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基础入门(10)之矩阵和数组

目录

1.矩阵

创建矩阵

查看矩阵的行与列数

转置

2.矩阵子集

3.矩阵行列命名

4.命名后取子集

5.逻辑下标取子集

6.正整数向量的矩阵取子集

7.返回对角线向量

8.创建单位矩阵

9.cbind() 和 rbind() 函数

10. 矩阵运算

10.1  四则运算

10.2  矩阵乘法

10.3 向量与矩阵相乘

10.4 内积

10.5 外积

10.6 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求解

10.7 apply() 函数

10.8 多维数组


1.矩阵

创建矩阵

        矩阵用 matrix 函数定义,实际存储成一个向量,根据保存的行数和列数对应到矩阵的元素,存储次序为按列存储。定义如
A <- matrix(11:16, nrow=3, ncol=2); print(A)

返回:

再如:

B <- matrix(c(1,-1, 1,1), nrow=2, ncol=2, byrow=TRUE); print(B)

返回:

matrix() 函数把矩阵元素以一个向量的形式输入,用 nrow ncol 规定行数和列数,向量元素填入矩阵的缺省次序是按列填入,用 byrow=TRUE 选项可以转换成按行填入。

查看矩阵的行与列数

nrow() ncol() 函数可以访问矩阵的行数和列数,如
nrow(A)

返回:

ncol(A)

返回:

矩阵有一个 dim 属性,内容是两个元素的向量,两个元素分别为矩阵的行数和列数。dim 属性可以用 dim() 函数访问。如

attributes(A)

返回:

 还有一个:

dim(A)

返回:

转置

t(A)

 返回:

2.矩阵子集

A[1,] 取出 A 的第一行,变成一个普通向量。用 A[,1] 取出 A 的第一列,变成一个普通向量。用 A[c(1,3),1:2] 取出指定行、列对应的子矩阵。如
看整个矩阵:
A

返回:

 取第一行:

A[1,]

返回:

取第一列:

A[,1]

返回:

 取1到3行,1到2列:

A[c(1,3), 1:2]

返回:

3.矩阵行列命名

colnames() 函 数 可 以 给 矩 阵 每 列 命 名, 也 可 以 访 问 矩 阵 列 名, 用 rownames() 函数可以给矩阵每行命名,也可以访问矩阵行名。如
colnames(A) <- c('X', 'Y')
rownames(A) <- c('a', 'b', 'c') 
A

返回:

4.命名后取子集

矩阵可以有一个 dimnames 属性,此属性是两个元素的列表(列表见稍后部分的介绍),两个元素分别为矩阵的行名字符型向量与列名字符型向量。如果仅有其中之一,缺失的一个取为 NULL
有了列名、行名后,矩阵下标可以用字符型向量,如
A[,'Y']
A['b',]
A[c('a', 'c'), 'Y']

返回:

注意在对矩阵取子集时,如果取出的子集仅有一行或仅有一列,结果就不再是矩阵而是变成了 R 向量,R 向量既不是行向量也不是列向量。如果想避免这样的规则起作用,需要在方括号下标中加选项 drop=FALSE,如

A[,1,drop=FALSE]

返回:

取出了 A 的第一列,作为列向量取出,所谓列向量实际是列数等于 1 的矩阵。如果用常量作为下标,其结果维数是确定的,不会出问题;如果用表达式作为下标,则表达式选出零个、一个、多个下标,结果维数会有不同,加 drop=FALSE 则是安全的做法。

5.逻辑下标取子集

矩阵也可以用逻辑下标取子集,比如
A

返回:

A[A[,1]>=2,'Y']

返回:

6.正整数向量的矩阵取子集

矩阵本质上是一个向量添加了 dim 属性,实际保存还是保存成一个向量,其中元素的保存次序是按列填入,所以,也可以向对一个向量取子集那样,仅用一个正整数向量的矩阵取子集。如
A

返回: 

A[c(1,3,5)]

返回:

为了挑选矩阵的任意元素组成的子集而不是子矩阵,可以用一个两列的矩阵作为下标,矩阵的每行的两个元素分别指定一个元素的行号和列号。如
ind <- matrix(c(1,1, 2,2, 3,2), ncol=2, byrow=TRUE) 
A

返回:

ind

返回:

A[ind]

返回:

c(A) A[] 返回矩阵 A 的所有元素。如果要修改矩阵 A 的所有元素,可以对 A[] 赋值。

7.返回对角线向量

对矩阵 A diag(A) 访问 A 的主对角线元素组成的向量
diag(A)

返回:

8.创建单位矩阵

x 为正整数值标量,diag(x) 返回 x 阶单位阵;若 x 为长度大于 1 的向量, diag(x) 返回以 x 的元素为主对角线元素的对角矩阵:

9.cbind() rbind() 函数

x 是向量, cbind(x) x 变成列向量,即列数为 1 的矩阵, rbind(x) 把 x 变成行向量。
x1 , x2 , x3 是等长的向量, cbind(x1, x2, x3) 把它们看成列向量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矩阵。cbind() 的自变量可以同时包含向量与矩阵,向量的长度必须与矩阵行数相等。
cbind(c(1,2), c(3,4), c(5,6))

返回:

再如,

cbind(A, c(1,-1,10))

返回:

cbind() 的自变量中也允许有标量,这时此标量被重复使用。如

cbind(1, c(1,-1,10))

返回:

而rbind() 与cbind() 用法类似,可以等长的向量看成行向量上下摞在一起,可以是矩阵与长度等于矩阵列数的向量上下摞在一起,向量长度为 1 也可以。简单说就是这两个函数互为转置!!

