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的风能收集自供电系统引入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以减轻物联网发展中不断扩大的能源供应问题。在这项工作中,基于双旋转轴TENG(D-TENG)的自动切换自供电系统在宽带风速(2.2-16 m s)上有效地收集风能。−1).D-TENG采用同心双旋转轴结构设计,其中两个具有不同形状,尺寸和臂长的独立TENG风杯合理耦合。两个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TENG的集成实现了自身优点的相互补偿,使整个系统在广泛的风速范围内具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和高能量转换效率。此外,还制造了具有相同能量收集模块的电磁发生器(EMG),以便在启动特性和平均输出功率方面与TENG进行比较。此外,还演示了用于模拟风能收集的封装自供电系统,同时还发现了充电特性。所提出的TENG为能量收集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技术,并大大扩展了其在可归因于多阶段策略的大规模风能收集中的潜力。
1 引言
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为数万亿个广泛分布的传感器供电的迫切需求,这些传感器可以可靠和自主地监控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5]传统基于电池的传感器的缺陷,如使用寿命有限、环境污染风险和设备可维护性低[6、7]已经逐渐暴露出来,不足以安定下来这些分散式传感器的爆炸性增长。因此,将环境能源作为可持续电源收集的自供电技术已成为解决传统电源限制的有吸引力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8~12]在所有类型的环境能源中,风能被认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和最可持续的能源,数量巨大。[12~15]传统上,风能通常是指风速超过4.0 m s的中风和强风。−1,这是大多数风力收集技术的高效工作范围。[16~19]然而,据报道,观测高度为10米的地表附近的全球平均风速为3.28米秒。−1,[票价:10、18 元]这意味着目前的技术对低风速下最普遍的风能资源利用不足。几十年来,带有电磁发电机(EMG)的风力发电已广泛应用于风电场,[票价:20、21 元]但仍然难以应用于分布式微型电源,因为它们具有笨重的固有铁磁结构。[票价:22、23 元]与EMG不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由麦克斯韦位移电流驱动,基于摩擦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可以有效地将宽带风能,特别是低速带,转化为电能。[24~28]TENG具有结构灵活、材料多样等特点,具有高电压、高效率、轻量化、制造成本低等独特优点,可用于采集振动、水波、生物能源等多种来源。[28~32]这些特点使TENG成为一种可行的技术,可以在宽风速下有效收集风能。
以前,大多数基于TENG的风能收集器原型已经设计成两种主要类型,颤抖型和旋转型。[34~38]提出了一种具有伴有顶底电极的内膜基本结构的颤抖型,首先通过振动内膜将风能转化为振动能,然后在振动过程中通过接触分离运动产生电能。然而,由于不规则的颤抖运动产生的随机信号,颤抖型的输出值难以保持稳定性,难以集成到自供电系统中以进行广泛应用。相反,旋转型能够更稳定地收集和生产,但发现低风速驱动的力不能为TENG的完整摩擦循环提供连续的动能。在这种情况下,TENG在低风速的情况下运行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以前的研究集中在扩大传感器的尺寸或组装涡轮增压器,以牺牲紧凑的尺寸为代价,在低风速下增强扭矩。王俊杰[38]通过引入软摩擦模型对摩擦类型进行了修改,该模型进一步降低了TENG循环的一个周期所需的动能,然而摩擦的不利影响很难消除。在这方面,应制定全面的设计策略,以获得高驱动性能和输出性能。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可以制造基于TENG的风能收集器来满足微风空气动力学,那么它必然会以牺牲其他特征为代价,例如体积小,转子的旋转障碍轻或摩擦面积小。然而,即使采用这种妥协的设计,这种微风驱动的设备可能也无法对所有宽带风速有效。事实上,基于TENG的风能采集器通常设计有固定动能收集器,对应于内部固定能量捕获,因此不能适应在其他间隔内高效工作。因此,为了在所有风速下保持高转换效率,需要实时调整能量捕获装置的结构参数。受汽车换档系统的启发,提出一种多级自动切换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将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能量捕获模块组装成一个单元,在不同风速下实现高效功率输出。通过这种方式,多级结构中的不同模块能够收集风能,并在自己的风速范围内以最高效率转换它们,使自供电系统能够在更宽的风速范围内以最佳输出性能运行。
