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度量衡,一直想写点东西,但一直都感觉了解的还不够细致,最近看到了度量衡跟律管的关系,突然明白了,然后比较了一下我国古制和西方英制,又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没有去溯源,不过猜测罢了。但我国的古制对度量衡那可是相当发达了,而且也是我们文明的象征。十进制和时间的24进制,四进制,二进制,《易经》等等象征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我们文明的辉煌。从夏制,商制,到周制,再到秦制,那是一个个改进和总结才走到今日,不过遗憾的是,现在我们采用的都是公制了,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可能若干年后面临着丧失的危险。记的我小的时候农村里还都有很多市尺,升斗,16颗星的秤杆,可是现在都难得一见了。今天得闲,特用imind制作了一个思维导图加以总结和延申,长度大抵以夏制(商制)为标准,也就是丈夫的由来的时候为标准,后来的一尺逐渐变长,才有了七尺男儿之称。或许以后这些历史中的精华也只能留在故纸堆里了。说明一下,托尼博赞的imind最好,最形象,像思维的触角,最有利于思维发散,也有利于记忆,国内市面上的很多真的不如博赞的好!
参考文献:
[1]丘光明.黄钟、累黍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中国计量,2006(02):45-48.
[2]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考古与文物,2002(03):89-96.
[3]赵晓军.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4]邱隆.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J].中国计量,2006(10):46-48+76.
[5]陈正生.谈谈开管律管与闭管律管频率计算公式——与徐飞同志商榷[J].中国音乐,1997(01):39-41.
[6]夏季,王昌燧,郑聪.先秦黄钟律管考——利用现代声学公式推测先秦黄钟律管管径的尝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03):239-245.
[7]夏季. 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8]陈正生.律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4):8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