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实验

  • 任务要求
  • 参考答案
  • 评论

任务描述

本关任务:编写一个使用 A* 搜索算法完成求解迷宫问题最优解的小程序。

相关知识

为了完成本关任务,你需要掌握:

1.A*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2.解决迷宫问题的思路。

A* 搜索算法简介

A* 搜索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所谓启发式搜索算法,就是在盲目搜索算法中加入一个启发函数,在当前节点搜索完毕后,通过这个启发函数来进行计算,选择代价最少的节点作为下一步搜索的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找到最优解。DFSBFS这两种搜索方式都属于盲目的搜索方式,它不会在选择下一个节点的时候进行代价计算,而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式选择,这样在运气不好的情况,会对所有节点进行遍历。

A* 搜索算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启发函数,启发函数的表达形式为:f(n)=g(n)+h(n)。其中f(n)是每个节点可能的估值或者代价值,它由两部分组成:

  • g(n):它表示从起点到搜索点的代价;

  • h(n):它表示从搜索点到目标点的代价,h(n)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 A* 算法的效率。

A* 算法步骤

OPEN 表:保留所有已生成而未扩展的状态; CLOSED 表:记录已扩展过的状态。

A* 算法求解迷宫问题

迷宫问题指的是在一个n×m的迷宫里,入口坐标和出口坐标分别为(startx,starty)(endx,eny),每一个坐标点有两种可能:0或1,其中0表示该位置允许通过,1表示该位置不允许通过。求解目标是找到一个最短路径从入口到出口。

在采用A*算法对迷宫路径求解中,g(n)和h(n)函数都采用曼哈顿距离,曼哈顿距离代表两个点在标准坐标系上的绝对轴距总和。计算公式为:d(i,j)=∣x1−x2∣+∣y1−y2∣

即每次获取的当前通道块,都会对其到入口通道块和出口通道块的曼哈顿距离进行计算。因此,我们定义估价函数为:f(n)=g(n)+h(n),式中,g(n)为起点到n状态的最短路径代价的估计值,我们使用起点到n状态的曼哈顿距离表示;而h(n)是n状态到目的状态的最短路径代价的估计值,由于在搜索过程中,每次只走一步,我们姑且设置h(n)为1。综上,可得到估价函数的代码定义为:

 
  1. # 曼哈顿距离比较 f = g + h,h=1
  2. def getFunctionValue(self, end):
  3. dist = abs(self.x - end.x) + abs(self.y - end.y)
  4. return dist + 1

迷宫寻路问题的目标是:如何在最短的路径基础上从起始点到目的地。

输入:

 
  1. [[0, 0, 0, 0, 0],
  2. [1, 0, 1, 0, 1],
  3. [0, 0, 0, 0, 1],
  4. [0, 1, 0, 0, 0],
  5. [0, 0, 0, 1, 0]]

预期结果:最短路径为 8,具体如下,

 
  1. * * 0 0 0
  2. 1 * 1 0 1
  3. 0 * * 0 1
  4. 0 1 * * *
  5. 0 0 0 1 *

其中,*表示走过的路径。

编程要求

根据提示,在右侧 vscode 编辑器补充代码,参考寻路过程中向左、向右、向上三个方向的移动方式,完成向下的移动代码的编写,达到通过使用 A* 搜索算法完成求解迷宫寻路问题的最短路径。

编程路径:/data/workspace/myshixun/step1/test.py

测试说明

平台会对你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

测试输入:

预期输出:

 
  1. Best Way:
  2. * * 0 0 0
  3. 1 * 1 0 1
  4. 0 * * 0 1
  5. 0 1 * * *
  6. 0 0 0 1 *
  7. Total steps is 8

代码部分

这里的往下走部分可以参考往上走和往右走的逻辑来仿写,毕竟有很多部分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注意x轴和y轴的区别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Point:
    def __init__(self, x, y):
        self.x = x
        self.y = y
        self.f = 0

    def setF(self, f):
        self.f = f

    def __eq__(self, other):
        return self.x == other.x and self.y == other.y

        
    ########## Begin ##########
    # 曼哈顿距离比较  f = g + h,h=1
    def getFunctionValue(self, end):
        dist = abs(self.x - end.x) + abs(self.y - end.y)
        return dist + 1