提出一种基于双旋转轴滕(D-TENG)的高效宽带风能集聚自动切换自供电系统。D-TENG采用同心双旋转轴结构设计,集成了两个不同形状、尺寸和臂长的风杯独立TENG,以实现多级能量收集功能。通过将TENGs集成在一起,这种互补的空气动力学和输出性能使D-TENG能够收集风能,并在广泛的风速范围内提供令人满意的输出。为了进一步提高D-TENG的空气动力学和输出性能,对不同臂长、半径和成对的器件进行了实验比较。通过参数优化,我们提出了一个为具有更多集成TENG的多级器件寻找最佳参数组合的想法,这可以被视为制造具有更多旋转轴的同心平面结构TENG的设计理念。在这种新设计的基础上,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收集风速范围为2.2至16 m s的风能。−1,其中起始风速仅为2.2 m s−1,开关风速为≈5–6 m s−1.对于电气性能,最大开路电压(V断续器306 V 和短路电流 (I断续器)的电流为32 μA,相当于5.2 mW的功率输出,能够驱动商用传感器和Wi-Fi模块。此外,还发现了容性负载的充放电特性,并展示了分布式传感器间歇供电的可行性。该提出的结构灵活的同心装置可以很容易地升级,形成相同体积的多级纳米发电机组,为未来大规模风能收集提供了一条有效且可持续的途径。
2 结果和讨论
2.1 D-TENG的结构及工作机理
如图1a所示,自动切换风能收集系统具有多层结构,主要包含一个由两组不同臂长的风杯组成的风能收集模块,以及一个封闭在密封封装中的双TENGs模块。图1b演示了系统的详细结构视图,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风能收集模块由两个臂长不同的同轴风杯组成,每个风杯都有一个独立的旋转轴。用于收集风的风杯将通过其双旋转轴驱动双滕模块。底部的双腾模组由两个同心平面结构的TENG组成,即内腾(I-TENG)和外腾(O-TENG),其中I-TENG与内转子连接,O-TENG与外侧转子相连。两个带有氟化乙烯丙烯(FEP)薄膜的旋转器都可作为摩擦电表面。具体而言,内旋转器是径向排列扇区的集合,其间间隔相等,中心角为15°,旋转器共有6个单元。而外旋转器是环形的,有三个辐条连接到中心,圆环被分成12个单元,中心角为15°,其他单元被视为外部旋转器的扇区。两个旋转器的每个扇区完全被一个饼形的FEP薄膜覆盖,它们的两面固定在每个扇区的边缘,使薄膜的中间部分略微拱起。拱形部分将自然弯曲并与定子适当接触。两个TENG共享一个定子,定子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每个部分由两个互补图案的电极网络组成,这两个网络由中间的细沟断开。与每个旋转器具有相同的模式,定子上两个部分的每个网络由一端相互连接的扇区径向阵列组成。由于每个相邻的网络都属于相反的电极,因此来自每个部分的两个网络可以被视为两个电极。此外,旋转器和定子之间的距离应适当调整,使FEP膜的拱形部分仅完全接触一个网络而不覆盖相邻网络,如图1c所示。如图1d所示,该设备的尺寸为28厘米×28厘米×23厘米(长×宽×高)。这种双旋转轴设计不仅使结构简单,而且具有出色的便携性。FEP薄膜和Cu电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如图1e所示,其中原始摩擦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像(图1e i,ii)与重复操作3个月后的扫描电镜图像(图1e iii,iv)进行了比较。由于引入了软摩擦而不是刚性摩擦,重复的相对摩擦几乎不会在FEP膜和Cu电极的两个表面上产生任何重大划痕,这意味着在表面形貌上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另一方面,测量了原始和使用FEP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便从化学基团的角度更好地说明。根据FEP的分子结构,三个氟基团"-CF-","-CF"2-"和"-CF3-"是反映决定输出性能的电负性的主要作用。如图S1,支持信息所示,使用前后FEP膜之间三个氟基团的峰没有明显降低,这意味着电负性可以保持该水平,导致器件略有退化。在这方面,化学基团的微小变化是由于封装,这阻止了影响材料化学性质的环境因素。因此,输出性能几乎保持相同的水平(图S2,支持信息),显示出更好的耐用性。
图 1
双旋转轴腾(D-TENG)的结构设计。a) D-TENG的示意图,在(b)中进行了扩展,由两个以双旋转轴为能量收集模块的风杯组和由带有FEP薄膜的旋转器和底部定子组成的双TENGs模块组成,底部定子作为电极。c)转子的放大照片,其边缘与FEP胶片的侧面固定,使胶片的中间部分略微拱起。d) D-TENG的照片。e) FEP薄膜和铜膜i,ii)和iii,iv)操作3个月后的SEM图像比较。
图2a示出了FEP薄膜和Cu电极之间相对旋转运动下的发电过程,通过该运动将交流电提供给外部负载。在本文中,我们定义了首先与FEP膜完全接触的Cu电极是电极-A,与前一个电极相邻的电极是电极-B。在初始状态下,FEP薄膜与电极-A完全接触,通过摩擦电热产生负电荷(图2a,i)。因此,由于静电感应,环路中的正电荷将被吸引到电极A的上表面,使得电极A上的正电荷与FEP薄膜上的负电荷具有相同的量。当FEP薄膜向电极B移动时,静电感应力将驱动回路中的正电荷从电极A流向电极B,产生电流通过负载从电极A流向电极B(图2a ii)。一旦FEP膜与电极B完全重叠,所有的正电荷都会被吸引到电极B的上表面,这被视为发电的前半个周期。当转子保持旋转时,FEP薄膜将继续从电极B移动到下一个电极A,从而产生反向负载电流。当FEP薄膜与电极A完全接触时,TENG的整个发电周期已经结束。
