑在社会中必须保护自己、必须斗争,
不考虑为了站稳脚跟,必须有充足的装备和坚强的意志,
学校远远没有提供给他们为了生存所需要的装备、意志和素质。

当年轻人走进社会后:
他会遭受一系列的挫折,非常痛苦,
这种创伤即使过去很长时间,也无法愈合,
他们甚至会因此失去生活的能力,
这种“欺骗”十分严重,
让人产生的失望感太强烈了。

想要促进年轻人观念的成长,就必须让他:
亲自接触各种各样的工具,
通过眼睛、鼻子、手收获一些理解,
从细节中慢慢琢磨,逐渐产生某种认识,
然后开始动手尝试新的组合,
或者是创造发明和改进。

在真正地投入实际工作之前,接受实质性的教育,便会提前准备好一个框架,可以将他们在这个阶段观察学到的知识储存起来。
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技能,这样就可以逐渐同他日常所学到的那些经验协调起来,保持一致。
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并且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才能,其发展的方向也是与他未来会遇到的任务以及特定的工作要求符合的,也就是他今后从业生涯中需要做的工作。”

3> 信念感

人类的信念有两类:
一类是持久牢固的信仰,一旦接受很难改变,比如:宗教,宗教刻画的幸福画面,只有在未来得到验证,未来未到,人们就无法反驳;
一类是易变短暂的意见,不断出现和消失,因为信仰本身是荒谬的,所以稍微受到过一些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很难有稳固的信仰,他们要么成为彻底的怀疑论者,要么所持的意见非常不稳定,因为讨论和分析,意见迭代得很快,持续时间也非常短暂,热情也很难被唤醒,人也开始变得愈发麻木。

这个社会是由有梦想、有信念感的人驱动的,偶尔给自己造一场梦未尝不可~

三、思维模式

1. 学习乌合之众的论述逻辑

· 作为数据从业者,由于获取数据十分便捷,经常会先数据后分析,想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寻找数据验证,过于依赖数据,忽视了逻辑连贯性,导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非重点问题上,呈现出点状思维的特点:零散、不连贯、不成体系;
· 乌合之众纯文字论述的逻辑方式就非常值得数据从业者学习,例如:论幻觉问题时,按照幻觉类型、若无幻觉会如何、幻觉与科学的斗争这样的逻辑线展开,论教育问题时,按照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危险性分析、引用名言、如何提高智力水平、再到实践逻辑线展开。

2. 思维模式

点状思维:只有单点信息的思考,相对碎片化和发散,可以解决非常基础的问题。
线性思维:将点状信息串联,形成逻辑线,完成初步的归纳总结,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面性思维:点线成面,进行结构化、综合思考判断,可以解决常规问题。
立体思维:结合多个维度的信息点,如:岗位、公司、行业、政策、经济等,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剖析,不仅仅是横向链条,更包括纵向环境,模型化思考。

3. 与情绪和解

“和解”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与自己和解”这几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多难,只有自己明白,而乌合之众正是理解人的开篇。

博主认为实现和解关键的一点在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谓让风成为风,让树成为树。

文末:不想碌碌平庸,所以去练各种武功。

  • 23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