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电路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来讲述知识点
前置知识
USB1.0/ 2.0 / 3.0 都是啥,有啥区别?
其实这三种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传输速率的差别,每一代的迭代传输速率都有显著的提升
- USB 1.0/1.1:这一版本的最高速度仅为 12Mbps,传输 1GB 文件大约需要 15 分钟,效率较低。它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如今已基本被淘汰,成为了硬件发展历程中的 “老古董”。
- USB 2.0:传输速率提升至 480Mbps(理论值,实际传输速度约为 30MB/s),相比 USB 1.0/1.1 有了巨大的进步。但面对高清视频、大型文件传输等需求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同样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
- USB 3.0:作为当下的主流版本,其理论传输速率高达 5Gbps,实际速度约为 400MB/s 。它支持全双工通信,能够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此外,USB 3.0 还具备向下兼容的特性,可以与 USB 2.0 及更早版本的设备连接使用
PD是什么
PD,即 Power Delivery,是 USB-IF 制定的智能供电协议,它通过 Type-C 接口的 CC(Configuration Channel)引脚进行通信,实现动态电压 / 电流协商,在快充领域应用广泛
核心功能有:
(1) 动态电压/电流调整
- 固定电压档位:支持 5V/9V/12V/15V/20V(标准范围,SRP)这些常见的电压档位,以满足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
- 可编程电源(PPS):能够以 20mV / 步进微调电压,调节范围为 3.3V - 21V,这种精细的电压调节可以有效提升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间。
(2) 双向供电(DRP)
- Source(供电端):像充电器、笔记本电脑这类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作为供电端,为其他设备提供电能。
- Sink(受电端):手机、耳机等设备在充电时属于受电端,接收外部电源进行充电。
- 双角色设备(DRP):例如移动电源,在自身充电时作为受电端(Sink),而在为其他设备供电时则充当供电端(Source),具备双向供电的能力。
(3) 数据与供电共存
PD 协议不仅支持 USB4 / 雷电 3 等高速数据传输,还能在数据传输的同时进行供电。此外,通过 Alt Mode 功能,还可以将接口切换为视频输出模式,如 DP Alt Mode,实现音视频信号的输出
说人话PD就是一种快充协议,能够提高电压来提升充电效率,且能够支持多种使用场景
UFP和DFP都是什么意思?
DFP:全称(Downstream Facing Port),即下行端口,主要负责提供电源和数据,在常见设备中,如电脑、充电器等,它们的 Type-C 接口通常作为 DFP 端口,为其他设备提供电力和传输数据
UFP:全称(Upstream Facing Port),也就是上行端口,用于接收电源和数据。像蓝牙耳机、鼠标以及一些 DIY 的电路板,一般都是 UFP 端口,从外部获取电源和数据。对于手机这种只有一个 Type-C 接口却既能充电又能放电的设备,是通过内部电路切换来实现 UFP 和 DFP 角色的转换,这一功能的实现离不开 CC 引脚的检测和识别,后续会详细介绍
简而言之就是谁供电(或发送数据)谁就是DFP(下行端口)
那么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蓝牙耳机,鼠标,或者自己DIY的板子都是UFP(上行端口),作为接受电源和数据的一方。
读到这又细心的小伙伴就要问了,手机不是只有一个typec接口吗?怎么又能充电,又能放电呢? 下文马上提到,且听我娓娓道来。
typec接口
Type-C(USB-C)是一种对称式、可正反插的接口标准,这一设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避免了因接口插反而损坏接口或设备的情况。它支持高速数据传输(USB 3.x/4)、高功率充电(USB PD)、视频输出(DP Alt Mode)等多种强大功能,成为了现代电子设备接口的首选标准。
type-c类型
主要按引脚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 6pin:仅能供电,只支持低速传输
- 16pin:供电和数据传输,但只支持USB2.0
- 24pin:供电和数据传输,并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支持usb3.0,usb2.0,PD快充,HDIM传输,音频设备,调试模式等)