图 2
D-TENG在软摩擦模式下的工作机构示意图。a: i–iv) D-TENG 在整个周期中的电荷分布和电流方向示意图,以及 b: i–v) COMSOL 采用有限元法在相应位移处的电势分布。
根据圆盘形结构,每个循环通过TENG扇形电极的总转移电荷量可以用等式(1)表示。
𝑄=一个0180·π(𝑟22−𝑟21)·σ′Q=a0180·π r22−r12·σ′
(1)
其中0是每个单个电极单元的中心角,I-TENG 为 10°,O-TENG 为 20°。r2和 r1表示转子的外半径和内半径,I-TENG 分别为 0.095 和 0.025 m,O-TENG 分别为 0.135 和 0.095 m。σ'是圆盘形TENG的等效摩擦电荷密度,设置为≈100 μC∙m–2因为它只有一个摩擦电层,而朱腾中的双摩擦电层。[39]
由于TENG的极对可以定义为等式(2)。
𝑝=180一个0p=180a0
(2)
因此,每个TENG的转移电荷总量可以从公式(1)计算,(2)可以进一步表示为公式(3)。
𝑄=σ′𝑝·π(𝑟22−𝑟21)2=σ′·𝑆f𝑝Q=σ′p·π(r22−r12)2=σ′·断续器p
(3)
其中 Sf是每个滕格的摩擦面积,估计为0.013和0.014米2分别为I-TENG和O-TENG。根据方程(1)–(3),I-TENG和O-TENG的转移电荷理论估计分别为147和321 nC。上述电荷通过电极周期性地转移,产生频率为等式(4)的交流电。
𝑓=180v一个0=副总裁f=180va0=vp
(4)
在开路条件下,由于电荷不能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在电极之间转移,因此通过静电屏蔽的作用,电极之间的电荷将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周期性的电位差。这里,开路电压(V超频)定义为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静电感应过程可产生V超频信号作为电极上的正电荷被FEP薄膜上的负摩擦电荷有序地屏蔽。这样,V超频当其中一个电极被FEP薄膜完全覆盖时,达到其最大值,如图2a i,iii的插图所示。然后,这样的电压随着旋转器的旋转而降低。一旦转子移动到两个电极的中间位置,对于两个表面上等量的感应电荷,电位差为零,并且V超频该值到达过零点,然后开始积累反向电位差,直到转子旋转到下一个中间位置(图2a ii,iv)。为了进一步理解,V的连续变化超频通过使用 COMSOL 的有限元仿真进行可视化,如图 2b 所示。
2.2 D-TENG的产量和特点
为了表征D-TENG的电输出性能,建立了一个由施加电压控制的可调风速的风力涡轮机系统(图S3,支持信息)来模拟风速范围为0-16 m s的风能。−1.通过测量开路电压(V超频),短路电流(I断续器)和转移的电荷数量(Q断续器)的O-TENG和I-TENG在不同风速下,V的信号超频, 我断续器和 Q断续器对于可变风速,得到如图3a-f所示。具体而言,对于 I-TENG,如图 3a–c、V 所示超频和 Q断续器在低速范围(2.2–5.4 m s)呈现上升趋势−1)然后保持200 V和130 nC的几乎恒定值,风速从2.2增加到16.2 m s−1,而我断续器在整个范围内与风速呈正比关系,初始值为4.3 μA,最大值为19 μA。 超频, 我断续器和 Q断续器对于同一风力驱动系统下的O-TENG。与I-TENG相比,O-TENG需要更高的启动风速,相关信号出现在5.4 m s的风速下−1.除了起点之外,O-TENG的这些信号的趋势与I-TENG的趋势相似,但是O-TENG的信号幅度更占主导地位。V 的维护值超频和 Q断续器O-TENG的电压为300 V和200 nC,比I-TENG高出近50%。增强的电压和电荷将对电流产生主动影响,电流的最大值已增加到32 μA,达到I-TENG电流幅度的近两倍。
图 3
D-TENG的电气测量。a) 五超频,c) I断续器和 e) Q断续器在典型风速下的 I-TENG。b) 五超频,d) 我断续器和 f) Q断续器的 O-TENG 在典型风速下。g) 在 6 m s 的外部负载电阻变化下 I-TENG 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幅度−1风速。h) I-TENG输出峰值功率对可变阻性载荷6 m s的依赖性−1风速。
V的原因超频和 Q断续器首先爬升然后在稳定运行阶段保持基本恒定是针对软摩擦滕的独立模式的工作原理。在启动操作阶段,由于重力变形,TENG的FEP膜没有完全延伸,导致与底部电极的接触不足,从而导致摩擦电热产生的电荷量减少。随着风速的加快,气流引起的浮力将部分平衡重力,使FEP膜在拉伸状态下与电极完全接触。摩擦电荷将相应地增加到转移电荷的饱和量。在稳定运行中,每个I-TENG和O-TENG都可以被视为通过两个电极传输恒定电荷的电容器,其端电压表示为公式(5)。
𝑈=dq𝑑𝐶U=dQdC
(5)
其中Q是TENG电极之间的转移电荷,C表示每个TENG的等效电容。由于TENG的等效电容仅与其材料特性(σ)和形状尺寸(r)有关1- s2),V超频与两个电极之间的电荷转移及其转移的电荷量(Q断续器) 由等式 (1) 表示,表示 Q断续器还取决于摩擦材料的性能以及TENG的形状和尺寸参数。因此,V超频和 Q断续器在风速的增长下保持基本恒定。