10. 矩阵运算

10.1  四则运算

矩阵可以与标量作四则运算,结果为每个元素进行相应运算,如 

A

返回:

如加法运算:

C1 <- A + 2; C1

返回:

 

如除法运算:

C2 <- A / 2; C2

返回:

当运算为矩阵乘以一个标量时,就是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的数乘运算。两个同形状的矩阵进行加、减运算,即对应元素相加、相减,用 A + B A - B 表示,如
C1 + C2

返回:

C1 - C2

返回:

这就是线性代数中矩阵的加、减运算。
对两个同形状的矩阵,用 * 表示两个矩阵对应元素相乘 ( 注意这不是线性代数中的矩阵乘法) ,用 / 表示两个矩阵对应元素相除。如
C1 * C2

返回:

C1 / C2

返回:

10.2  矩阵乘法

%*% 表示矩阵乘法而不是用 * 表示,注意矩阵乘法要求左边的矩阵的列数等于右边的矩阵的行数。如
先看一下前面的A,B矩阵
A
B

 返回:

 然后看一下矩阵相乘并赋值给c3

C3 <- A %*% B; C3

返回:

10.3 向量与矩阵相乘

B

返回:

看一下向量(1,1)与矩阵B相乘

c(1,1) %*% B

返回:

再看一下矩阵B与向量(1,1)相乘

B %*% c(1,1)

返回:

再看一下 向量*矩阵*向量

c(1,1) %*% B %*% c(1,1)

返回:

注意:矩阵乘法总是给出矩阵结果,即使此矩阵已经退化为行向量、列向量甚至于退化为标量也是一样。如果需要,可以用 c() 函数把一个矩阵转换成按列拉直的向量。

10.4 内积

x , y 是两个向量,计算向量内积,可以用 sum(x*y) 表示。
A , B 是两个矩阵, A T B 是广义的内积,也称为叉积 (crossprod) ,结果是一个矩阵,元素为 A 的每列与 B 的每列计算内积的结果。 A T B R 中可以表示为 crossprod(A, B) , A T A 可以表示为 crossprod(A)。要注意的是,crossprod() 的结果总是矩阵,所以计算 两个向量的内积用 sum(x,y) 而不用 crossprod(x,y)
如:
sum(A,B)
crossprod(A,B)

返回:

10.5 外积

R 向量支持外积运算,记为 %o% , 结果为矩阵。 x %o% y 的第 i 行第 j 列元素等于 x[i] 乘以 y[j] 。如
c(1,2,3) %o% c(1, -1) 

返回:

 

这种运算还可以推广到 x 的每一元素与 y 的每一元素进行其它的某种运算,而不限于乘积运算,可以用 outer(x,y,f) 完成,其中 f 是某种运算,或者接受两个自变量的函数。

10.6 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求解

solve(A) A 的逆矩阵,如

solve(A) 
solve(B)

返回:

solve(A,b) 求解线性方程组 Ax = b 中的 x ,
求解线性方程组

B

返回:

solve(B, c(1,2))

返回:

10.7 apply() 函数

apply(A, 2, FUN) 把矩阵 A 的每一列分别输入到函数 FUN 中,得到对应于每一列的结果,如
D <- matrix(c(6,2,3,5,4,1), nrow=3, ncol=2); D

返回:

apply(D, 2, sum)

返回:

apply(A, 1, FUN) 把矩阵 A 的每一行分别输入到函数 FUN 中,得到与每一行对应的结果,如
apply(D, 1, mean)

返回:

如果函数 FUN 返回多个结果,则 apply(A, 2, FUN) 结果为矩阵,矩阵的每一列是输入矩阵相应列输入到 FUN 的结果,结果列数等于 A 的列数。如
apply(D, 2, range)

返回:

如果函数 FUN 返回多个结果,为了对每行计算 FUN 的结果,结果存入一个与输入的矩阵行数相同的矩阵,应该用 t(apply(A, 1, FUN)) 的形式,如
t(apply(D, 1, range))

返回:

10.8 多维数组

矩阵是多维数组 (array) 的特例。矩阵是 x ij , i = 1 , 2 , . . . , n, j = 1 , 2 , . . . , m 这样的两下标数据的存贮格式,三维数组是 x ijk , i = 1 , 2 , . . . , n, j = 1, 2 , . . . , m, k = 1 , 2 , . . . , p 这样的三下标数据的存贮格式, s 维数组则是有 s 个下标的数据的存贮格式。实际上,给一个向量添加一个 dim 属性就可以把它 变成多维数组。
多维数组的一般定义语法为
        数组名 <- array( 数组元素 ,
                dim=c(第一下标个数, 第二下标个数 , ..., s 下标个数 ))
其中数组元素的填入次序是第一下标变化最快,第二下标次之,最后一个下标 是变化最慢的。这种次序称为 FORTRAN 次序。
下面是一个三维数组定义例子。
ara <- array(1:24, dim=c(2,3,4)); ara

返回:

这样的数组保存了 x ijk , i = 1 , 2 , j = 1 , 2 , 3 , k = 1 , 2 , 3 , 4 。三维数组 ara 可以看成是 4 2 × 3 矩阵。取出其中一个如 ara[,,2] ( 取出第二个矩阵 )
ara[,,2]

返回:

多维数组可以利用下标进行一般的子集操作,比如 ara[,2, 2:3] x ijk , i = 1, 2 , j = 2 , k = 2 , 3 的值,结果是一个 2 × 2 矩阵 :
ara[,2,2:3]

返回:

多维数组在取子集时如果某一维下标是标量,则结果维数会减少,可以在方括号内用 drop=FALSE 选项避免这样的规则发生作用。
类似于矩阵,多维数组可以用一个矩阵作为下标,如果是三维数组,矩阵就需要有 3 列,四维数组需要用 4 列矩阵。下标矩阵的每行对应于一个数组元素。
  • 3
    点赞
  • 5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