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行为理论模型解析: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
1. 隐私理论基础
隐私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
- “独处权”理论 :1890年,沃伦和布兰代斯在《隐私权》一文中非正式地将隐私定义为“独处权”。不过,他们未明确界定“独处权”的具体内涵,且该概念最初源于对身体完整性的讨论,后被拓展至社会领域。这一理论推动了美国隐私法的发展,因为当时侵权法对隐私的保护并不充分,且隐私侵犯被视为对情感而非身体的伤害。
- 韦斯汀隐私理论 :政治科学家兼律师艾伦·F·韦斯汀将“独处权”进一步扩展,认为隐私是个人、群体或机构自行决定何时、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向他人披露自身信息的权利。他还描述了四个隐私功能:
- 个人自主 :个人渴望不被他人操纵、支配或曝光。
- 情感释放 :从社会角色等需求中暂时解脱。
- 自我评估 :处理个人经历。
- 有限且受保护的沟通 :设定人际边界,与信任的人交流信息。
此外,韦斯汀还提出了四种隐私状态,涵盖模拟和数字生活场景:
| 隐私状态 | 模拟生活示例 | 数字生活示例 |
| — | — | — |
| 独处 | 与他人进行物理隔离 | 技术提供访问控制以保护信息隐私 |
| 亲密 | 基于信息交流的亲密同伴关系 | 技术提供仅与特定人群共享信息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