但是,I断续器与风速相比几乎呈线性变化,这被认为是TENG独立模式的核心优势。由于电流被定义为电荷转移的速率,如公式(6)所示。
我=dq断续器I=dQdt
(6)
然后是平均电流(Iav)的 TENG 在半个周期内从等式 (1) 和 (4) 计算为等式 (7)。
我av=𝑄/𝑇2=2q𝑓=σπ(𝑟22−𝑟21)vp/2Iav=Q/T2=2Qf=σ π r22−r12vp/2
(7)
因此,风速的增加加速了TENG的转速(v),这导致固定量电荷(Q)在电极之间更快地转移,从而产生更大的电流。一旦负载连接,就可以获得负载电压、负载电流和瞬时输出功率。在这里,我们以I-TENG为例。I-TENG在6 m s下驱动的负载特性−1收集于图3g,h。输出电流的幅度随着负载阻抗的增加而下降,而输出电压的幅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I-TENG的瞬时输出功率在7 MΩ负载电阻下最大化,相当于2.0 mW的峰值功率。
2.3 结构优化
一个基于TENG的风力系统不仅需要其能量收集模块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还需要其TENG部分具有令人满意的转换效率。能量收集模块中的臂长与动态性能密切相关,并且还通过合理的速度对转换效率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讲,风杯存在相应的臂长,可以在任何特定速度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前的动力学性能和效率。因此,如果可以实时调整臂长以适应不同的风力条件,则可以在良好的动态性能下产生最大的效率。然而,这种结构的智能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目标,需要考虑许多因素,这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可靠性降低。另一种方法是将不同臂长的风杯集成到一个单元中,即多级结构。通过对风杯和相应TENG设计的优化,该结构能够在不同的风速下自动切换,从而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每种风速下的转换效率。理想情况下,多切换级代表更多的细分,从而提高转换效率。但是,由于每个阶段彼此独立工作,因此过多的阶段将带来制造困难和操作可靠性降低。因此,为了便于制作、研究和讨论,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双阶段结构,并在本节中发现了相关参数。
2.3.1 空气动力学性能的优化
风杯作为D-TENG的能量收集模块,在整个系统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D-TENG有两个互补的部分,空气动力学性能不仅意味着每个TENG的动力学响应性能,而且还包含两个TENG的动态协调。为了探索空气动力学性能,实验制造了5个不同臂长(从12到20厘米不等,间隔为2厘米)的风杯(图S4,支持信息)。如图4a所示,每个风杯在不同风速下的旋转速率由非接触式激光速度传感器分别测量,特性和结果如图4b-c所示。图4b显示了随着臂长的增加,启动速度与饱和速度之间的反线性关系,这表明了任何特定臂长的启动和饱和速度的矛盾困境。因此,选择两种臂长来实现互补是有益的。较小的臂长显示出较高的启动速度和饱和速度,这可以通过长臂长度来补偿其较低的启动速度。启动速度和饱和速度因臂长而变化的原因归因于扭矩。对于任何固定尺寸的风杯,风能提供的驱动力(F)是风速(v)和空气密度(ρ)的函数,如方程(8)所示。
𝐹→=𝑓(𝑣→,ρ)F→=f(v→,ρ)
(8)
则由力驱动的风杯上的扭矩(M)由等式(9)给出。
𝑀−→=𝐹→×𝐿→M→=F→×L→
(9)
其中 L 是风杯的臂长。这里的启动速度可以看作是初始扭矩(M0)克服了TENG摩擦电层和电极之间的摩擦,其与所需的启动风速的关系(v0) 可以用等式 (10) 表示。
𝑀−→0=𝑓(𝑣→0,ρ)×𝐿→M→0=f(v→0,ρ)×L→
(10)
基于等式(10),作为最小扭矩M0驱动风杯所需保持恒定,启动速度(v0) 与臂长 (L) 呈负相关。然而,在相同的线速度下,风杯(ω)的转速也表现出与臂长的倒数关系,这等于当前的风速(v0),如等式(11)所示。
v=ωlv=ωL
(11)
这表明长臂长的风杯在相同的驱动力下具有较低的转速。更重要的是,由于TENG的输出电压与风速基本稳定,并且输出电流与转速成正比,因此相对较长的臂长将不可避免地降低TENG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反,为了提高TENG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最小化风杯的臂长,这将降低扭矩,从而增加启动风速,从而禁用在微风能量中的适用性。因此,使长臂长和短臂长一起工作的另一种方法是拓宽风能收集装置工作范围的有效方法。
图 4
D-TENG的结构参数优化.a) 不同臂长风杯的空气动力学测试示意图。b) 不同臂长的饱和旋转速率与启动风速之间关系的示意图。c) 测量不同臂长的风杯的转速与风速之间的关系。d) 不同尺寸下标有整个定子和内定子的I-TENG和O-TENG的电气测量示意图,以及e)每种尺寸TENG的电流随风速变化的曲线。f) 不同风速下O-TENG输出功率随负载的曲线。g) 具有不同风速的两个 TENG 的不同极对的输出功率变化曲线,左上角显示极对的示意图。h) 不同风速下I-TENG和O-TENG输出的功率变化曲线以及不同极对。
