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侄女都要开始高考了,在北京的我又要为她考虑哪些院校适合于她。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正在人生花季的他们却无暇享受片刻的美景。
似乎要摆脱中国的应试氛围,唯有逃到国外,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声也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不过在当下,能在中国生存,考试何尝不是一种素质呢?而且已经是必备的素质。但若是成为衡量素质全部的标准,就将走向极端“分数即为命根”的氛围。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生物界是天竞法则。高考的每年黑色6月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但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在中国这么多的人口环境中,却是一种达尔文规则的自然演绎。
很多人将所有的教育原罪都归咎于应试的结果导向,这过于极端。考试的本身就可能有多种变化,死记硬背的分数含比重已经越来越少,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未来考试的趋势走向。在与国外教育的较量中,中国奥数等国际项目屡屡争魁也是反应了应试能力培养的成功性;我们缺乏的其他素质更多体现在生活能力、心理成熟能力等方面,而这些不能完全怪罪在学校,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在自身教育责任下的迷失,担当的原罪就应该值得去深究。
最近,“两会”期间又有舆论取消高考,而恢复推荐上大学的办法,显然在走这个独木桥时很多人都已经深受其害,才有人出此下策。不过我无法想像若是再取消这个门槛,中国的教育腐败将呈现什么样的景象?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给侄女去了一个电话:“你现在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
“理科。”
“恩,那就要注意方法了。不要死记硬背,多做习题,每道题都想想考的是什么知识点?若是可能,每天都自己做一套试题。”
文理的准备考试,肯定方法不同;文科侧在基础,理科侧在应用。这些都是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无论于丹老师是否误读了论语,她都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老师。做到出口成章、表达如流,在对于文科的教学和讲解过程中,这些基本功已经算是非常漂亮。
恢复高考30余载了,从过来人的角度,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培养还是功大于过,中国缺乏创新不能把教育的原罪归咎于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