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实验环境
攻击机:kali2022 IP:192.168.127.124
靶 机:Ubuntu22.04 IP:192.168.127.122
软 件:snort 版本3.6.0、ping等
二、实验内容
步骤一 Snort规则的基本语法和构成
Snort3规则的基本格式:
<规则动作> <协议> <源IP> <源端口> —> <目标IP> <目标端口> (<规则选项>)
Snort规则由规则头部和规则选项组成:
规则头部(Rule Header):
规则头告诉snort在什么范围内去应用规则,并且做出什么动作。
- 动作(Action):定义当规则匹配时采取的行动,如alert、log、pass、activate等。
- 协议(Protocol):指定规则适用的协议,如TCP、UDP、ICMP等。
- 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指定数据包的源IP地址,可以使用任何有效的IP地址或网络地址。
- 源端口(Source Port):指定数据包的源端口号,可以使用任何有效的端口号或范围。
- 方向操作符(Direction Operator):指示流量的方向,“->”表示单向流动,“<>”表示双向流动等。
- 目的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指定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Destination Port):指定数据包的目的端口号。
规则选项(Rule Options):
规则选项通常包含多个关键字和对应的参数,用于定义要匹配的特定模式或特征。关键字和参数之间用冒号“:”分隔,不同的关键字之间用分号“;”分隔。
- msg(Message):当规则触发时显示的消息。
- content(Content):用于匹配数据包内容的规则选项。
- depth(Depth):指定content选项搜索的最大深度。
- offset(Offset):指定content选项开始搜索的位置。
- nocase(No Case):使content选项不区分大小写。
- flags(Flags):用于匹配TCP标志位。
- seq(Sequence Number):用于匹配TCP序列号。
- ack(Acknowledgment Number)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