除了启动和饱和风速外,两个臂长不同的风杯的切换风速也应被视为良好动态协调的最重要标准。如果开关风速设置得太高,将很难发射臂长较短的风杯,从而导致能源浪费。相反,较低的开关风速会降低饱和速度以降低效率。图4c记录了在不同风速下具有不同臂长的每个风杯的合理速度曲线。半径为20厘米的风杯具有最佳的启动风速(1.2 m s−1),并且12厘米拥有最佳饱和转速(578 rpm)。但是,这两个风杯的开关风速为≈4.5 m s−1,属于中风。相比之下,半径为14厘米的风杯可以与20厘米的风杯相结合,开关风速为3.6 m s−1,这属于微风。虽然半径为12 cm的风杯拥有主要饱和速度,但相应的风速超过12 m s−1,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在这方面,分别为I-TENG和O-TENG选择了两种臂长为20厘米和14厘米的风杯。
2.3.2 滕尺寸的优化
TENG的大小对其输出电信号有积极影响,其特征为方程(1)和(7),这意味着较大的摩擦面积可以在其Q中产生更高的值。断续器和我断续器.然而,更大的摩擦面积意味着增强的启动扭矩,这将给TENG操作带来困难,如等式(12)所示:
𝑀−→t=𝑀−→一个+𝑀−→f+𝑀−→eM→t=M→a+M→f+M→e
(12)
其中 M一个是轴承旋转产生的阻力扭矩。米f是FEP膜与电极之间摩擦产生的阻力扭矩,Me是FEP薄膜和电极携带的电荷产生的静电力引起的电阻扭矩。两者 Mf和 Me都与滕的摩擦面积成正比,导致腾腾发射困难重重。由于D-TENG中的I-TENG和O-TENG有不同的任务,旨在响应低启动和高转速。因此,需要考虑I-TENG和O-TENG在平面区域的大小,以便通过风杯获得更好的驱动力。图4d和图S5,支持信息说明了TENG尺寸优化的方案。D-TENG的总外径固定在27厘米,这也是O-TENG的外径。I-TENG的外径分别设定为15,19和23厘米,因此O-TENG的内径将从15厘米逐渐增加到23厘米。每个TENG的摩擦面积计算为公式(13)和(14)。
𝑆I−TENG=π(𝑑24−𝑑024)/2SI−TENG=π d24−d024/2
(13)
𝑆欧腾=π(𝐷24−𝑑24)/2SO−TENG=π D24−d24/2
(14)
其中 D (0.27 m) 是 O-TENG 的外径,d0(0.05 m) 是 I-TENG 的内径,d 是 I-TENG 的外径,或 O-TENG 的内径。由于D-TENG的电压值在不同风速下基本保持恒定,因此选择电流值来表征输出性能。图 4e 显示了 I 的变化断续器适用于三套I-TENG和O-TENG,在不同风速下具有不同的直径。总体而言,如图 4e 和影片 S1(支持信息)所示,I断续器的 I-TENG 开始出现在 1 m s 的风速下−1,其振幅范围为0-30μA,而O-TENG的振幅在风速增加到≈5 m s时开始−1,但曲线上升速度快于I-TENG,最大值为44.3μA。随着 I-TENG 的 d 增加,S艾腾相应增加,导致I的增强断续器以启动风速为代价。然而,O-TENG与I-TENG显示出相反的趋势,即d越大,S越小欧腾会是,对应于一个较小的 I断续器和较低的启动风速。当d相对较小(例如,15厘米)时,I-TENG可以在1 m s的风速下激活−1,但其输出电流温和增长,在风速为8 m s时接近10 μA−1,相应的O-TENG需要以7米s的速度启动−1.当 d 相对较大(例如,23 厘米)时,I-TENG 从 ≈2 m s 开始−1风速与较大的 I断续器,但 I断续器相应的O-TENG较低,其值在整个风速范围内与I-TENG相当,因此I-TENG和O-TENG之间没有互补关系。两个 TENG 的有利尺寸是中等尺寸(例如 19 厘米),I-TENG 从 ≈2 m s 开始−1其输出电流在 5 至 6 m s 之间升至 10 μA−1,而对于O-TENG,电流曲线开始迅速,上升速度超过I-TENG的近两倍,呈现出更高的最大电流值。
此外,在两个TENG的确定尺寸内,最大输出功率(Pm) 与相应的匹配阻抗 (Rm)还发现了在不同风速下具有一系列不同载荷的载荷,图4f中显示了O-TENG的结果,图S6中的I-TENG结果显示了支持信息。两个TENG的曲线都经历了类似的趋势,这里我们只以O-TENG为例。在启动风速时,相应的Rm的 O-TENG 为 30 MΩ,而 Pm其中只有1.4 mW。随着风速的增加,Rm逐渐变小并稳定在3 MΩ左右,而Pm在 9 m s 左右达到最大 3.9 mW−1,之后 Pm略微下降并稳定在3 mW左右。
2.3.3 滕极对的优化
对于任何种类的盘形TENGs,一旦结构参数基本确定(即r1和 r2保持不变),TENG的等效电容基本固定,因此Q断续器和 V超频基本上是恒定的,而我断续器根据等式(6),将是唯一受极对数(p)影响的变量。极对数是指腾氏转子中的叶片数,也指腾定子中单个网络中的电极数,即腾气每转一圈输出交流输出p周期。值相对较高的p可以通过提高电荷传输速率来增强电流输出,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输出功率。但是,p 的值不能一直升高。在实践中,不仅难以制造太多的杆对,而且p中的增量也使滕的旋转器变得脆弱和脆。此外,过多的极对不能使电流保持连续上升,而是导致电压,电流和传输电荷的减少。这是因为过多的两极会减少单个电极的面积,使相邻电极彼此过于接近,这反过来又会根据静电感应来屏蔽相邻电极之间的电荷,从而大大减少电极之间转移的电荷量。
