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反思-中国企业研发困境的文化根源

      最近看了《研发困局》这本书,深有感触。相信不止是我,所有关心祖国及自身前途与命运的有识之士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三个“不在乎”:不在乎公共空间,不在乎真假,不在乎创新。中国文化的渊源倾向于辨证和整体思维方式,而不是西方文化的逻辑和分解思维,遇到问题习惯于调和与中庸,自然就逐步就不在乎真假了!中国的科技成果鉴定最容易走形式,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典型例证。表现在企业研发上,就是追求事物本质和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足,对产品及技术创新容易满足于实际应用,甚至浅尝辄止,难以做到深入并取得突破。

      儒家文化中的循规蹈矩思想是“不在乎创新”的根源,这导致了大家对创新的漠视与轻视,甚至反对。企业研发人员对创新的理解经常会陷入误区,以为创新就是标新立异,盲目追求应用新技术,忽视创新中继承的重要性等。

      产品及技术创新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长期的艰苦探索和持续积累的意识和意志。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待成功的态度上,人们更倾向于寻找奇谋和捷径。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说,中国人欣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崇尚“四两拨千斤”,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意志力。在企业界,研发人员普遍倾向于做“短、平、快”的产品研发项目,而对艰苦的技术研发工作没有多少热情。而且,当前社会整体比较浮躁,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无疑大大助长了这种倾向。

      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扼杀企业产品与技术创新的一大宿敌。在过去,“学而优则仕”,当前的企业“技而优则官”。似乎当官才是技术人员的出路,缺乏技术发展的通道,技术水平再高也不如当官的地位高、待遇好!在一些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成绩是领导的,失败是研发人员的,这也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在历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名单中,几乎都是把企业和单位的领导们放在前面,而实际的科研人员跟在后面,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现代的教育模式与过去那种儒家教育的教条主义模式不能同日而语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强调要听老师的话,接受经典的论著。再加上长期应试教育,使得研发人员在学生时代得到的就是要遵循经典和追随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性的探索自然,这无疑对以后从事产品和技术创新造成很大的障碍。当然,我们传授知识的过程非常严谨和扎实,这是有利的方面。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也许仅有的那一点创新精神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制度中抹杀了,而我们这些“考”过来人的甚至还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悲剧。

      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法制不健全,中国人比较缺乏纪律性,漠视程序和规则,这对于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一大障碍。如今的产品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企业不可能靠小打小闹地搞研发,需要的是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整体协作来搞研发,在激发个人创造力的同时,严格的纪律与程序的控制就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研发人员往往喜欢各行其是,不愿意接受流程的约束,更不愿意提炼、总结和推广流程。

      现在的中国企业,研发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化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为市场意识不足,重功能轻性能,重技术轻管理,缺乏商品化意识,缺乏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文化建设无疑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文化,但传统文化的惯性还深深地影响着国人,而且这种惯性不可能短期得到改变。

      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一员,我们不能漠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技术创新的束缚,应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整体现象,更应关注在这种文化转型背景下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清醒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摆脱扼杀创新因素的束缚,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大多数人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中国企业走出研发困境就不是难事了,中华民族的彻底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