引脚越多代表了他们的地位和功能 ,其中24脚的type-c功能最为齐全,囊括了6脚和16脚的所有功能,故此下文我们仅对24脚的type-c进行展开讨论,其余两种便一笔带过。
公头
母座
可以很明显看出,插口内的Pin功能相对于中心对称。公头插入母头,无论正反插,引脚功能都完美契合
原理图如下:
可以看到其左右两边的引脚成中心对称 其中EP为固定作用 通常接地
其引脚功能如下:
信号类型 | 引脚标识 |
---|---|
电源 | VBUS (A4, B9, A10, B3) |
接地 | GND (A1, B12, A12, B1) |
USB 2.0数据 | D+/D- (A6, B6, A7, B5) |
USB 3.0高速数据 | TX1±/RX1± (A2, B11, A3, B10) TX2±/RX2± (A11, B2, A12, B1) |
配置通道(channel configuration) | CC1/CC2 (A5, B8, A9, B4) |
辅助信号 | SUB1/SUB2 (A8, B7) |
接地 | GND (A1, B12, A12, B1) |
以下主要对USB2.0/3.0 以及CC引脚和辅助引脚的作用进行展开解释
重要引脚功能解释
USB2.0引脚
差分数据引脚,在type-c的原理图中常被命名为DP(D+)和DM(D-),在原理图中没有过多讲究,直接连起来就好,在PCB布局中走线尽量短(建议小于10cm),并保持等长。
SUB引脚
SBU(Side Band Use,边带使用)是Type-C接口中用于辅助功能通信的复用引脚
典型应用场景
Type-C转3.5mm耳机接口
音频适配器模式:SBU1(左声道)和SBU2(右声道)用于传输模拟音频信号。麦克风信号可通过D+/D-或专用线路传输(不同厂商方案可能不同)。
示例:手机通过Type-C转3.5mm耳机线播放音乐时,SBU引脚负责音频输出。
调试与工程测试
调试配件模式:SBU引脚可复用为低速调试接口(如UART或自定义协议),用于设备固件烧录或日志输出。
示例:连接Type-C转JTAG调试器时,SBU引脚传输调试指令。
USB PD扩展功能
PD协议扩展:在需要多通道通信的场景(如视频传输+PD充电),SBU可辅助CC引脚传递扩展信息(如电缆ID或供电能力)。
USB3.0引脚
Tx(Transmit,发送)和Rx(Receive,接收)是用于高速差分数据传输的专用引脚
物理层特性:
差分信号对:每组Tx和Rx由正负两极(如TX1+/TX1-)组成,通过互补电压传输数据,抗干扰能力强,支持高速传输(如USB 3.2 Gen2的10Gbps)。
多通道支持:Type-C接口包含多组Tx/Rx(如TX1、TX2、RX1、RX2),支持全双工通信(同时收发数据)。
多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视频输出
正反插自适应
原理:Type-C接口对称设计,无论正插或反插,CC引脚自动检测并切换Tx/Rx组
例如:正插时使用TX1/RX1,反插时使用TX2/RX2,无需用户干预。
CC引脚
上文提到 UFP 和 DFP CC引脚就是双方建立设别的桥梁 DFP端口通过检测电压值来区别不同的设备类型和功能
在DFP上有两个CC引脚,DFP通过检测三种不同形式的UFP端下拉电阻(Open开路、Ra=0.8-1.2K、Rd=5.1K)来识别各种配置模式。
Rd(下拉电阻):标识设备为从机(如U盘、手机)。
Ra(上拉电阻):标识设备为电源或主机(如充电器、电脑)。
Open(悬空):用于方向协商,由连接的另一端决定主从关系。
Source(主机):CC引脚接 56kΩ下拉电阻(Rd),检测Sink设备接入。
Sink(设备):CC引脚接 5.1kΩ上拉电阻(Ra),向Source宣告功耗需求(如默认900mA或1.5A)。
DRP(双角色):动态切换上下拉电阻(如TPS65988芯片)。
引脚模式 | 对应功能 |
---|---|
CC1=Open, CC2=Open | 未连接 |
CC1=Rd, CC2=Open | 上行传输连接(数据主设备) |
CC1=Open, CC2=Rd | 上行传输连接(数据主设备) |
CC1=Ra, CC2=Open | 纯电源连接(无上行数据) |
CC1=Open, CC2=Ra | 纯电源连接(无上行数据) |
CC1=Ra, CC2=Rd | 电源+上行传输共存 |
CC1=Rd, CC2=Ra | 电源+上行传输共存 |
CC1=Rd, CC2=Rd | 工程调试接口(如Type-C转串口工具) |
CC1=Ra, CC2=Ra | 模拟音频输出(如Type-C转3.5mm耳机孔) |
上行传输连接:设备作为数据主机(如电脑连接U盘),Rd(下拉电阻)表示从设备,Open表示主机通过另一引脚控制方向。(下行端通过对比两个CC引脚的电压,确定线缆插入方向,从而正确分配数据通道)
纯电源连接(无上行数据):只供电 无数据传输
电源+上行传输共存:支持PD快充且传输数据(如手机连电脑充电+传文件)
shouji
其中我们最常见的接法就是工程调试接口
如何接好一个type-c电路
接一个USB2.0的电路
如下:
注意:USB 2.0无需SUB信号
CC 引脚全部下拉接5.1k电阻 配置为工程调试接口
注意:在PCB中EP引脚最好每个都单独接地 防止地环路对信号的影响
其他引脚数量的type-c接法同样如此
学习记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