为了验证p对两台TENG输出功率的影响,共制造了I-TENG和O-TENG的6个单元,其p组分别为5、9和18,如图S7"支持信息"所示。图4g显示了不同风速下3 MΩ电阻负载下每个TENG单元的功率曲线,图4h显示了交叉组合的总输出功率与不同风速的曲线。在图4g中,I-TENG在≈2 m s处迅速启动−1,其输出功率在早期随风速呈线性增加。当风速达到6米秒时−1,功率曲线最终趋于饱和并稳定在一定值或略微下降。另一方面,O-TENG以大约5米秒的风速开始−1其输出功率首先迅速上升,并在6 m s左右超过I-TENG−1.之后,O-TENG的输出功率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增长,并最终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很容易观察到,I-TENG和O-TENG的输出功率与极对在基本线性关系中呈正相关。在D-TENG的实际操作中,只有I-TENG可以在微风下启动并收集风能,而O-TENG将在风速4-6 m s左右启动−1之后,I-TENG将与O-TENG一起收集风能以协同供电,因此输出功率是两个值的叠加。当O-TENG加入I-TENG的运行时,总输出功率将突然升高,这将对后路不利。因此,为了使I-TENG和O-TENG之间的切换时刻功率变化更顺畅,在图4h中的许多功率曲线中选择了输出功率最大,功率曲线最平滑的I-TENG和O-TENG(在18 +out 9)的有利组合,其中启动风速仅为2.2 m s。−1,最大输出功率达到5.2 mW。
2.4 D-TENG的能量输出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索D-TENG的整体能量输出能力,通过整流器连接到外部负载来收集和计算宽风速范围内的平均输出功率。同时,引入了具有相同集风结构的EMG,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两个风杯结构通过一个简单的差速模块集成在一起,使EMG在一组具有更高转速的风杯下驱动。采用发光二极管阵列(LED)作为外部负载进行视觉比较,其中串联400个蓝色LED,并联连接相同数量的绿色LED。图5a,c显示了在风力涡轮机系统下安装有相同风杯组合的D-TENG和EMG的测量平台。图5b显示了两台发电机的电路图。在D-TENG运行过程中,I-TENG将首先启动,O-TENG随后加入,在风速增加的情况下共同驱动LED,在相应风速下LED亮度的变化结果如图5d i-iii和电影S2所示,支持信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风速较低时(约2米秒)−1),总功率由I-TENG单独提供。虽然功率输出有限,但它可以驱动近一半的LED。一旦风速达到≈6 m s−1,O-TENG开始发射,大多数LED仅由O-TENG的输出点亮。通过串联连接I-TENG和O-TENG,使它们在相同的风速下协同工作,400多个LED被照亮,亮度明显更高。
图 5
D-TENG和EMG的整体能量输出能力。a)D-TENG和c)具有相同能量收集结构的EMG的实验平台的照片,独立驱动LED阵列与b)它们的连接图。d) I-TENG和O-TENG在i)4.5 m s风速下驱动LED阵列的亮度演示−1, ii) 6 m s−1和 iii) 7 m s−1.e) 在整个风速范围内,D-TENG和EMG在LED负载下的平均输出功率。f) 由肌电驱动LED阵列在风速7 m s下亮度演示−1LED的数量在i)6,ii)12,iii,iv)14。
还研究了随着风速变化而导致的LED在EMG操作中的亮度与D-TENG中的差异。如电影S3,支持信息所示,当风速达到5 m s时,EMG开始运行−1,届时O-TENG将在D-TENG中发射。此时,EMG的输出很难驱动整个LED,即使速度增加到6 m s−1,与D-TENG的速度相当。因此,LED在实验中单独连接,如图5f i–iv和Movie S4,支持信息所示。由于负载中连接的LED数量很少,由于输出电流高(mA级),LED看起来很亮,但是,当连接的LED数量逐渐增加时,LED的亮度会显着降低。一旦连接了大约20个LED,EMG在这个风速下的负载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可以驱动更多的LED。EMG负载能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对于肌电图,感应电势V超频表示为等式 (15):
𝑉断续器=−𝑁d φ断续器=−𝑁𝑆分贝(x)断续器=−𝑁𝑆db(x)dx/dxdt/=−𝑁𝑆分贝(x)dx·𝑣Voc=−Nd φ dt=−NSdB(x)dt=−NSdB(x)/dxdx/dt=−NSdB(x)dx·五
(15)
其中N是线圈匝数,Φ是线圈中的总磁通量,B(x)是磁感应强度,S是线圈的面积,v是线圈运动的速度。因此,I断续器的肌电图表示为等式(16)。
我断续器=𝑉超频𝑅线圈=−𝑁𝑆𝑅线圈·分贝(x)dx·𝑣Isc=VocRcoil=−NSRcoil·dB(x)dx·五
(16)
