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简介: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导读

深空探测,听起来遥不可及。不过呢,嫦娥五号的发射,给我们带了点月球上的土壤回来,仔细想想离我们似乎也不远,只是术业有专攻,目前所掌握的只是对这个项目有没有作用罢了。

深空探测的定义

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摘自百度百科【深空探测】

当然,这个是 2000 2000 2000年给出的定义。到现在,已经许多国家把火箭射到月球上,似乎人们认为去探索除了地月系之外的星球才叫深空探测

这都无所谓了。总之就是到我们看不到的、不知道的宇宙中去,看看环境、取点土、走动走动试试引力、插面小旗子啥的,到此一游。这就是深空探测的最终目的

遇到的问题

不如说刚刚说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就是个大问题。这些个事情分接下来就是:

  • 怎么上天?
  • 怎么导航?
  • 怎么停靠?
  • 怎么通信?
  • 怎么返航?
  • 怎么分析?
  • ……

真是一大堆问题等着我们解决。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些个问题都是由国家不计成本也要完成的项目,一定会能解决的;更可靠的是,大部分都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不管是我们自己探索的,还是照搬别人的经验。

  • 1970 1970 1970东方红一号被送上去了
  • 2003 2003 2003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上天了
  • 2007 2007 2007嫦娥一号飞到了月球上
  • 2013 2013 2013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着陆了
  • 2014 2014 2014嫦娥五号试验器“打水漂”式返航保证舱内温度
  • 2016 2016 2016神州十一号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了
  • 2019 2019 2019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了
  • ……

看起来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

不知道刚刚上天的嫦娥五号有什么新突破呢!明天( 2020 2020 2020 12 12 12 17 17 17日)就要回来了,期待落地之后会公开什么信息。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过呢,还是有人喜欢把中国和外国放一起碰一碰,像看斗鸡一样。在搜索的过程中还是看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言论。

总结一下,别去和日本比航天,我们靠着体量优势搞别人心态不太好。我们国家现在的航天业是一颗粗壮但是不够高的大树,而日本我愿称他为挂在美国身上的爬山虎,你要去和爬山虎比高度,最好先超过他爬的那个东西。

——摘自知乎No.99的师兄对于**中国嫦娥五号和日本隼鸟二号在综合技术水准上相比较来看孰强孰弱?**的回答

言语犀利,一语中的。

不过调侃归调侃,仔细想想,我国和外国到底有什么差距?

美俄处于运载火箭霸主地位,主级动力采用大推力高能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它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各运载火箭主级动力方案大多采用成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降低火箭总体的总质量、提高可靠性和保证研制进度。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全球运载火箭发展现状分析】

除了这些笼统的技术,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运载火箭的上面级

什么是上面级?我们曾多次听到类似三级运载火箭之类的字样,而上面级就是说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即运载火箭头部附近的一级,包括推进器火箭头部的卫星等等。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上面级的研制。美国在研制上面级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上面级的通用性,其研制的上面级大多数既可用于一次性运载火箭,又可用于航天飞机,并且新研制的上面级都强调自主式,有独立的制导控制导航系统以及电源遥测跟踪指令系统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在上面级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上面级的研制应用使火箭不但能满足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发射任务需求,而且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强大的发射服务能力。从 2001 2001 2001年的和风 M M M火箭是那一系列中运载能力的巅峰,到配合KVRB的20%运输能力增幅,可以看出俄罗斯在运载能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欧洲的阿里安 5 5 5火箭占有目前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且绝大部分发射任务使用一箭双星发射方式。可贮存液体的EPS就是为了增强阿里安火箭的适应性而发明的,使得上面级在注入推进剂 45 45 45天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可以看出,欧盟更突出的是火箭的适应性

中国的上面级在很多方面还是由所欠缺,主要表现在:

  • 起步晚。我国和美俄相比大概相差30年左右,所以现在国内的航天技术也就能力有限;

  • 投入不足,技术也相对较为落后。除了资金以外,还缺少对这方面较为熟悉的人才。

——总结自唐军刚 陈塞崎 陈益 刘欣国内外运载火箭上面级发展现状分析

大行星到小行星

当然啦,到了 2020 2020 202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向地球以外的地方发射了很多卫星和空间站,也就是说,在地月系统中乃至银河系中的大行星我们所能做到的已经非常之多了。虽然像冥王星海王星之类的太远的行星可能还没能到达,但是也八九不离十了,照搬我们过去的探索经验就能正常登陆再返航。

但是呢,小行星依然是一片空白。相比我们之前的探索,由于大行星强大的吸引力,登陆都是很普通的砸下去减震保护是重中之重。而小行星呢?极端一点的情况,带上人的卫星可能就刚好一个小行星那么大,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引力,这就相对来说比较棘手。有没有更极端的?当然有,小行星甚至有一个鹅卵石大小。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宇航员努力亿把,出门一把抓下来就是了。但是想要靠近与卫星相近的小行星,也是一大难题。这个有人喜欢把这个过程称为“附着”,因为有可能碰一下就撞飞了,甚至有可能撞碎了。总之硬碰硬并不值得提倡。

