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香港导演---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三十八)

 当我写完这个系列所需要的所有章节后,我回顾了一些,颇与软件开发相似。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锻炼大家的关联性思维。这种思维很重要,许多创新的高手在关联性思维方面极强,他们往往能把许多随时随处随地看到的一些东西与自己的工作或手头问题联系在一起。不管我们是在开发、管理、创业上,我们都非常需要这种关联性思维。

许多网友缺乏这种关联性思维,我说一种现象,是为了说明某个方法或方向。但是他却看不到我的用意,非要跟我讨论这种现象本身。例如,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给客户行业引入了许多新模式,如DELL直销模式、DELL销售管理模式、宝洁乡村展销模式都让客户惊喜不已”。有的网友看到了,就跟我较真:“如果是小公司跟一个新客户聊,肯定被认为是扯淡”。我最后纠正说:“我说了多少次,你不能死搬硬套,你非要拿我行业特点强复制,我讲的是一个方法思路,又不是一个可以让你复制的东西”。这才作罢。

我今天就拿写文章和写软件做对比,让大家从这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关联性思维。

我一开始写这个系列,本来是心中有一个完整的流程思路的。

咨询业有一个很好的分析企业管理方法的模型,就是:组织结构、职责、流程、考核。

本来我就打算按这个思路写下去。但是我每每想这么写,都被网友的力量打败。网友们想看的,最近关注的,我没有写,我还按部就班的按自己的思路写,最终,当然的结果就是写了没人看,点击量日益下滑。最后不得已,立即根据网友评论反馈奉献出网友们关注的问题文章,点击量才回升。

这就和我们写软件一样,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软件,要有一种途径和方法与客户做第一手的互动。你越是自己闭门造车,越就远离客户,客户最终就会抛弃你,你只能自己自言自语。我这次写作,就采用了博客发表草稿,然后读者评论的需求交互形式,给自己文章内容的充实、问题重心调整、叙述风格、需求落实上都带来质的影响。

没有办法,只能按照网友们的需求来写。网友们喜欢看哪一章,我就提前把哪一张先写出来。这就颇似拍电影,今天到了哪些大腕演员,今天的哪些景已经准备好,今年就拍哪个镜头。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电影这样拍摄:拍摄前有场记,记录下这是第几场第几次。大量的电影都是这样被拍摄完成的,并不是从第一场戏开始拍,直到拍完最后一场戏才算杀青。如果这样拍,早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了。比如说《闯关东》,故事历经好多年,重复过了多少春夏秋冬。如果真要一场场连着拍,这就没法拍了,只能集中把冬季的戏集中拍,然后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把这些戏按照剧本再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连贯的剧情。

我设计开发软件的时候也是这样,先把第一优先级的,互相关联的功能先设计出来,然后边开发边进行第二优先级的功能设计,这样就保证了设计、开发、测试、文案在同时工作,将串行变成了并行。

我写的时候,实际心中只有这么一个框架思路,里面每个章节的内容也只是有个那么个大概1、2、3点,细节也没有多想,觉得讲的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就应该独立出来成一章。所幸,过去这么多年,我爱做笔记,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随手记下来,有的记在了纸上,有的记在了手机上,最后我还得把它们誊到笔记本电脑上。我平时也喜欢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指导、影响,所以经常给员工给老板写不少邮件,这次写作,很多内容都来自这些平时的邮件和积累的笔记。如果没有这些平时的积累,我想要从第一个字写起,一年都写不完。

所以对于我们开发软件,平时就要注意客户需求,关注客户行业的变化趋势,经常性阅读、讨论、思考。需要有需求管理系统来明确的记录需求,等下一版本开发的时候,很自然就能决定开发的周期、开发的重点、开发的工作量。

我记得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堕落天使》《花样年华》《东邪西毒》,都是没有剧本,只是有一个大概故事框架。拍摄一点,王家卫逐渐对自己心中想要的故事有一点清晰的理解,随着拍摄的不断进展,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细节。所以,王家卫拍片,往往越拍到后面工作量越大,尤其导演,白天拍天晚上写第二天的剧本,而且往往很多经典台词都是这么来的。到了最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第一阶段拍的镜头,就不满意了,于是常常重拍第一阶段的戏。

我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也是这样,细节没有,看着一个主题,想想应该要讲到1、2、3、4这几个点。但是讲完了,这个主题就太单薄了,也很突兀,让人看着也很枯燥,就想着怎么把这几个点串起来。好不容易想了些串词,一写,发现这个主题的描述需要事情的背景、基础、前提,否则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能不能被这些点解决掉。于是我就回过头来把这些背景再加上。写完后,又发现结尾结的干脆,1、2、3、4点讲完,就完了。到底效果如何,有没有后遗症,该注意什么常见的执行问题,都没有说到。于是把结尾后果又写了出来。终于写完发布了博客,网友一评论,发现还是少东西了,于是又修改完善。有时候网友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准确,没法见缝插针的修改,所以有的网友看见我的博文上有后续记,来专门针对网友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回答。这样看起来整篇文章就不连贯,因为往往是博文发布了两三天,我都在不断完善这篇博文,致使我第一次一气合成写就的文字,和后来的补遗,从心态到笔锋都不一致。所以,我在后来成书的时候,为了能使所有段落一致,花了大力气进行的改稿,经常把某段话搬来搬去,最后实在无奈,单独拿出来,看有机会再塞到哪篇文章中,或者干脆再另起一章。