其中 R线圈是线圈的电阻。在此功能中,随着环境风速的反复变化,肌电图的转子速度(v)发生变化,使得两个V超频和我断续器的肌电图相应地变化,从而影响负载时的输出稳定性。而且,由于其固有的铁磁线圈结构,相同体积的肌电图的质量是TENG的几倍,使其难以在低速风下驱动。如果为了满足微风条件而使肌电图不那么重,那么尺寸将大大减小,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输出功率。
为了定量表征D-TENG和EMG在较宽风速范围内负载下的负载能力,得到了D-TENG和EMG在0~16 m s风速范围内的平均输出功率−1,如图 5e 所示。随着风速的增加,D-TENG的平均输出功率迅速增加,而EMG的增长率略有上升,因此两条曲线在8.8 m s的风速下相交−1.此时,D-TENG通过假设风速以恒定速率增加(上升速度:0.1 m s)来产生比EMG多3.9 mW的功率−1h−1).虽然肌电图可以产生更多的输出功率,作为风速的交叉点,但风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相对罕见的。另一方面,图S8(支持信息)中近似计算并绘制了整个风速范围内TENG和EMG的能量转换效率。D-TENG可以提供36-67%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是EMG可以转换的最大效率的两到四倍。在这方面,基于轻质摩擦和双旋转轴设计的D-TENG能够在低至2.2 m s的微风条件下轻松启动并稳定地捕获风能。−1从而大大提高了风能收集范围和效率。
2.5 演示
为了展示D-TENG在风能收集方面的性能,该装置完全封装在丙烯酸外壳中,以避免软膜受到风干扰的影响。图6a展示了风能自供电系统,其中包括D-TENG、储能电容器、能量管理电路以及商用温度计。自供电系统在6 m s的风速下运行−1,I-TENG 和 O-TENG 都可以正常工作。如图6b,c所示,开路电压(V超频) 为 175 V 和最大短路电流 (I断续器) 的 I-TENG 已达到 9.2 μA,而 O-TENG 可以输出 V超频225 V,I 断续器5.5 μA。由于相同的激励,两个TENG的电流幅度基本上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但是频率因对极点而异,导致平均输出功率不同。为了稳定负载电压,齐纳二极管与电容器并联,以限制传感器端子的电压。得到不同电容下D-TENG的充电特性,并绘制于图6d中。I-TENG和O-TENG都可以通过其输出电压的线性叠加独立和协作地工作。由于电容器由D-TENG通过整流器电桥充电,因此电容器的电压可以提高到V超频的腾(约200 V)。电容器电压的充电速率与TENG的瞬时输出功率呈正相关,与其电容成负相关。由于每个周期的转移电荷量恒定,TENG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恒定的电荷源,对电容器充电的定律表示为等式(17)。
𝐶=d𝑈Cdq=d𝑈C/断续器dqdt/C=dUCdQ=dUC/dtdQ/dt
(17)
其中 C 是电容,Uc是电容器电压,Q 表示电容器电极上的电荷。当Uc较小,每个周期的 Q 增量大致相等(=Q断续器),所以dQ/dt在相同的风速下相对固定,这意味着电容电压Uc随充电时间线性增加。随着电容器电压的不断上升接近U超频,TENG不再为电容器充电,并且Uc逐渐达到饱和。因此,曲线最终趋于饱和。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速为6 m s的情况下−1,为低风速范围设计的I-TENG在接近饱和的状态下运行,而为高范围设计的O-TENG只是激活,导致在此风速下输出功率暂时降低,这导致电容器充电速率比I-TENG慢。一旦温度计在负载中连接,带电的电容器将通过将电荷传输到传感器来负责供电。如图6a和动画S5"支持信息"所示,采用1 mF电容进行储能,以获得更好的驱动性能。在运行中,D-TENG能够在6 m s的风速下每2分钟充电一次后连续驱动温度计1分钟−1.如图6e所示,在第一个工作周期中,初始电容电压(U二、低温) 为 0 V,D-TENG 需要 4 分钟连续充电。作为UC上升到≈2 V时,温度计接通以连续监测环境温度和湿度,在此期间,负载电流开始出现,并在电容器的放电过程中逐渐衰减。
图 6
演示 D-TENG 作为实用电源。a) 基于D-TENG的自供电系统的照片,该系统通过整流器与温度计连接,并在风力涡轮机系统下通过电容连接。电气测量,如 b) V超频和 c) I断续器, I-TENG 和 O-TENG 是在风速为 6 m s 时获得的−1.d) 风速为6 m s时,各种电容器的I-TENG和O-TENG充电曲线−1.e) 1 mF电容器在风速为6 m s时供电时的充放电曲线−1,其两个充放电循环的放形如下图所示。f) 基于D-TENG的自供电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凭借如此稳定的发电能力,D-TENG还能够与其他应用模块集成,并在储能模块和管理电路之外组装成自供电系统。基于D-TENG的自供电系统大多安装在高空站点,如输电塔、通信塔、路灯等。图6f展示了打包的自供电传感系统的工作流程,其中D-TENG由I-TENG组成,D-TENG在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来说,低速风能采集器只能驱动I-TENG,而O-TENG则适用于高速风能。在正常的微风条件下,虽然O-TENG几乎无法运行,但I-TENG能够快速响应并不断收集这些微风能量,然后间歇性地为电力应用供电。