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学习回顾02-实践的通用路径-需求分析的拆解-CI的理解-质量体系的实践路径

参考来源:
极客时间专栏:DevOps实战笔记,作者:石雪峰
课程链接: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intro/235

DevOps学习回顾02-实践的通用路径-需求分析的拆解-CI的理解-质量体系的实践路径

DevOps 实践的通用路径

第一步:寻找合适的试点项目

一个合适的项目应该具
备以下几个特征:
贴近核心业务。DevOps 要以业务价值为导向
倾向敏捷业务。敏捷性质的业务需求量和变更都比较频繁,更加容易验证 DevOps 改造所带来的效果.
改进意愿优先。

第二步:寻找团队痛点

所谓痛点,就是当前最影响团队效率的事情,同时也是改进之后可以产生最大效益的事情。

第三步:快速建立初期成功

切记不要把面铺得太广,把战线拉得太长,这其实是DevOps 转型初期最典型的一个陷阱。

最关键的就是识别一个改进点,定义一个目标。比如,环境申请和准备时间过程,那么就可以定义这样一个指标:优化 50% 的环境准备时长。这样一来,团队的目标会更加明确,方便任务的拆解和细化,可以在几周内见到明显的成果。

第四步:快速展示和持续改进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后,要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并且在团队内部进行总结。这样,一方面可
以增强管理层和团队的信心,逐步加大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发现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在团队内部形成持续学习的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可以从侧面改善团队的文化。

DevOps 的价值拆开业务价值交付能力,交付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业务以最小的成本进行试错,将新功能快速交付给用户。业务的敏捷能力高低,恰恰体现在对功能的设计和需求的把握上.

需求分析相关的最佳实践

需求分析的方法–影响地图

影响地图是通过简单的Why-Who-How-What分析方法,实现业务目标和产品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

Why 代表目标,它可以是一个核心的业务目标,也可以是一个实际的用户需求。
Who 代表影响对象,也就是通过影响谁来实现这个目标。
How 代表影响,也就是怎样影响用户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What 代表需要交付什么样的功能,可以带来期望的影响。

需求优先级排序–卡诺模型(Kano Model)

卡诺模型将产品需求划分为五种类型:

1.兴奋型:指超乎用户想象的需求,是可遇不可求的功能。比如用户想要一个更好的功能
手机,乔布斯带来了 iPhone,这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2.期望型:用户的满意度会随着这类需求数量的增多而线性增长,做得越多,效果越好,但难以有质的突破。比如,一个电商平台最开始是卖书,后面逐步扩展到卖电脑、家居用品等多个类别。用户更多的线性需求被满足,满意度自然也会提升。
3.必备型:这些是产品必须要有的功能,如果没有的话,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不过有这些功能的话,也没人会夸你做得有多好,比如安全机制和风控机制等。
4.无差别型:做了跟没做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无用功。比如你花了好大力气做了一个需求,但是几乎没有用户使用,这个需求就属于无差别型。
5.反向型:无中生有类需求,实际上根本不具备使用条件,或者用户压根不这么想。这类需求做出来以后,通常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成为被吐槽的对象。

五类产品需求的核心,要做到 3 点,

优先规划期望型和必备型需求,将其纳入日常的交付迭代中,保持一定的交付节奏

识别无差别型和反向型需求,这些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产生价值。如果团队对需求的分类有争议,可以进一步开展用户调研和分析。

追求兴奋型需求,因为它会带来产品的竞争壁垒和差异化。采用精益创业的思想,采用 MVP(最小可行产品)的思路,进行快速验证,并且降低试错成本,以抓住新的机遇

检验用户故事拆分粒度是否合适,可以遵循 INVEST 原则

Independent(独立的):减少用户故事之间的依赖,可以让用户故事更加灵活地验证和交付,而避免大批量交付对于业务敏捷性而言至关重要。
Negotiable(可协商的):用户故事不应该是滴水不漏、行政命令式的,而是要抛出一个场景描述,并在需求沟通阶段不断细化完成。
Valuable(有价值的):用户故事是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所以每个故事都是在对用户交付价值,所以要站在用户的视角思考问题,避免像最近特别火的那句话一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Estimatable(可评估的):用户故事应该可以粗略评估工作量,无论是故事点数还是时
间,都可以。如果是一个预研性质的故事,则需要进一步深挖可行性,避免不知道为什
么做而做。