当然啦,除了这些个困难,还有个很要命的,就是智能控制。在足够远的地方,甚至没办法由地球控制,要从地球控制也是极大的延迟,远远大于我们玩游戏时候的延迟。这也正是深空探测的重点之一。比起能够随着环境改变而自由发挥、自行决策的智能生命体而言,机器只是个笨头笨脑的废铁而已。如何让卫星自行决策自发控制就成了一大难题。

怎么让卫星带有智能

既然明白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就要开始思考怎么去做了。

在做之前,不如问问自己:“什么叫做拥有智能”?我们看到鹦鹉在和人对话,我们说是“聪明”;我们看到狗狗叼着树枝却进不来门,我们说是“不聪明”。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重要的地方就是在对于当前现状的随机应变能力

同样的,这样一颗没办法由我们控制的卫星要拥有足够的智能的话,也是应当在面对不同环境的时候有不同的应变方式

  • 在小行星附着的时候,如果说下方是一大块弹坑,掉进去就出不来了,那就不能随便附着;
  • 在小行星附着的时候,如果说那只是一团水而已,那就没办法触碰,也就只能尽可能停在比较靠近的表面上空;
  • 在小行星附着的时候,如果说突然就进入了暗面失去了太阳光,那就需要权衡当前任务是否值得不顾电力的消耗持续进行;
  • ……

如此多的复杂情况,在面对的时候展现了不一样的应对方式。让机器完全独立自主地在我们所不知道的深空自由探索,这就是机器学习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情。大疆无人机、智能扫地机器人等等一系列的智能解决方案就是非常典型的智能机器。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使用脑科学来给机器提供智能是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脑科学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深空探测却又刻不容缓,目前唯一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机器学习来尽可能地去实现人脑这个黑匣子的一些功能。

柔性任务

需要在面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作为一个天生拥有智能的中国国籍生命体,最普通的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这个观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无所谓啦!)。

但是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如果说我是按照固定模式作息的,也就是说使用刚性任务作息,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早上 9 9 9点上班,中午 12 12 12点吃午餐,下午 6 6 6点吃晚餐,晚上 9 9 9点下班,一周工作 7 7 7天。那么,突如其来的疾病、车祸、疫情等等突发情况,一切就乱了套了。就拿最近的疫情说事。早上 9 9 9点,公交不敢坐,小车不让跑;工作的时候另一边合作公司因为疫情关门了,工作直接做不下去;配送资源紧张,不仅没货,配送的人都没有。 9 9 9点不能打卡, 12 12 12点吃不了午餐, 9 9 9点也没办法下班。

于是,面对这些个情况,你做出了一些改变 9 9 9点不能坐公交,就骑个小电驴,顶着刺骨的冷风往公司赶; 12 12 12点不能吃午饭,要么早些点外卖,要么准备便当中午热一下;工作做不了,那就找点别的工作,总之把堆在一起的订单一个个解决……

这就是柔性任务

柔性”是指生产组织形式和自动化制造设备对加工任务(工件)的适应性

——摘自百度百科【柔性】

在这里,强调的就是适应性,也就是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容错能力。当然,机器本身是没有任何适应能力的。所以,目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多个能够独立进行决策的智能芯片放在一起进行最终的决策。听起来就像随机森林一样呢!使用多个独立分类的决策树,并将所有的分类整合在一起进行投票,最终得出一个决策。

这下,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决策树了。

柔性任务的应用

不难想,如果是一个先进的技术,那么一定是从军事开始。也就是无人机的自主攻击、躲避、侦察和防御,甚至还要进行多无人机的协同作业。觉得离自己太远了?那就举一个非常近的例子:游戏AI。尤其是王者荣耀中钻石段位以上的人机AI,甚至能够进行团队协作。

单个游戏人物有可能并不能对玩家造成什么影响,但是能够团队协作的游戏人物可能就相当棘手了。面对你的火力输出,会有防御足够强的人站在面前;面对你的游走消耗,会展开阵型并使用特殊技能限制你的行动;面对你必胜的一击,甚至需要抉择牺牲哪一只才可以最大止损……同样在多无人机协同中也是如此。

这样的柔性任务规划,如果应用在非载人航天器上,是不是也能成立呢?是的。如果说,我们只送上去一只卫星,那么就是单一个体的任务规划;如果我们送上去了一群卫星,分别负责行星的多个部分的采样和探索,或者说要去宇宙中某个战争爆发了的危险之地执行任务,那就是多无人机协同

是不是有点能理解了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ordinary_brony

代码滞销,救救码农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