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安全定义
包含电子电气的功能安全还包含机械等其他防护部分
1. 机械安全需求
无锋利锐边/强度保证(碰撞/冲击/挤压/振动/承载等)
2. 化学安全需求
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材料的可燃性/冷却液兼容性
3. 电气安全需求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HVIL/Hi-Pot测试/对地绝缘电阻/接触器系统验证
4. 功能安全需求
ISO26262 ASIL C
5. 能量安全需求(爆炸)
排气通道,爆炸防护
6. 起火安全需求
耐火材料、 外部火烧实验
7. 热/温度安全需求
热管理温度控制、 防止热失控、冷却系统实验验证、电流过流密度
8. 辐射安全要求
电磁辐射、噪声
2. 系统安全需求来源
锂电子电池事故特点:
1. 现场安全性:随机性大,
诱发原因不明,根本原因是内短路和热失控;
2. 滥用安全性:可预测且可测试评估;
3个安全相关的标准( 均是强标)将会发布
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替代原来的GB/T 18384.1/2/3-2015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第1/2/3部分)
2. 《电动汽车产品说明:应急救援》
说明产品情况,介绍系统及零部件参数和布置情况,用于支持救援
3. 《电动汽车灾害事故救援指南》
用于指导消防单位的事故救援
• 其他讨论内容为:《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与乘用车企业无关
初步结论:
a) 该3项标准均为整车级标准,电池仅作为一个子系统要求;
b) 目前该3项标准, 2017/10会议作为最后一次面谈讨论征求意见;
c)下一步计划为网上公示征求意见,然后年底送审,计划2019年最终施;
• 分为国际标准、欧盟、美国及中国的相应要求进行分析
• 影响较为广泛的有FMVSS 305、 ECE R100(电池包) 、 ISO12405(电池包级)、 ISO 6469 (车级)及 IEC62660 (锂离子电芯滥用实验)
2015年我国新能源标准也在快速发表实施
• GB/T 31484/31485/31486 对比 QC/T743-2006
• GB/T 18384.1-2015 对比 GB/T 18384.1-2001 (ISO6469-1~3)
• GB/T 31489 电动汽车碰撞后要求 对比 ISO6469-4
• GB/T 31467-1/2/3 (ISO12405)
• QC/T897 (BMS) 转变为新国标 GB/T xxx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标准
•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1642(单体),UL2054(电池包1), UL2575(UL安全标准锂离子电池系统操作), UL2580(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or电池包2)
•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1625(手机电池标准),IEEE1725 (手机电池安全)
• NEMA(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C18.2M
•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J2464(电池包滥用安全要求),SAE J1766(碰撞), SAE J2990(高压安全信息), SAEJ 2929(最新锂电池单体安全要求)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2133,IEC62281, IEC60664(绝缘电阻),IEC 62660 (锂电芯性能可靠性实验&滥用实验,类似GBT31485)
• UN(联合国):PtIII S38.3
• JIS(日本标准协会):JIS-C8714
• BASTO(国际电池安全组织):BATS-01
• GB/GBT(中国国标):GB/T 31486(电芯模组),GB/T 31467.3(电池包)
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 FMVSS-305: 电动汽车-电解液溢出及电击防护 对应 GB/T31498-2015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碰撞后要求低电压、高阻抗、低能量和高IP,碰撞后10s内达到)
欧洲:EC/ECE标准
• ECE R100: 关于机动车型式批准中电驱系统特殊要求的统一规定
• 电击防护:直接接触防护、间接接触防护、绝缘阻抗 [参见P40]
• 可再充电储能系统:应具有于东保护装置,例如保险丝
• 功能安全: ready 信号提醒等,充电车辆不能自行移动等;
• 氢气排放判定
• ECE R12: 关于就碰撞中防止转向机构伤害驾驶员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 ECE R94: 关于车辆正面碰撞乘员保护认证的统一规定
• ECR R95: 关于车辆侧面碰撞乘员保护认证的统一规定
• 2006/66/EC等
日本:《能源综合利用法》 ---逐步向ECE(欧洲)靠拢
中国:主要参考ECE(欧洲)
标准化工作国际组织主要是2个,ISO(国际保准化组织,侧重整车) 及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侧重电气部分)
• ISO 6469 (6469-1要求爬电距离)关注道路车辆,类似于 GBT 18384
• ISO 12405 关于电池包,类似于 GBT 31467
3.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安全总则
针对安全危险,主要有预防(设计前期)、 阻断(事故发生过程中) 、降损(事故发生后初期)三种主要防范措施。
I. 针对电击事故(预防为主,阻断为辅)
II. 针对燃烧事故(预防、阻断和降损有效的结合)
III. 针对爆炸事故(预防为主,降损为辅)
备注:
危险(Hazard):事故发生前的一种状态,当达到触发条件是,危险就会变成事故。
事故(Mishap):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非预期时间(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安全(Safety):阻止危险变成师傅的机制或措施,将事故发生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被动安全措施(事故发生后):
1. 足够的绝缘强度
2. 隔热材料
3. 防火阻燃材料
4. 防水防尘
5. 快速散热设计
6. 压力泄防装置
7. 加强绝缘设计
8. 有效的接触防护
9. ……
主动安全措施(事故发生前):
1. 温度、电压、电流、气体、液体、压力监控
2. 过充电、过放电、过功率保护
3. 高温/低温保护
4. 绝缘状态监控与保护
5. 高压互锁信号监控
6. 热失控预警与主动灭火
7. 危险气体、液体检测
8. 各种危险状态下切断输出
9. ……..