Small(小的):用户故事应该是最小的交付颗粒度,所以按照敏捷开发方式,无论迭代还是看板,都需要在一个交付周期内完成。

Testable(可测试的):也就是验收条件,如果没有办法证明需求已经完成,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验收和交付。

BizDevOps 的核心理念:

引入业务的 DevOps,就成了 BizDevOps,这也是 DevOps 发展的一种潮流

  1. 对齐业务和开发目标、指标;
  2. 把握安全、合规指标;
  3. 及时对齐需求,减少无用开发;
  4. 体现 DevOps 的价值;
  5. 让开发团队开始接触业务,不单单是执行,调动积极性。

需求价值的度量

需求价值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需求价值的度量,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2 个方面
客观指标:也就是客观数据能够表明的指标,比如对电商行业来说,可以从购买流程角
度,识别商品到达率、详情到达率、加入购物车率、完成订单率等等;

主观指标:也就是用户体验、用户满意度、用户推荐率等等,无法直接度量,只能通过
侧面数据关联得出。

对度量的理解(能耗比)

度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度量的目标是做正确的事,而度量的手段是正确地做事

好的指标典型特征

1.明确受众
指标不能脱离受众而单独存在,在定义指标的同时,要定义它所{{c1::关联的对象}},也就是这个指
标是给谁看。
2. 直指问题。
一看到这个指标,就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自然而然地
进行改进
3. 量化趋势。
按照 SMART 原则,好的指标应该是可以衡量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客观数据来自证的。
4. 充满张力。
指标不应该孤立存在,而是应该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好的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张力,向上可以归并到业务结果,向下可以层层分解到具体细节。

配置管理

四个核心理念

  1. 版本变更标准化;
  2. 将一切纳入版本控制;
  3. 全流程可追溯;
  4. 单一可信数据源。

版本变更的核心是要记录: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改动,具体改了哪些内容,又是谁批准的。

一个完整的提交记录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提交概要信息:简明扼要地{{c1::用一句话}}说明这个改动实现了哪些功能,修复了哪些问题;
  2. 提交详细信息:详细说明改动的细节和改动方式,是否有潜在的风险和遗留问题等;
  3. 提交关联需求:是哪次变更导致的这次提交修改,还需要添加上游系统编号以关联提交和原始变更。

配置管理的价值

除了追溯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记录关联和依赖关系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先提个问题,
在你的公司里面,针对任意一个需求,你们是否能够快速识别出它所关联的代码、版本、测试案例、上线记录、缺陷信息、用户反馈信息和上线监控数据呢?
对于任意一个应用,是否可以识别出它所依赖的环境,中间件,上下游存在调用关系的系统、服务和数据呢?

CI

是 Continuous Integration 的缩写,集成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持续?

CI 的定义

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团队成员频繁地将他们的工作成果集成到一起(通常每人每天至少提交一次,这样每天就会有多次集成),并且在每次提交后,自动触发运行一次包含自动化验证集的构建任务,以便尽早地发现集成问题

践行 CI的三个问题

1.每一次代码提交,是否都会触发一次完整的流水线?
2.每次流水线是否会触发自动化的测试环节?
3.如果流水线出现了问题,是否能够在 10 分钟之内修复?