    ########## Eed ##########



class State:
    def __init__(self, state, current_point=Point(0, 0), end_point=Point(0, 0)):
        self.state = state
        self.cP = current_point
        self.eP = end_point

    def __eq__(self, other):
        return self.cP == other.cP

    def setF(self, f):
        self.f = f

    def setCurrentPoint(self, x, y):
        self.cP.x = x
        self.cP.y = y

    def getCurPoint(self):
        return self.cP.x, self.cP.y


# 确定下一步的方法
def nextStep(map, openTable, closeTable, wrongTable):
    subPoints = []
    boarder = len(map.state) - 1
    # 获取当前所在的点
    x, y = map.getCurPoint()
    # 往左走
    if y > 0 and map.state[x][y - 1] == 0:
        p = Point(x, y - 1)
        if p not in closeTable and p not in wrongTable:
            # 添加到可以走的list
            openTable.append(p)
            # new point
            # 获取F函数值
            p.setF(p.getFunctionValue(map.eP))
            subPoints.append(p)
    # 往上走
    if x > 0 and map.state[x - 1][y] == 0:
        p = Point(x - 1, y)
        if p not in closeTable and p not in wrongTable:
            openTable.append(p)
            p.setF(p.getFunctionValue(map.eP))
            subPoints.append(p)

    # 任务:完成往下走的代码逻辑
    ########## Begin ##########
    if x < boarder and map.state[x + 1][y] == 0:
            p = Point(x + 1, y)
            if p not in closeTable and p not in wrongTable:
                openTable.append(p)
                p.setF(p.getFunctionValue(map.eP))
                subPoints.append(p)


    ########## Eed ##########

    # 往右走
    if y < boarder and map.state[x][y + 1] == 0:
        p = Point(x, y + 1)
        if p not in closeTable and p not in wrongTable:
            openTable.append(p)
            p.setF(p.getFunctionValue(map.eP))
            subPoints.append(p)
    #   根据F值排序,获取F值最近的
    subPoints.sort(key=compareF)
    if len(subPoints) < 1:
        # 防止走到死路无法回头情况
        wrongTable.append(Point(map.cP.x, map.cP.y))
        closeTable.remove(map.cP)
        next_point = closeTable[-1]
        map.cP.x, map.cP.y = next_point.x, next_point.y
    else:
        next_point = subPoints[0]
        map.cP.x, map.cP.y = next_point.x, next_point.y
        closeTable.append(next_point)
        openTable.remove(next_point)


# 迭代走下一步
def solve(map, openTable, closeTable, wrongTable):
    # start the loop
    while not map.cP == map.eP:
        nextStep(map, openTable, closeTable, wrongTable)


def compareF(p):
    return p.f


# 展示最后结果
def showInfo(map, path):
    for i in range(len(map.state)):
        for j in range(len(map.state)):
            if Point(i, j) in path:
                # 正确路径用‘*’表示
                print('*', end='  ')
            else:
                print(map.state[i, j], end='  ')
        print("\n")
    return


if __name__ == '__main__':
    # openList
    openTable = []
    # closeList
    closeTable = []
    # 走错路返回用的
    wrongTable = []
    state = np.array([[0,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1, 0]])
    # 起点终点
    start_point = Point(0, 0)
    end_point = Point(4, 4)
    # 最终路径
    path = [start_point]
    Map = State(state, Point(0, 0), end_point)
    solve(Map, openTable, closeTable, wrongTable)
    print('Best Way:')
    path = path + closeTable
    showInfo(Map, path)
    print("Total steps is %d" % (len(path) - 1))

