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携程和去哪儿网合并的消息,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从滴滴快的,阿里苏宁、美团大众,今天的携程去哪儿,今年号称是互联网的并购年,巨头的宫斗大剧貌似都落下帷幕,不仅想对这些长叹一声:
我的优惠券,我的红包呀,是不是以后不打算补贴给我了?
幸好BAT的三国鼎立之势却还在上演,每个领域差不多都有三巨头的布局,有时间逐一再点评一下BAT吧(我的公众号:谭笑风声,ID:tan-wind)。
此次合并简单点评一下:
1、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垄断。
以前认为互联网细分领域只有老大、老二能活,如今老大和老二都成亲了。互联网的竞争比线下都残酷多了。此次合并,携程去哪儿合并公司占在线旅游市场的差不多9成以上了,其它公司还玩个鸟。
2、价格战停止,业务整合。
在线旅游市场也打得火热这么多年,之前盈利的携程拖入亏损战局,而财报显示,去哪儿第一季度净亏损达6630万美元,二季度净亏损1.316亿美元。
外有美团、去啊虎视眈眈,内有资本亏损困局。
业务高度重合,一直打下去,还不如一笑泯恩仇。业务合并意味着整合的开始,据说年底去哪儿的裁员也将开始了。
3、规模、利润与马太效应。
此次合并之后,对于酒店、航线的议价能力也会变得更强。利润也会上升,渠道绑架供应商的事情发生之后,对于消费者长久来说肯定是坏消息。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补贴少了,红包会少一些。在线旅游市场至少格局已定了,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凸显。
4、这是一场资本推动的获利。
宣布消息前去哪儿和携程股价已经有波动了,说明还是有很多内线知道内幕消息的。颁布消息后股价更是上涨不少,股东获利,去哪儿网的庄BOSS和携程的梁BOSS估计身价也要翻一点儿了。讨好华尔街,讨好华尔街,讨好华尔街,并购这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很多人说互联网寒冬,大概是因为今年资本并购的较多,招聘的风波也不少。
就拿互联网校园招聘来说。
本来今年互联网校园招聘形势还是很好的,BAT每年招聘的比例比较高,加上今年总理提出的万众创业,一大堆明星公司等着找点工资起薪比较低的应届生,按道理来说,起码形势不会比去年差。
没想到今年股灾过后,很多创业公司突然说不仅美元融不到了,人民币的也融不到了。那种在创业咖啡厅喝个咖啡就能拿到上百万融资的神话再也没有显现。
之后伴随着阿里校招的一封邮件,校招从3000人缩减到400人左右,起薪也从13K降到了8K,阿里的招聘以后是进一个走一个,说错了,是走一个进一个。然后天猫也要搬到北京去,有一点赶人的味道了。
自从这个事件之后,腾讯和百度的招聘也采取跟随政策,这个真没话说,BAT搞什么都是一起上呀,就是这么和谐。什么时候能看到BAT能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景象,说明我互联网也算什么都见过了。
很多企业以BAT为标杆,BAT这样子搞缩招,估计很多不明就里的企业也在采取这个政策了,当然中国企业的裁员那不叫裁员,那就优胜劣汰。
有人说BAT现在进入了寒冬了,这个我肯定是不相信的,数据说话:
图:BAT现金流Q2持有量
现金流足够烧一段时间了,再补贴个几个亿小事一桩呀。
图:BAT净利润走势图(2014Q1-2015Q2)
图:BAT营收额走势图(2014Q1-2015Q2)
从图中可以看到BAT的业务都还在扩张,资金流也比较充足,财报也比较健康。现在寒冬论不攻自破。
目前来看的话,除了股价受到一点影响,按正常的道理,BAT还是在发展阶段,目前的阶段来说,并没有到达非裁人不可的地步。
只能说明:BAT以后的形势可能不太乐观,先裁人保证现金流才是王道。众所周知BAT制定战略都具有前瞻性,说明管理层战略上已经对之后公司几年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BAT毕竟是在美国上市的,其兴衰是跟着纳斯达克周期来的。难道是七年的经济危机又要来了?
1966:股市崩盘、越南战争、反战抗议活动 1973:石油危机、第四次中东战争、股灾、经济衰退 1980:通货膨胀、两伊战争、“白银星期四”、股灾、经济衰退 1987: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1994:债市崩盘、道指熊市、第一次车臣战争 2001:股市崩盘、9·11、经济衰退 2008:次贷危机、股市崩盘、经济衰退 2015:……
今年注定是风雨飘摇之年,国外互联网也不太平。
Twitter 裁员8%; IBM全球范围裁员11万人; 微软各裁掉10000多人; 愤怒的小鸟裁员
这些企业貌似已经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基本共识了。为什么企业遇到危机就喜欢裁人,因为裁人就是最好的净利润,这么容易的钱上哪找?
其实我看本次互联网大企业裁人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起码创业公司能够招到更优秀的人才了。现在也不是什么互联网寒冬,两点思考:
1、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等待下一个物联网时代吧
传统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没想到互联网这么暴利,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第一波互联网人才捞到了第一笔金,互联网也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但是后来PC时代的互联网人满足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移动互联网的人才爆发了一次井喷。如今移动互联网也普及得差不多了,有些业务线也该收缩了,再盲目扩张业务线还是很危险的。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太过明显,第一的吃肉,第二名喝粥,第三名饿死。有资本的时候,都能活着,但是没资金的时候,就得抱团发展了。今年也来很多领域的老大老二也合并一起发展了,如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就是例子。
等到下一个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业务的扩张,又会导致人才的喧嚣。
2、互联网泡沫以及人才的泡沫该灭了。
只要你有个想法就能融资几千万的神话屡屡上演,只要你能靠补贴或者就一直能活着,只要能刷好看数据,业务就一直能扩张,这种空中楼阁迟早会破灭,早一点死亡早一点超生而已。
今年的各种O2O公司死亡太正常不过了。实在想不通那些洗车业务、上门厨师业务还能活这么久。不过各种补贴的公司死亡对于刷单团队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了,之前一个月能靠刷打车补贴单、刷各种O2O补贴单在北京买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北上广深的人民来说也是坏事,没投资人送吃送喝送住送行的,感觉不开森。
互联网人才泡沫一直都有,只不过维系在正常的度上面就好。但只要你会吹,你就能当产品经理,只要你会说话,你就能当BD经理。北上广深应届生互联网岗位动不动就上万的月薪,我只能说互联网公司都是土豪了。
人才的价格按照经济学来解释,差不多也是按供需决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高,进入的人就说,最后总是要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标准。
我们为什么这么担心互联网寒冬?
那是因为我们可能更担心的是,互联网泡沫少了,自己滥竽充数的工资也就得不到而已。
好好做事,好好培养本事才是王道,先让自己不可取代,知识和本事就是你的棉袄,过冬起码不愁吧。
真正的寒冬是传统行业,整个经济下行带来的发展有限,竞争又很激烈,再加上互联网渠道的冲击,目前的传统行业大部分是一片狼藉。
目前只能说互联网发展遇到瓶颈了,还有这么多行业需要互联网整合,尽管目前互联网投资减少,但是这个如果倒逼出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不会再是一味的补贴砸钱。
哪有什么互联网寒冬,只是泡沫回归正常而已。一直赚不到钱的互联网企业本来是需要死去的,讲故事来赚钱的企业迟早得破灭,未来一定属于正现金流的企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坏的时代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