CI 涵盖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次提交触发完整的流水线
第二阶段:每次流水线触发自动化测试
第三阶段:出了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修复

实施提交触发流水线,还需要一些前置条件

1.统一的分支策略,有一条以集成为目的的分支
2.清晰的集成规则,根据分支策略(快速验证和反馈,系统集成)选择合适的集成规则
3.标准化的资源池,资源池需要实现环境标准化
4.足够快的反馈周期,要约定能够容忍的 CI 最大时长。

第二阶段:自动化测试的几个关注点

第二个阶段的关键词是:质量内建
1.匹配合适的测试活动。
对于不同层级的 CI 而言,同样需要根据集成规则来确定需要注入的质量活动
2.树立测试结果的公信度。
自动化测试的目标是帮助研发提前发现问题,但是,如果因为自动化测试能力自身的缺陷或者环境不稳定等因素,造成了 CI 的大量失败,那么,这个 CI 对于研发来说就可有可无了。
3.提升测试活动的有效性。
考虑到 CI 对于速度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行最有效的测试任务,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阶段:出了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修复

真正让 CI 发挥价值的关键,还是在于团队面对持续集成的态度,以及团队内是否建立了持续集成的文化。

交付质量

内建质量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选择适合的检查类型
选择投入产出比相对比较高的检查类型,是一种合理的策略。
第二步:定义指标并达成一致
确定检查类型之后,就要定义具体的质量指标了。
第三步:建立自动化执行和检查能力
第四步:定义问题处理方式
第五步:持续优化和改进
无论是检查能力、指标、参考值,还是处理方式,只有在运行起来后才能知道是否有问题。

质量指标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指标项,一个是参考值

指标项是针对检查类型所采纳的具体指标。
参考值的定义是一门艺术,推荐的做法是将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结合起来使用,静态指标就是固定值,对于漏洞、安全等问题来说,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要存在就绝不放过。
而动态指标是以考查增量和趋势为主,比如基线值是 100,你就可以将参考值定义成小于等于 100,也就是不允许增加。

DevOps 模式下的质量思想

简单概括就是:要在保障一定的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加快发布节奏,并通过低风险发布手段,以及线上测试和监控能力,尽早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最简单的手段来快速恢复

服务可用性实践-故障演练

故障演练就是针对以往发生过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模拟演练。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演练范围,然后人为模拟事故发生,触发应急响应预案,快速地进行故障定位和服务切换,并观察整个过程的耗时和各项数据指标的表现。

故障演练针对的大多是可以预见到的问题,比如机器层面的物理机异常关机、断电,设备层面的磁盘空间写满、I/O 变慢,网络层面的网络延迟、DNS 解析异常等。这些问题说起来事无巨细,但基本上都有一条清晰的路径,有明确的触发因素,监控事项和解决方法

DevOps 度量的五条原则(全局、综合、结果、团队、灵活)

1.全局指标优于局部指标:过度的局部优化可能对整体产出并无意义,从而偏离了度量的
核心,也就是提升交付速度和交付质量。

2.综合指标优于单一指标:从单一维度入手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综合指标更
加客观。所以,要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一组指标来客观指引。

3.结果指标优于过程指标:首先要有结果指标,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途径,一切过程
指标都应该归结到结果指标。

4.团队指标优于个人指标:优先考核团队指标而非个人指标,团队共享指标有助于形成内
部合力,减少内部的割裂。

5.灵活指标优于固化指标:指标的设立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需要考虑业务自身的
差异性和改进方向,而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并且随着团队能力的上升,指标也需
要适当的调整,从而不断挑战团队的能力。

DevOps度量体系实践推荐(三组、八项)

  1. 交付效率
    需求前置时间、开发前置时间
  2. 交付能力
    发布频率、发布前置时间、交付吞吐量
  3. 交付质量
    线上缺陷密度、线上缺陷分布、故障修复时长

一个团队实施 DevOps 转型时期望达到的状态

,具备了一种能力,就是始终能够找到新的突破,持续追求更好的状态。(勇猛精进)
被动、主动、突破的50/30/20模型(来自书籍:重塑心灵)

##END提示,>!<

  • 17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