在强风中,两台TENG将同时运行,而O-TENG将发挥主导作用,转换效率更高。通过这种方式,两个TENG可以相互补偿其自身的优点,使整个系统能够在广泛的风速范围内提供令人满意的输出。得益于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自供电传感系统在更常见的环境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具有更高的能量捕获效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提出并制造了一种基于TENG的自动切换自供电系统,以实现高效的风能收集。TENG采用同心双旋转轴结构设计,集成了两个不同形状、尺寸和臂长的风杯独立TENG,以实现多级能量收集功能。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设计,两台腾可以开始连续操作任何手动换档。两台TENG具有互补的空气动力学和输出性能,使自供电系统能够收集风能,并在广泛的风速范围内提供令人满意的输出,这也被认为是解决低启动风和高能量转换效率之间的困境的更好解决方案。通过比较可选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和输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了具有不同臂长、半径和极对的器件。从井输出能力和良好协调性的角度来看,I-TENG的风杯臂长为20 cm,杆对数为18,而O-TENG的臂长分别为14 cm和9 cm。整个定子的直径为27厘米,而D-TENG的内定子的直径为19厘米。通过这些特定的设计参数,系统可以有效地收集风速范围为2.2至16 m s的风能−1,其中启动风速仅为2.2 m s−1考虑到整体尺寸,开关风速为≈5-6 m s−1.整体输出性能取决于两个TENG各自的输出性能,I-TENG可以输出V超频228 V 和 I断续器为 18.9 μA,而 V超频306 V 和 I断续器的 32 μA 已实现 O-TENG。在风速为6 m s的情况下,I-TENG的输出功率为2.0 mW,匹配阻抗为7 MΩ−1.此外,还引入了具有相同集风结构的EMG,以便通过平均输出功率测量和LED的亮度显示进行更好的比较。因此,制造的D-TENG具有优异的发射性能,在2.2-8.6 m s的风速范围内,其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优于EMG。−1.最后,演示了封装的自供电系统,以收集模拟风能,通过整流电路驱动温度计。凭借多级结构,D-TENG在宽频范围内大规模风能收集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效和进步。
4 实验部分
双旋转轴风能收集系统的制造
从图1b可以看出,制造的风能收集系统由三个主要部件组成,即从上到下,风能收集模块由两组臂长不同的风杯,I-TENG和O-TENG的转子以及集成在单个亚克力盘上的定子组成。
用于风能收集模块制造
将长度为10 cm,直径为3.2 cm的铝制旋转轴加工成空心结构,以便通过绝缘轴承将另一个长度为20 cm,直径为1.8 cm的实心铝轴固定在空心轴内,从而形成同心双旋转轴结构,其中每个轴可以独立旋转。然后将三个直径为6cm的空心半球形铝杯分别固定在直径为0.8cm的三个铝制支架的一端,而支架的另一端固定在实心主轴的顶部,形成半径为20cm的风杯。另一个半径为14厘米的风杯也是通过将三个相同尺寸的铝杯固定在一端的三个直径为0.8厘米的稍短的铝制支架上制成的,而另一端则连接到空心主轴的顶部。这两个不同尺寸的同心双旋转轴风杯通过轴承连接安装在D-TENG绝缘包的上表面,I-TENG的旋转器固定在实心轴的底部,而O-TENG的旋转器固定在空心转子的底部,使两个转子可以悬挂在定子正上方的一定距离处。
用于 D-TENG 制造的转子
将100μm厚的FEP薄膜切割成风扇形状以用作介电层,也称为摩擦层,随后在Cu薄膜的表面上滑动以收集电荷。用激光切割机(通用激光系统)将0.2厘米厚的亚克力板切割成直径为19厘米的径向形圆盘,即I-TENG的旋转器基板,每个扇形扇形扇区的中心角为20°。然后,用激光切割技术将相同厚度的亚克力板切割成外径为27 cm,内径为19 cm的环形旋转器,并通过三个辐条连接到中心,作为O-TENG的旋转器基板,其圆平均分为36个扇区,每个扇区的中心角为10°。FEP薄膜的末端固定在I-TENG扇区的末端和O-TENG交替扇区的末端,因此它们的中间部分略微拱形并与定子接触。
用于D-TENG制造的定子
用激光切割机将0.2厘米厚的丙烯酸板切割成直径为27厘米的圆盘形状,作为I-TENG和O-TENG的通用定子基板。采用铜箔粘附在定子基板的上表面作为D-TENG的电极和摩擦材料,并在中心9.5cm处切开一个圆形蚀刻沟槽,将箔片分为内部(属于I-TENG)和外部(属于O-TENG)绝缘电气部件, 随后在两个部分上雕刻了许多其他沟槽,在每个部分上形成两个互补图案的电极网络,使每个部分都由一端相互连接的径向扇区阵列组成。由于每个相邻的网络都属于相反的电极,因此来自每个部分的两个网络可以被视为两个电极。此外,旋转器和定子之间的距离应适当调整,使FEP膜的拱形部分完全只接触一个网络,而不覆盖相邻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