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如果您是纯新手,可以看一眼我的第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使用Comsol进行锂电池仿真-入门-CSDN博客
主要想通过本文说明两个个人认为很关键的问题:电极平衡及其参数辨识和多物理场耦合的基本手段。
电极平衡及其参数辨识
为什么要做?
在建立了一个电池模型之后,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电池模型和实际电池的工作状况保持一致。
现在试想一下以下场景:实验室中一款电池从0%SOC充电至50%SOC,然后静置2h,进行阻抗测量。这一简单工况在模型中该如何实现呢?
自然,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让电池模型开始工作在0%SOC这一状态下。您可能会觉得这非常简单,因为Comsol直接调用电池状态初始化就能实现荷电状态的定义,然而,您可能也会发现计算出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明明实验电池的起始电压是3V,为什么自己仿真的电压是3.2V呢?这是因为你没有进行电极的平衡操作,简而言之,你的电池模型的正负极是各算各的。为了将正负极两个半电池和全电池的关系进行统一联动,我们需要进行电极平衡。
怎样做?
理论
为了方便解释,首先给出一些定义:
对于每个电极,电极的锂化状态(SOL)定义为:
表示电极i在目前状态下储存锂离子的数量,
表示电极i总共可以存储的锂离子数量。
明天早上面试,今天开个头,fighting~
2025/2/27更新 昨天面试顺利~
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让模型适用于各种容量下的电池!
为了方便描述,进一步定义四个参数:
:正极的无量纲容量
:负极的无量纲容量
:全电池的无量纲容量
:SOC为0%时的负极SOL
电极的SOL可以定义为:
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SOC和SOL的联系。
下面需要实现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参数辨识,得到四个关键参数,完成电极平衡的配置。
这几天在配置新电脑,等Comsol安装完成后继续更新。-2025/2/28
参数辨识
参数辨识程序所需要的数据是:自己实验室所测量的全电池SOC-OCV数据,这个数据是待辨识的目标,建议选择每10SOC一个点的方式进行试验测量,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电池体质有关。
将这个数据导入参数辨识程序的表格的相应位置,注意是覆盖替换。
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加载,分配要使用的材料的后缀序号,注意mat1和mat2分别对应程序中的正极或负极,别弄反了。
进行参数辨识,得到四个待辨识的参数,然后根据理论依据进行计算,得到关键的参数:当SOC=0时,正负极两个极体的SOL为多少;当SOC=100%时,正负极两个极体的SOL为多少,再通过SOC这个变量将正负极相互控制。得到这四个参数后,再进行初始值分配(在基础篇中有详细说明),至此,我们就完成了电极平衡的设置、通过全电池SOC来进行正负极SOL的联合控制!
———————————————————————————————————————————
多场耦合的基本手段
2025/03/19更新
和锂电池相关的常见物理场包括热场、力场、流体等物理场,随着版本的升级物理场的耦合也越来越容易实现,下面以最简单的热场作为对象来说明耦合的基本手段。
多场耦合的基本理念是让另外一个物理场与锂电池中的变量建立联系,以热场为例,固体传热模块中的热源就需要调用锂离子电池模块中计算的热,即Q。
所以多物理场耦合的准确与否无非是建立联系的变量选取的问题,当然此刻已经默认您的电化学模型已经完成了校准,千万不要等所有场耦合在一起再进行校准,计算成本会非常的大。
计算速度更快且精度损失较小的跨纬度耦合
如果您使用全三维模型进行电化学-热建模,在计算电池模型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算力。所以我更喜欢使用跨纬度耦合把P2D模型和3维热模型进行耦合。
组件配置如上,每个组件只需要添加一个物理场。锂电池节点和之前完全相同,模型的重心放在固体传热节点上,在这个节点中,我们只需要把热源、热通量以及固体的热属性配置完成就能实现仿真。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耦合的方法,在定义正极区域的热源时,首先进行域选择,然后在热源的表达式中输入在组件1(comp1)中计算的正极产热量 ,您要做的就是如何优化这个表达式,让跨纬度耦合的方式更加合理。上图所示的表达式采用的策略是通过平均值来近似,还可以通过定义具体位置处的热量来准确定义,此处没有进行复杂定义是因为模型的效果已经满足需要,为了节省计算时间,模型越简单越好。
仿真和实验比较
热通量/热绝缘是决定散热的节点,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传热系数进行测量,没有条件手动尝试即可。
关于与其它物理场的耦合后期会专门出博客来写,这篇博客此部分内容暂时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