我在设计软件的时候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新的产品,而非一个新的项目。新产品,谁也看不好说不好,具体要什么具体要做什么层次什么地步,客户也说不好。大家都是抱着探索的心态去思考。但是总得要有一个开始呀,不能老在那里调研交流思考啊。怎么开始,做的多深合适。于是,我设计软件的时候,也是先把1、2、3、4功能点设计出来,然后围绕这几个点进行周边的完善,第一版出来后,对需求就比较准确把握了,但是看看开发出来的第一版,觉得过去写的确实不满意,真要真正做以后的产品,要作为公司未来现金牛的主力产品,肯定不能这么干。所以,我研发新产品的时候,不会在许多方面要求这个那个。第一版往往是按照粗框设计,实现的时候是为了快速实现看效果,只能算一个原型版本。正式做软件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写一版。这并浪费时间,由于需求准确了,大家过去写第一版的时候也只是当作练手代码而已,并没有下多大功夫,利用价值也不大,所以重写很快,也没有包袱。大家都知道,白纸上画画最好做,最难做的就是维护已有代码,大刀阔斧改还不让,不改又不爽。为了让大家没这种后顾之忧,所以我还是建议重写的好,能利用过去就利用过去,利用不上也无所谓。

我写完这个系列后,想根据大家的反馈来修改每一篇文章。由于大家都是针对每一篇文章写的读后感,所以我一开始的思路就是按照每篇文章来修改。越修改我越无法下手了。因为大家问的问题,往往和当前文章有关,但又是当前文章没有说到的,而具体解决网友们的问题的文章,可能是下一篇或其他的文章来专门论述的。我如果按照一篇篇文章后的评论来单独修改每一篇文章,就把该文章的主题就冲淡了。尤其是,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各个环节都是相连相扣的,所以我实在改不下去了。就把所有大家的反馈评论收集起来,别收集别分类,分为讨论人力资源的、讨论需求管理的、讨论进度控制的、讨论质量管理的,等等。然后,我遇到相应的主题的时候,就把这些大家反馈加进去,这样就合缝了。

开发软件也是一样。我们经常会面对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也会经常这么干:客户说一条,我们感觉能编程实现就答应了。就这样修改来修改去,最后发现,有的客户要这样,有的客户要那样,软件不断被改来改去,新签一家客户,老让抱怨,怎么你们软件这么奇怪的操作手法。我们只能干笑:都是根据客户需求来的,我们为了兼容每家客户的需求,所以只能做成这样。这个就类似把杨玉环的脸,貂蝉的鼻子,王昭君的眉都放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看似美人又不是美人的怪胎。说起来是笑话,但经历过这种痛苦的程序员是绝对笑不起来的,因为尴尬自知。所以,我提出来系统性思维,从产业来看,从竞争格局来看,从行业趋势、挑战、机遇来看。有句话叫“流星走过的地方,必留下它的痕迹”。这句话我想说的是:虽然你只能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你只能看到每个具体客户的每个具体的很细节的需求,但是当你把4-5年的需求都拿出来过目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需求管理系统,建议你还是建立一个。这会让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高低伸缩自如。

在香港,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现象:这集拍完后,然后导演、演员、主创人员,都会到电台电视台去做节目,然后跟现场观众互动。观众会提出不少问题,创作人员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快速根据观众的反馈修改剧本。下一星期下一集播放的时候,观众就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内容,于是观众的观看热情更加高涨。而且,有时还邀请观众来演,还海选配角,把一部肥皂剧搞的风风火火,不畅销都难。我们常常看到香港的一个二流明星,唱功和内地歌星比简直不能比,但现场和观众互动绝对棒,所以港台歌星的报酬总是高于内地歌手,让人眼红咬牙又无可奈何。

我这次写作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我文章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来自网友们的交流,网友们自己的故事,所以许多人都看着亲切。我也开通了自己的邮箱、QQ,许多网友很轻松的加入了我的好友,可以和我直接交流,我因此获得了不少新鲜的观点与案例,为文章增色不少,我的文章也因网友们的反馈而踏实了许多。

我们开发软件,也经常会采用用户大会的形式来一起讨论需求,我们还日常开通了用户服务支持QQ群,可以随时交流,我们也开通了WEB需求管理入口,可以随时,每个人都可以提交需求。有时候,销售在外地打单,客户提出来一个需求,售前人员都无法回答,就随时提交到了需求库中,无须回到工作地才总结报告,否则早就可能忘了。

现在就连写文章出版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写书,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的写不断的修改,要出版一部书很难,写成后出版了销售效果如何也不知道,读者怎么想也不知道,到处在听天由命。现在WEB2.0自由的草根之风,现在BLOG这种简单技术的应用,让我也可以把这个系列不断写完。这是一种很新的写书方法。在网上名噪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诛仙》都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的软件开发,和我们过去的写书何其相似。这种模式如何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呢?所以我曾经提过未来的软件研发模式,虽然很多网友还不太相信,感觉都是楼主在痴人说梦。但市场,我们不要忘了,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我们千万不能笑温水里的青蛙。很有可能,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可怜鬼。