### 回答1: a*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寻路算法,可以用于求解迷宫寻路问题。在Matlab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定义迷宫地图:将迷宫地图表示为一个矩阵,其中表示可通过的空地,1表示障碍物。 2. 定义起点和终点:在地图中指定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定义启发函数:a*算法需要一个启发函数来评估每个节点的价值。常用的启发函数是曼哈顿距离或欧几里得距离。 4. 实现a*算法:使用a*算法搜索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在搜索过程中,需要维护一个开放列表和一个关闭列表,以及每个节点的父节点和估价函数值。 5. 输出结果:将搜索得到的最短路径在地图上标记出来,并输出路径长度和路径节点。 以上是实现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的基本步骤。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Matlab中的相关函数和示例代码。 ### 回答2: a*算法是一种基于启发式搜索的寻路算法,用于求解迷宫寻路问题。该算法以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估计最小距离(启发式函数)为优先级指标,选择最小优先级节点作为下一步搜索的节点,直至找到目标节点或找不到可行路径为止。下面将详细介绍用matlab实现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的步骤。 1. 定义地图和起始点、目标点的位置 首先需要定义一个二维数组作为地图,1表示墙,0表示通路;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指定起始点和目标点的位置。 2. 定义启发式函数 启发式函数是a*算法的核心,它用于评估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距离,即估算当前节点到终点的距离。定义启发式函数有很多方法,比如曼哈顿距离、欧几里得距离等,选择合适的启发式函数有助于提高搜索效率。 3. 定义节点类并初始化开放列表和关闭列表 由于a*算法是基于节点的搜索,因此需要定义节点类,包含节点坐标、启发式函数值、起点到当前节点的路径长度、父节点等信息。然后初始化开放列表和关闭列表,将起始点加入到开放列表中。 4. 搜索迷宫寻路 在每次循环中,选择开放列表中估价函数值最小的节点作为当前节点,如果该节点为终点,则找到可行路径,并通过回溯查找完整路径;否则对当前节点的相邻节点进行拓展,更新它们的估价函数值和路径长度,并将它们加入到开放列表中。最后将当前节点加入到关闭列表中。 5. 可视化展示路径 搜索完成后,根据关闭列表中的节点信息,可以得到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将该路径在地图上标记并进行可视化展示,有助于直观展示a*算法的搜索过程和最终结果。 总之,使用matlab实现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需要进行地图定义、启发式函数的定义、节点类的定义与初始化、搜索迷宫、路径可视化等一系列步骤,需要仔细思考和调试,但一旦成功实现,就能有效地解决迷宫寻路问题,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 回答3: 迷宫寻路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算法问题,主要是在二维矩阵上寻找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其中,a*算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决方案。在MATLAB中,可以使用以下步骤实现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 首先,需要定义一个二维矩阵表示迷宫。其中,0代表空地,1代表障碍物。在MATLAB中可以使用zeros函数创建矩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障碍位置的值。 其次,需要定义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起点和终点都是二维坐标。可以使用MATLAB的矩阵索引来确定其位置。 然后,需要实现a*算法的核心逻辑。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主要思想是将搜索问题转化为在图上寻找最短路径的问题。在MATLAB中可以使用堆栈数据结构来实现。 在实现a*算法时,需要定义一个启发函数。启发函数是指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估计距离。常用的启发函数包括曼哈顿距离和欧几里得距离。 最后,需要根据算法规则,从起点出发,一步步搜索,直到找到终点。在MATLAB中,可以使用while循环实现这一过程。 整个过程需要注意边界处理,即判断是否越界或者位置是否可行。此外,还需要统计走过的路径,并在图中标记出来。 综上所述,使用a*算法求解迷宫寻路问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定义二维矩阵,定义起点和终点,实现a*算法核心逻辑,根据算法规则进行搜索,最后统计路径并标记。在MATLAB中,可以使用矩阵索引、堆栈数据结构和while循环来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