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基本物理量

基 本 物 理 量 { 电 压 : 正 电 荷 从 起 点 到 终 点 做 的 功 电 流 : 单 位 时 间 内 通 过 导 体 某 个 界 面 的 电 荷 量 电 位 : 电 路 中 某 点 的 电 位 等 于 该 点 与 0 电 位 的 电 压 { 参 考 方 向 : 在 未 知 电 流 方 向 的 电 路 中 人 为 规 定 电 流 的 参 考 方 向 关 联 极 性 : 电 流 从 原 件 的 高 电 位 端 流 向 低 电 位 端 称 为 关 联 功 率 : 单 位 时 间 内 消 耗 的 电 能 { P = U I ( 关 联 参 考 方 向 ) P = − U I ( 非 关 联 参 考 方 向 ) 注 意 所 有 U , I 都 是 标 量 , 带 符 号 运 算 , 关 联 的 符 号 与 无 关 P < 0 产 生 功 率 , 为 激 励 ; P > 0 消 耗 功 率 , 为 负 载 , 电 路 总 功 率 守 恒 基本物理量\begin{cases} 电压:正电荷从起点到终点做的功\\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个界面的电荷量\\ 电位:电路中某点的电位等于该点与0电位的电压 \begin{cases} 参考方向:在未知电流方向的电路中人为规定电流的参考方向\\ 关联极性:电流从原件的高电位端流向低电位端称为关联 \end{cases} \\ 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begin{cases} P=UI(关联参考方向)\\ P=-UI(非关联参考方向)\\ 注意所有U,I都是标量,带符号运算,关联的符号与无关\\ P<0产生功率,为激励;P>0消耗功率,为负载,电路总功率守恒 \end{cases} \end{cases} \\ :::0{:::P=UI()P=UI()U,I,,P<0,;P>0,,

基本电路原件模型

基 本 电 路 原 件 模 型 { 电 阻 电 容 电 感 源 { 理 想 源 { 理 想 电 压 源 , 电 压 为 常 数 , u = u s 理 想 电 流 源 , 电 流 为 常 数 , i = i s 实 际 源 { 实 际 电 压 源 , 相 当 于 理 想 电 压 源 串 联 一 个 定 值 电 阻 , u = u s − i R 0 实 际 电 流 源 , 相 当 于 理 想 电 流 源 并 联 一 个 定 值 电 阻 , i = i s − u R 0 双 端 口 理 想 原 件 { 理 想 变 压 器 { u 1 u 2 = n 1 n 2 p 1 = u 1 i 1 = − u 2 i 2 = − p 2 同 名 端 : 两 个 端 口 电 流 同 时 流 进 时 起 互 相 促 进 作 用 线 性 受 控 源 { 四 种 受 控 源 { V C V S , 压 控 压 源 , 实 际 上 就 是 变 压 器 C C V S V C C S C C C S 特 性 { 不 作 为 激 励 , 只 反 映 所 在 电 路 的 伏 安 关 系 使 用 时 一 般 将 输 入 端 短 路 或 开 路 , 画 图 时 省 去 输 入 端 基本电路原件模型 \begin{cases} 电阻\\ 电容\\ 电感\\ 源 \begin{cases} 理想源 \begin{cases} 理想电压源,电压为常数,u=u_s\\ 理想电流源,电流为常数,i=i_s \end{cases} \\ 实际源 \begin{cases} 实际电压源,相当于理想电压源串联一个定值电阻,u=u_s-iR_0\\ 实际电流源,相当于理想电流源并联一个定值电阻,i=i_s-\frac{u}{R_0} \end{cases} \end{cases} \\ 双端口理想原件 \begin{cases} 理想变压器 \begin{cases} \frac{u_1}{u_2}=\frac{n_1}{n_2}\\ p_1=u_1i_1=-u_2i_2=-p_2\\ 同名端:两个端口电流同时流进时起互相促进作用 \end{cases} \\ 线性受控源 \begin{cases} 四种受控源 \begin{cases} VCVS,压控压源,实际上就是变压器\\ CCVS\\ VCCS\\ CCCS \end{cases} \\ 特性 \begin{cases} 不作为激励,只反映所在电路的伏安关系\\ 使用时一般将输入端短路或开路,画图时省去输入端\\ \end{cases} \end{cases} \end{cases}\\ \end{cases} {,,u=us,,i=is{,,u=usiR0,,i=isR0uu2u1=n2n1p1=u1i1=u2i2=p2:线VCVS,,CCVSVCCSCCCS{,使,

同名端:

电路状态与电器设备额定值

电 路 工 作 状 态 { 开 路 : 开 路 电 压 = 电 源 电 动 势 短 路 负 载 { 满 载 : 电 路 电 流 = 额 定 电 流 过 载 : 电 流 电 流 > 额 定 电 流 , 允 许 短 时 间 过 载 , 长 时 间 过 载 会 引 起 带 能 源 老 化 或 安 全 事 故 等 欠 载 : 电 流 电 流 < 额 定 电 流 电路工作状态 \begin{cases} 开路:开路电压=电源电动势\\ 短路\\ 负载 \begin{cases} 满载:电路电流=额定电流\\ 过载:电流电流>额定电流,允许短时间过载,长时间过载会引起带能源老化或安全事故等\\ 欠载:电流电流<额定电流 \end{cases} \end{cases} \\ :=:=:>,,:<

电 器 设 备 额 定 值 { 额 定 电 流 : 电 气 设 备 在 长 期 连 续 运 行 或 规 定 工 作 条 件 下 允 许 通 过 的 最 大 电 流 I N 额 定 电 压 额 定 功 率 : 额 定 电 压 , 额 定 电 流 下 的 工 作 功 率 P N 电器设备额定值 \begin{cases} 额定电流:电气设备在长期连续运行或规定工作条件下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_N\\ 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下的工作功率P_N \end{cases} :IN:,PN

