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孩子被欺负的情况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者沈奕斐教授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冷静而富有策略的处理方式。她没有选择直接介入,也没有简单地告诉孩子“打回去”,而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1. **冷静观察,理性判断**:沈教授首先冷静下来,通过询问孩子具体情况,判断这次事件是同学间的普通冲突还是霸凌行为。她问了孩子两个关键问题:同桌是否只打他,以及当同桌打他时,其他同学的反应。这帮助她理解了事件的性质。
2. **评估伤害,适度介入**:沈教授询问孩子被打的具体情况和感受,评估伤害程度。在确认伤势不严重后,她选择将处理权交给孩子,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3. **倾听需求,尊重选择**:沈教授询问孩子需要她怎么做,并根据孩子的意愿与老师沟通。孩子的选择是原谅对方,并不希望与同桌分开坐。沈教授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 **持续关注,守护成长**:沈教授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后续情况,确保问题的真正解决。她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确认孩子是否真正走出了被欺负的阴影。
沈教授的这四个步骤体现了她对于“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原则的实践。她的做法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冲突,更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和处理困难,培养了孩子的自我应对能力。这种处理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学习和借鉴。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自我保护,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书分享[话题]# #育儿[话题]# #新手妈妈[话题]# #不强势的勇气[话题]# #情感共鸣[话题]# #何圣君[话题]# #人民邮电出版社[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