系统安全设计电气安全
1. 警示标示: >60VDC 设置警示标签
2. 接触防护:
① 直接接触防护(直接接触带电体)
a. 绝缘设计:电芯、模组、 Pack级
b. 屏蔽设计:满足一定的IP等级要求
② 间接接触防护(指接触平时不带电的导体或间接接触带电体)
a. 等电位设计 [0.2A测试电流,连接阻抗小于0.1Ω]
b. 电气隔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3. 外短路防护[被动]:
① 加入保险丝,保险丝能保护继电器和线束
② 发生故障后,首先继电器能够带载切断
③如果超出继电器带载切断能力,保险丝应该能在继电器爆炸(极限电流)之前熔断
4. 过电流防护: 控制器做限流保护
5. 高压互锁检测(US7586722):高压可拆装部位须加入高压互锁检测
6. 继电器状态监测:继电器诊断(交叉电压法)或12V线圈上电情况检测
7. 绝缘监控:两表法或交流注入法
8. 碰撞防护:检测碰撞信号,并由控制器add硬线断开继电器, 30ms内完成
9. 预充电保护:上电前预充电回路, 100ms,与冲到额定电压的95%
10. 所有产品须选用汽车级产品,保证寿命在5~8年以上
系统安全设计化学安全
1. 电芯安全
① 选用热稳定性高的电极材料
a. 正极常用的改性方法为表面包覆和掺杂改性
b. 提高SEI膜性能(负极与电解液的固体电解质膜,类似于包覆)
② 改进锂离子电解液,使用安全型电解液
a. 采用高闪点的氟代溶剂
b. 采用含氟阻燃添加剂或采用有机磷化物阻燃添加剂
c. 采用离子液体电解液
d. 采用固态电解液(避免枝晶刺破隔膜,有效避免泄露、着火或爆炸)
③ 添加特种添加剂,阻断电池内部化学放热反应
④ 选用高稳定粘结剂
⑤ 选用热稳定性高的隔膜
2. 电池热管理冷却剂
① 常用的有:空气、水、乙二醇水溶液、硅油、变压器油、含氟化合物、蓖麻油
② 考虑结构、成本、可靠性、占用空间、冷却效率等, IP65、 IP43
3. 热失控预警与控制
1. 主要原因:外部高温、外部短路、内部短路 [测试方法:过充、穿刺、火烧]
2. 热失控现有措施:阻燃材料、贫液电芯、阻燃电解液、熔断丝、焊接连接方式、
成组方式优化等
3. 预警系统
a. 选用温度传感器、气体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
b. CAN总线及硬线通知BMS
系统安全设计机械安全
1. 接触式受力防护(在挤压、跌落、碰撞和底部冲击等情况下,防护结构对产品进行防护)
① 防护结构的机械强度
② 连接结构的机械强度
a. 插销、卡扣和焊接连接
b. 螺栓连接
2. 非接触式受力防护
(非接触受力防护主要表征为在振动、冲击、翻转和碰撞等工况下,间接力传导)
① 在非接触式受力防护中,连接结构承载的只有传导力,没有直接接触的作用力
② 不需要计算连接结构自身的结构强度(以抗拉强度σb作为临界值)
③ 只需要计算传导力的结构强度(以屈服强度σs作为临界值)
3. IP防护:动力电池一般要求IP67
① 密封面设计: a.动静面结构; b.弹性元件选择
② 气压平衡部件
4. 防呆设计:机械防呆(最有效)、颜色防呆和标识防呆
5. 防火、阻燃
① 被动防火与阻燃:电池系统零部件尽量选用阻燃等级较高或不燃烧的材料(UL94-V0)
② 主动防火与阻燃: a. 设计防火结构防止外部火焰侵入; b. RESS内部增加消防系统
6. 防腐蚀
① 防腐蚀可以用把不同的防腐等级来表达
② 例如使用寿命为8年(沿海地区),要求中性盐雾时间480小时,其他要求360h、 192h、 720h等
③ 方法主要有:镀锌(>8μm)、镀镍(>6~8μm) 、电泳(>18μm) , 能实现寿命为8年
3.功能安全设计
功能安全是指避免由E/E系统功能性故障导致的不可接受的对人产生的风险或者危害。
功能安全关注系统故障后的行为,而不是系统的原来功能或性能。
-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功能安全国际标准 ISO26262(2011年)
-
提供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功能安全开发的过程和方法论
-
基于电子电气和可编程器件功能安全基本标准 IEC61508
-
适用于质量不超过3500kg的量产乘用车电子电气系统
功能安全设计流程
1.概念设计
-
定义分析Item范围及系统功能(例如充电系统)
-
进行系统的HARA分析
-
HAZOP分析
-
加入危害事件场景,定义危害等级
-
-
进行FSR过程
-
确定安全目标及安全状态
-
2.系统级设计
-
技术安全需求(TSR):结合前期概念阶段的分析,规范为满足安全目标的技术安全需求(架构,完整性措施,安全机制),环境要求,与其他系统和接口要求。
-
系统设计:包含安全相关设计
-
安全评审:结合第三方部门或者企业进行安全评估
3.硬件级设计
-
硬件安全需求:通过TSR推导出硬件要求规范
-
硬件设计:包含安全相关设计
-
硬件量化要求:确定硬件结构指标(根据ASIL等级确定LPF,SPF) ;评估硬件随机失效
4.软件级设计
-
软件安全需求:通过TSR推导出软件要求规范
-
软件设计:包含安全相关设计
-
验证软件安全需求
功能安全交付文档
功能安全评审交付物:
① 相关的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
② 安全目标
③ 功能安全概念(FSR)
④ 技术安全要求规范(TSR)
⑤ 系统设计
⑥ 硬件安全需求
⑦ 硬件设计
⑧ 硬件架构评审结果
⑨ 硬件随机失效率指标计算结果及对安全
目标的违背
⑩ 软件安全需求及细化的软硬件接口要求
⑪ 软件架构设计
⑫ 软件单元的设计和实现
⑬ 软件组件资质报告
⑭ 硬件组件资质报告
