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年都如同生命之河中激起的一朵浪花,承载着它独特的印记和珍贵的回忆。而对于我而言,2024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可以说是成长和蜕变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我迈出了知识分享的第一步,将内心的想法化为了文字,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作之旅。
在这个总结与反思的关键时刻,我满怀期待地想与大家分享这一年来的收获与感悟。我希望在未来的旅程中,能继续保持对创作的热爱与激情,与大家携手前行。在这篇文章将回顾我在这一年里的点点滴滴,以及我内心的成长和蜕变,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共鸣。
2. 角色介绍
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人士,于2009年毅然投身IT行业。迄今,拥有15年的开发经验以及10年的项目管理经验。曾先后参与金融、政企、互联网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数十个项目。对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技术以及大数据领域的知识掌握娴熟。当前,致力于人工智能(AI)方向的深入探索,所负责的项目已顺利完成算法和模型的备案工作。
3. 破茧而出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作为一名在IT行业已经深耕了15年的“老兵”,一直专注于技术和实践,但从来未曾想过要把自己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更没有踏出写博客分享知识的第一步。我简单地认为,知识是个人的积累和沉淀,并不需要对外分享,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去摸索和学习。
然而,一次亲身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记得有一次工作中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我习惯性地在网上查找资料,甚至购买了一些所谓的“付费优质内容”。但结果却让我感到无比失望——这些内容大多是东拼西凑的流水文,标题党,既缺乏深度,又毫无逻辑,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去甄别和判断。几经折腾,最终还是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但这次经历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在网络上找到真正有价值且可靠的技术内容,居然如此艰难。
蓦然思考——有多少人遇到跟我相似的问题?又有多少人因为误信网络上的低质量内容,而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和时间的浪费?怀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向身边的一些朋友交流,结果发现,大部分技术人员都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只是大家都选择了忍受,默默承担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额外成本。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想法悄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我不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把自身积累的,真实、有用、深入浅出的信息分享出去呢?也许这些经验总结,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这本身也很有意义。
就这样,在2024年1月10日,我在CSDN上面撰写了第一篇技术博客。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以往固有观念的一次蜕变。
当我按下“发布”按钮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逐渐意识到,写博客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技术心得,它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减轻内心的焦虑,给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一点点方向。而我,也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同行们点亮一盏微光。
4. 精益求精
写了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一篇好文章?怎样才能让一篇好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并让大家从中受益呢?经过不断的思考和论证,我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像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清晰才是好文章,清晰的关键是直写。直写就是想通了,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
基于这点领悟,我给自己的文章制作了一套固定的结构框架,让内容既条理清晰,又方便读者吸收。具体来说,我会在每篇文章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第一部分:前言。这里简要说明文章的背景,并交代与之相关的内容或延伸阅读,让读者快速理解为什么要看这篇文章以及它的意义。
- 第二部分:术语介绍。这里会解释文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或概念,确保读者即使没有相关基础也能跟上文章的思路。
- 第三部分:前置条件。这里列出运行代码示例所需的准备工作,比如运行环境、工具或资源,帮助读者快速搭建所需的基础。
- 第四部分:示例代码。这里提供易懂、可运行的完整代码示例,让读者不仅理解理论,还能实际操作。
- 第五部分:附带说明。这里补充扩展知识和延伸信息,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深入学习。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写作方式,不仅能把复杂的内容讲得简明扼要,还能让读者在每个部分都感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一年坚持下来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认可和支持。这种认可让我充满动力,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文章。
5. 作品档案
2024年,我总共创作了268篇文章,分布在10个专栏中。这一年的创作,主要聚焦在开源模型的应用落地,希望帮助更多人能快速了解并使用这些技术。在文章中,我选择了“由浅入深,重在实用”的方式作为切入点,专注于介绍开源模型在实际业务中的运用,而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探讨复杂的原理。为什么呢?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践落地往往比单纯理解原理更加重要。如果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刻的掌握却无法落地到实际场景中,那么再深的理论也难以产生真正的价值。与其一开始沉浸在复杂的概念中,不妨从简单的实操入手,边实践边逐步加深理解,这样的学习路径更高效也更实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推出了第一个专栏——《开源模型-实际应用落地》。这一专栏的初衷是帮助读者从零开始了解开源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循序渐进地提升技能。专栏内容从最基础的模型接触开始,讲解如何利用开源工具完成简单任务,再到将模型融入实际业务场景,最终希望带领读者进入人工智能的世界。我的目标是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家突破使用AI技术的瓶颈,打通技术与业务的“任督二脉”,真正让AI为现实场景服务,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除此之外,我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栏文章,内容涉及多个热门且实用的技术主题,比如模型推理加速、模型微调以及LangChain的实际应用技巧等。在这些专栏中,我不仅详细剖析了相关技术背后的理论原理和应用场景,还结合实际操作步骤,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希望能够为读者搭建起从理论到实操的桥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这些前沿技术,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项目中。
- 开源大语言模型-qwen模型小试:介绍“qwen”模型的使用方法和实用技巧。
- 开源模型-微调实战密码:帮助伙伴们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掌握模型微调的关键技能。
- 开源大语言模型-vllm推理加速的正确姿势:通过集成VLLM实现推理加速,实现高效的开源大语言模型AI服务。
- 开源大语言模型-LangChain实战:使用LangChain帮助伙伴们更专注于业务,提升开发效率。
- 开源音频模型-AIGC对企业赋能:通过逐步深入学习开源音频模型并与实际业务结合,使得每个人能轻松进入AIGC领域,实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作赋能。
对人工智能已经有一定认识的朋友们,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前置性的专栏。设计这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大家快速而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同时,我特别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力求从基础的核心概念到实际应用技巧,都能覆盖到位。
在这些专栏中,可以找到对人工智能多个重要领域的深入解析,从常见问题的解答到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都有一系列的讲解。无论你的目标是稳固已有的基础,还是想针对某些细节进行深入探索,这些专栏都希望为你提供扎实的帮助。
- 开源大语言模型-新手试炼:快速入门开源大语言模型的使用方法。
- 开源大语言模型-chatglm模型小试:深入学习ChatGLM模型,确保扎实掌握每个知识点。
- 开源大语言模型-LangSmith实战:使用LangSmith提升开发者在构建生产级LLM应用程序时的效率,并与LangChain无缝集成。
- 开源大语言模型-CodeQwen模型小试:使用代码模型,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准确且可执行的代码。
6. 未来启程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伴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动力,希望能够继续撰写出充满深度和广度的文章,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朋友们,帮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不断变化的技术浪潮。我希望我的文字不仅能为大家提供独特的见解和视角,更能帮助大家在信息的海洋中抓住关键,利用信息差优势,实现成长与突破。
愿在新的一年里,用智慧迎接挑战,用勇气面对变化,开创属于技术者们的美好未来。也愿我的文字能继续陪伴大家成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