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 理解RIP路由的原理。
- 掌握RIP路由的配置方法。
实验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属于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一个自治系统内部,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实现简单,应用较为广泛。由于RIP不支持子网及跳数太少的原因,实际上常用的是RIPv2版本。可以从以下及格方面理解RIP的特点。
- 在RIP协议中,距离最短的路由就是最好的路由。RIP协议对距离的度量是跳数。初始的直连路由距离为1,此后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跳数就加1,这样,经过的路由器数量越多,距离也就越长。RIP规定,一条路由器最大的跳数为15,也就是最大的距离为16,距离越出16的路由被认为不可达,会被删除。
- RIP中的路由跟新是通过定时广播实现的,接收对象为邻居。在默认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秒向与它项链的网络广播自己的路由表,街道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按一定算法添加到自身的路由表中。每个路由器都这样广播,最终网络上所有的路由器都会得知全部RIP范围的路由信息。
- 环路的解决方法:在RIP中也存在环路问题,如好消息传播得快,坏消息传播得慢。解决办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 定义最大跳数。比如,将TTL值设为16,如果环路陷入分组循环中,则跳数耗尽后就会被消灭,在RIP中就被视为网络不可达而被删除。
- 水平分割。水平分割即单项路由更新,它保证路由器记住每一条路由信息来源,并且不在收到这条信息的端口上再次发送它,这是不产生路由循环得最基本的措施。A从B处得到一个网络的路由信息,A不会向B更新该网络可以通过B到达得信息。这样,当该网络出现故障不可达时,B会将路由信息通告给A,而A则不会把可以通过B到达该网络的路由信息通过高给B。如此便可以加快网络收敛,破坏路由环路。
- 路由毒化。当某直连网络发生故障时,路由器将其度量值标为无穷大,并将此路由信息通告给邻居,邻居再向其邻居通告,依次度化个路由器,从而避免环路。
- 空值更新时间。也称抑制计时,当一条路由信息无效之后,就在一段时间内使这条路由处于抑制状态,即不再接收关于相同目的地址的路由更新。显然,当一个网络频繁的在有效和无效间切换时,往往是有问题的,这时,将该网络的路由信息在一定时间内不更新,可以增加网络的稳定性,避免路由振荡,是合理的。
RIPv1和RIPv2的主要区别如下:
- 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
- RIPv1不能支持VLSM,RIPv2可以支持VLSM。
- RIPv1没有认证的功能,RIPv2可以支持认证,并且有明文和MD5两种认证。
- RIPv1没有手工汇总的功能,RIPv2可以在关闭自动汇总的前提下进行手工汇总。
- RIPv1是广播更新,RIPv2是组播更新。
- RIPv1对路由没有打标记的功能,RIPv2可以对路由打标记(tag),用于过滤和指定策略。
RIP协议常用配置命令。常用配置命令如表1-1所示。
表1 常用配置命令
(一)RIPv1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实验环境配置
装有Cisco Packet Tracer的Windows计算机 。三个路由器(路由器R0、路由器R1、路由器R2)和三台PC(PC0、PC1、PC2)。
各个设备的参数配置如下表:
各设备的参数配置
实验步骤
Step1:布置拓扑,如图1-2所示。并按表1-3配置各设备的IP地址。
图1-2 拓扑图
表1-3 配置各设备的IP地址
Step2:在路由器上配置RIPv1路由。
配置R0的路由,如图1-4所示:
图1-4 配置R0的路由
配置R1的路由,如图1-5所示:
图1-5 配置R1的路由
配置R2的路由,如图1-6所示:
图1-6 配置R2的路由
Step3:查看路由器的路由表。
查看R0的路由表,如图1-7所示:
图1-7 查看R0的路由表
在该拓扑中共有5个网络,R0中只显示了4个,其中172.16.0.0/16是R1将172.16.1.0/24和172.16.2.0/24汇总的结果,汇总后再发给R0。路由汇总默认是开启的,也可以使用命令no auto-summary将汇总自动关闭。
查看路由器R0的RIP协议配置信息及RIP的一些参数,如图1-8所示:
图1-8 查看R0的RIP协议配置
查看R1的路由表,如图1-9所示:
图1-9 查看R1的路由表
共5条路由,其中网络10.1.0.0/16和172.16.2.0/24是通过RIP学习得到的。
查看R2的路由表,如图1-10所示:
图1-10 查看R2的路由表
R2中只有一条路由是通过RIP学习得到的,而且学到的是通过汇总后的路由。
Step4:查看RIP路由的动态更新。
查看R0的RIP动态更新,如图1-11所示。
图1-11 查看R0的RIP动态更新
路由信息会霸屏,不需要时可以运行如图1-12的命令及时将其关闭:
图1-12 关闭路由更新
实验结果
由PC0去ping PC1和PC2,可以ping通,如图1-13所示。
图1-13 PC0 ping PC1和PC2
(二)RIPv2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实验环境配置
装有Cisco Packet Tracer的Windows计算机 。两个路由器(路由器R0、路由器R1)和四台PC(PC0、PC1、PC2和PC3),为了体现与v1版本的区别,这里网络采用变长子网掩码来设计。
拓扑中包含的5个网络如下表所示:
5个网络
实验步骤
Step1:布置拓扑并配置IP地址,这里将PC的IP地址设为网络的第一个可用的IP地址,网关设置为网络的最后一个可用的IP地址。连接两个路由器的网络为/30的地址,如图2-2所示。具体IP地址设置如表2-3所示。
图2-2 拓扑图
表2-3 配置各设备的IP地址
Step2:配置路由器的IP。
配置R0的IP地址,如图2-4至2-6所示:
图2-4 R0的Gig0/0端口
图2-5 R0的Gig0/1端口
图2-6 R0的Gig0/2端口
配置R1的IP地址,如图2-7至2-9所示:
图2-7 R1的Gig0/0端口
图2-8 R1的Gig0/1端口
图2-9 R1的Gig0/2端口
Step3:在路由器上配置RIPv2路由。
R0的路由配置,如图2-10所示:
图2-10 R0的路由配置
R1的路由配置,如图2-11所示:
图2-11 R1的路由配置
这里将两台路由器RIP的自动汇总关闭(默认是开启的),并设置连接主机的两个接口为被动接口,不向主机发送RIP路由更新分组。
(3)查看路由器的路由表。
R0的路由表,如图2-12所示:
图2-12 R0的路由表
R1的路由表,如图2-13所示:
图2-13 R1的路由表
通过查看路由表可知,两台路由器的路由表均包含5个网络,其中3个是直连网络,另外2个是通过RIP得到的。
Step4:查看RIP路由的动态更新。
查看R0的RIP动态更新,如图2-14所示。
图2-14 查看R0的RIP动态更新
查看R1的RIP动态更新,如图2-15所示。
图2-15 查看R1的RIP动态更新
实验结果
由PC0去ping PC1、PC2和PC3,可以ping通,如图2-16至2-18所示。
图2-16 PC0 ping PC1
图2-17 PC0 ping PC2
图2-18 PC0 ping PC3
实验分析
路由器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全部的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路由器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路由器起始只知道自己直接相连的网络的路由。
结论
RIP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使用多条路由,RIP选择一个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低时延)但路由器较多的路由。
距离向量算法的三个更新原则(如:路由器R0告诉路由器R1自己的路由表信息):
1)路由器R0知道去某个目的站的更短路径,更新。
2)路由器R0列出了路由器R1不知道的目的站,更新。
3)路由器R1目前到某个目的站的路由经过路由器R0而路由器R0到该目的栈的距离有所改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