⑮ 安全分析
功能安全设计-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分析的两种方法
1. 从系统到整车
2. 从整车到系统
功能安全设计-BMS应用
从系统出发
HARA/HAZOP分析
• 定义分析Item范围及系统功能(例如充电系统)
• 进行系统的HARA分析
• HAZOP分析
• 加入危害事件场景,定义危害等级
• 进行FSC过程
• 确定安全目标及安全状态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假设相关项的功能异常表现会引起某个危害。根据危害的定义,其作为伤害的潜在来源,极大依赖于功能异常发生时所处的驾驶场景。
FSC过程
1. 加入场景,形成危害事件分析
2. 定义S/E/C导出最终的ASIL等级
3. 设定安全目标
4. 设计安全状态
5. 规定功能安全需求 FSR
各个厂家定义很可能不一致
3.5案例分析
MSD的全称为Manuel Service Disconnect
1. 该零件主要用于车辆维护时,物理切断车辆的高压回路,确保用电安全;
2. MSD内部结构一般包含保险丝,用于高压回路的短路保护,且便于维护;
3. MSD内部一般还设有HVIL高压互锁回路,用于高压用电安全保护,也即保证在MSD移除人员有可能接触高压之前,确保高压继电器必须断开;
4. MSD同时应该设置密封圈,确保总成与电池包外壳配合后的IP等级要求,一般为IP67;
5. MSD的ICD应包含机械安装接口、高压连接接口、低压HVIL互锁回路接口;
6. MSD设计应保证500VDC的高压安全使用等级,确保零件的使用安全;
7. 国标GB/T 17951-4.2.3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必须配备MSD或其他类似的能够物理切断高压回路的零部件
危害:无意识的起火
电池系统级危害:电池过充、短路等
最危险的场景1:车辆在车库充电,车库与住所在一起
该场景下如果发生起火对室内熟睡的人伤害是致命的且难以控制的。S3, E4/E3, C3
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为载体,主要功能有充电、放电、能量储存。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1 相关项定义
a) 功能定义
b) 非功能定义(法规)
c) 接口定义(例)
备注:
1. 充电机为充电接口
2. 显示屏出现时充电啊的状体和报警信息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1 相关项定义
1.2. 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HAZOP故障类型分析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2. 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
a) 场景分析
b) 危害类型识别
c) 危害事件
d) ASIL等级定义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2. 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
a) 场景分析
b) 危害类型识别
c) 危害事件
d) ASIL等级定义
e) 定义安全目标:防止过充
F) 定义安全状态:切断继电器
备注:这里暴露的概率,不是指故障(过充)的概率,而是指功能使用的概率。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3. 功能安全概念(FSC)
基于安全目标,得出安全需求(FSR)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1.3. 功能安全概念(FSC)
基于安全目标,得出安全需求(FSR)
以充电为例:
二、 系统阶段
主要任务: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进行系统级安全设计
2.1. 技术安全需求
同时考虑功能概念和初步的架构设想,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
首先定义系统架构如下:
以充电为例:
二、 系统阶段
主要任务: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进行系统级安全设计
2.1. 技术安全需求
同时考虑功能概念和初步的架构设想,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初步的TSR如下:
以充电为例:
一、概念阶段
二、 系统阶段
主要任务: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进行系统级安全设计
2.1. 技术安全需求
同时考虑功能概念和初步的架构设想,制定技术安全需求TSR)
2. 2 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安全设计目的是开发系统设计和和技术安全概念,以满足功能要求和技术安全需求规范;
三、硬件设计
设计硬件方案,计算相应指标,满足硬件安全目标;
四、软件设计
设计软件方案,通过相关测试,满足软件安全目标;
五、相关验证
a) 根据设计的安全目标,反正/台架/实车验证
b) 必要的时候需要故障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