我这次写作,很遗憾没有使用的一个香港导演方法就是上下集预告的方法。香港、韩国电视剧往往会有这个桥段。这样,随便一个人,随便从哪集看起,都能继续看下去,不至于半路地插不进来。这样,那会损失多少观众啊。我这次写作,还专门注意了这一点,希望每个章节都能主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所有章节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香港电视剧就是这样,每一集都有一个核心故事情节,又能连起来。这和香港电视剧的生产方式有关。香港电视剧的创作方式,也许很早起源于香港武侠小说连载。当年金庸就是每天写一篇,他也是心中只有一个大概框架,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一次,金庸出差,但连载不能断,于是金庸就请他的朋友倪匡代笔,倪匡呢,故意给金庸找点麻烦,想看看金庸有什么才能把故事说圆了。最后,金庸一回来,呀,怎么好好一个故事被写成了神话,实在没法收场啊。怎么办?还得继续连载下去,因为前几期都已经连载发表了,不续写不行了。于是,金庸好不容易绕了一大圈才把故事又说回自己的主线去,这部小说就是大家如今看到的《天龙八部》。

我在设计规划软件的时候也是这样,功能之间环环相扣。我的实施人员就差些,尤其是一些新手,喜欢把菜单打开,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讲。我曾经说过他们多次,不要给客户展示所有的功能,客户不需要所有的功能,客户只关心自己所关心的那一点。所以,我会从这一点切入,然后讲到它的前置条件,然后讲到它的后续分析,这样,一个单薄的点就被讲丰满了,而且客户也知道了我所讲的每个功能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理由。这样讲就生动了许多。

我们经常看好莱坞的电影,往往会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每部电影结束以后,总会有意识的留一个悬念小尾巴,让人以为还有续集。其实,制作方并没有续集的具体计划,只觉得如果票房好,可以接着拍续集。

我在规划产品线的时候也是如此。客户提了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会把需求分离,哪些需求这一版本满足,哪些需求是下一版本满足,哪些需求就根本不会出现在这个产品中。如果把所有需求都加到一个产品中,那你说这个产品该叫什么名字呢,或许它不叫维修系统不叫服务系统不叫进销存系统,它很可能叫ERP系统,说不清道不明。有些客户和我们是老关系,一见面,当我介绍完产品,老调侃一句话:坏蛋。呵呵,他们想要的功能,却在另一个系统中。几个系统互相关联,你用了A产品,你就想B产品,你用了B产品,你就想C产品,就跟哈尔滨红肠一样一串一串的。

现在大家已经对电影宣传见怪不怪了。我过去特别爱看电影大片的发布会,如《十面埋伏》的发布会,请来了当年很红却从未见过面的刀郎,还让国际巨星章子怡开口一唱,实在惊艳。尤其从去年开始《头名状》,今年的《赤壁》,片子还未拍,演员还未定,剧本还没写,投资还没落,在媒体上就能看到吹风了。电影刚开拍,就看到了片花。我想,我这次写博发表文章,大概也是一种片花吧。

在软件开发中,我也曾经采用过这种片花的形式。软件还在开发过程中,我已经安排文案在制作类似片花的东西,PPT,演示视频录像,展现的很是精采,让人特别期待软件的推出。虽然每次都毁誉参半,但这种商业性的软件运作推广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前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就如同参加各种技术大会,微软请来了摇滚乐队,IBM找来不少清凉MM,看着养眼。现在的IT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明星开始代言IT产品。

电影,是艺术,也是个商品,这个特性和软件颇为类似。香港电影生产,快的可以达到15天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质量并没有下降到很烂的地步。其原因就是:温馨的都市生活、一点点搞笑、一点点哲理、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幻想,就OK了。地下铁、花好月圆、大肢佬、瘦身男女、河东狮吼,都是如此。恰到好处。电影,其目的就是让大家放轻松。国内某些导演非要拍的很深刻,看的让人很压抑,这思想那思想让人喘不过气来。

和软件开发颇为相似。我也总是在成本与质量与销售三者情况下不断权衡。毕竟,开发软件不是为了娱乐自己,而是为了客户利益,为了公司利益。许多人把自己手中的任务开发当作自己的软件,离开公司居然把软件源代码也带走了,这就太不职业化了。

就连我这写书,这种文雅之事,居然也是以迎合读者口味希望出版社大卖为目标,这种如影随形的习惯思维一直渗透在我的每个行为中,想扔掉都不可能。我曾经试图脱离这种影响,但越是如此越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的东西味如嚼蜡,最后放弃,顺其自然,居然又写下去了。人真是不能和自然搏斗,不能和自己的性格搏斗。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怪不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怒斥:不要总是钱、钱的。至今让我羞愧。

这个市场需要陈凯歌,也需要冯小刚,也需要孟京辉,也需要刘伟强,也需要徐克。

那到底我会是谁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