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成本:一般用MC来表示
就是因多销售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增量成本。
边际收益:一般用MR来表示
就是由多销售已单位产品而得到的增量收益。
如果MC > MR,减少销量
如果MC < MR,增加销量
如果MC = MR,销量适当(获得最大利润)
能够增加边际收益或减少边际成本的激励薪酬计划将提供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固定费用对于工作努力没有影响。
一个良好的激励薪酬计划把报酬与反映工作努力的绩效指标联系起来。
边际利润:就是多销售一单位的产品得到的增量利润。
边际利润 = MR - MC
2、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AC
就是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除以生产总量。
3、复利和贴现
3.1、贴现
贴现就是帮助我们对当前牺牲和未来获益之间的权衡而进行计算的一种工具。即能在投资前就知道未来的获益是否大于当前的牺牲。
现值 = (未来值,未来的k期) / (1+r) ^ k,其中r是收益率。
3.2、复利
复利是贴现的对立面,一般的计算公式如下:
(未来值,未来的k期) = (现值) * (1 + r) ^ k
其中r是收益率,如果我们按收益率r来投资,用72除以r就得到把你的钱翻一番所需要的年数。
4、NPV
规则(确定投资能否赢利)
对一项投资的未来效益进行贴现,并与此项投资的成本相比较,如果差额为正即是净现值,即投资所得大于资本的成本。但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用。
5、盈亏平衡分析
要计算盈亏平衡数量,必须区分边际成本(MC)和固定成本(F),前者随销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则不变。
Q = F / (P - MC) 固定成本 / 贡献毛利
F是年度固定成本,P是价格,MC是边际成本,Q是盈亏平衡数量。
盈亏平衡数量就是导致利润等于零的产销量。
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都会赚取贡献毛利(P-MC),如此命名是因为这是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所赚取的数量。
产销量必须至少达到盈亏平衡数量才能使所得足以收回固定成本。
6、定价
总需求或市场需求就是一组消费者在某一给定价格上将要购买的商品总量。
MR > MC:降低价格(增加销量) ,即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量
MR < MC :提高价格(减少销量),即通过提高价格来减少销量
通过需求曲线来进行定价决策和分析。
6.1、价格弹性与边际收益
Q:数量 P:价格
需求的价格弹性 e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估计的价格弹性 = [(Q1-Q2)/(Q1+Q2)] / [(P1 - P2)/(P1 + P2)]
,可用来估算一种价格和数量变化引起的需求。
如果e的绝对值 > 1,需求弹性充足,否则,需求弹性不足。
弹性充足:
-
价格提高->收益减少(Q的减少 > P的提高)
-
价格下降->收益增加(Q的增加 > P的下降)
弹性不足:
-
价格提高->收益增加(Q的减少 < P的提高)
-
价格下降->收益减少(Q的增加小于P的下降)
边际收益(收益的变化)与弹性之间准确的数学关系就是 MR = P (1 - e的绝对值)
最优定价表达式:MR = MC 或者 (P - MC) / P = 1 / e的绝对值,既考虑到厂商的成本结构,又考虑到实现最优价格的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