基尔霍夫定律

基 尔 霍 夫 定 理 { K C L : 任 意 节 点 处 流 入 电 流 之 和 = 流 出 电 流 之 和 ( 或 者 任 意 节 点 处 电 流 代 数 和 为 0 ) K V L : 电 路 任 一 回 路 中 各 段 支 路 电 压 代 数 和 恒 为 0 ( 任 意 网 孔 转 一 圈 电 压 升 降 抵 消 ) 基尔霍夫定理 \begin{cases} KCL:任意节点处流入电流之和=流出电流之和(或者任意节点处电流代数和为0)\\ KVL:电路任一回路中各段支路电压代数和恒为0(任意网孔转一圈电压升降抵消) \end{cases} {KCL:=(0)KVL:0()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电 路 的 基 本 分 析 方 法 { 1. 等 效 分 析 方 法 2. 系 统 分 析 方 法 { 2.1 全 电 路 法 ( 2 B 法 ) 2.2 支 路 法 ( B 法 ) 2.3 网 孔 法 2.4 结 点 法 3. 电 路 定 理 { 3.1 齐 次 定 理 3.2 叠 加 定 理 3.3 替 代 定 理 3.4 等 效 电 源 定 理 { 3.4.1 戴 维 南 定 理 3.4.2 诺 顿 定 理 3.5 最 大 传 输 功 率 定 理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begin{cases} 1.等效分析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begin{cases} 2.1全电路法(2B法)\\ 2.2支路法(B法)\\ 2.3网孔法\\ 2.4结点法 \end{cases} \\ 3.电路定理 \begin{cases} 3.1齐次定理\\ 3.2叠加定理\\ 3.3替代定理\\ 3.4等效电源定理 \begin{cases} 3.4.1戴维南定理\\ 3.4.2诺顿定理\\ \end{cases} \\ 3.5最大传输功率定理\\ \end{cases} \end{cases} 1.2.2.1(2B)2.2(B)2.32.43.3.13.23.33.4{3.4.13.4.23.5

二.1 等效方法:

等 效 电 路 分 析 法 { 电 阻 串 并 联 规 律 等 效 理 想 电 压 源 首 尾 串 联 等 效 大 电 压 源 , 同 极 性 端 串 联 抵 消 理 想 电 压 源 与 非 电 压 源 支 路 并 联 路 端 电 压 不 变 理 想 电 流 源 同 极 性 端 并 联 等 效 大 电 流 源 理 想 电 流 源 与 非 电 流 源 支 路 串 联 等 效 干 路 电 流 不 变 注 意 避 免 : 不 等 值 理 想 电 压 源 并 联 , 不 等 值 理 想 电 流 源 串 联 电 源 的 等 效 : 电 压 源 u s 串 联 电 阻 R 0 等 效 电 流 源 i s 并 联 R 0 , 并 且 i s = u s R 0 等效电路分析法 \begin{cases} 电阻串并联规律等效\\ 理想电压源首尾串联等效大电压源,同极性端串联抵消\\ 理想电压源与非电压源支路并联路端电压不变\\ 理想电流源同极性端并联等效大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与非电流源支路串联等效干路电流不变\\ 注意避免:不等值理想电压源并联,不等值理想电流源串联\\ \\ 电源的等效: 电压源u_s串联电阻R_0等效电流源i_s并联R_0,并且i_s=\frac{u_s}{R_0} \end{cases} ,:,:usR0isR0,is=R0us

二.2系统方法

概 念 定 义 : { 支 路 : 同 一 支 路 中 电 流 相 同 , 电 流 未 经 分 叉 的 路 径 就 是 一 条 支 路 回 路 : 电 路 中 任 一 闭 合 路 径 结 点 : 三 个 或 者 三 个 以 上 支 路 相 连 的 点 网 孔 : 可 以 肉 眼 直 接 观 察 到 窟 窿 , 不 含 其 他 支 路 的 最 简 单 回 路 概念定义: \begin{cases} 支路:同一支路中电流相同,电流未经分叉的路径就是一条支路\\ 回路:电路中\color{red}任一\color{black}闭合路径\\ 结点:\color{red}三个或者三个\color{black}以上支路相连的点\\ 网孔:可以肉眼直接观察到窟窿,不含其他支路的最简单回路 \end{cases} ::,:::窿,

本质是求每条支路上的电流和电压

假设电路中有B条支路和N个结点,要求B个支路电压,B个支路电流共2B个未知量,需要2B个独立方程

系 统 方 法 { 全 电 路 方 程 支 路 电 流 分 析 法 网 孔 电 流 分 析 法 结 点 电 压 分 析 法 系统方法 \begin{cases} 全电路方程\\ 支路电流分析法\\ 网孔电流分析法\\ 结点电压分析法\\ \end{cases}

全电路方程

全 电 路 方 程 步 骤 { V C R , B 条 支 路 上 有 B 个 V C R 方 程 K C L , N 个 节 点 有 N − 1 个 独 立 的 K C L 方 程 K V L , 存 在 B − N + 1 个 独 立 回 路 全电路方程步骤 \begin{cases} VCR,B条支路上有B个VCR方程\\ KCL,N个节点有N-1个独立的KCL方程\\ KVL,存在B-N+1个独立回路 \end{cases} \\ VCR,BBVCRKCL,NN1KCLKVL,BN+1

三步恰好列出2B个独立方程

支路电流分析法

相当于将全电路方程法的VCR直接带入KCL和KVL计算最后再用VCR还原

支 路 电 流 分 析 法 步 骤 { 1. 选 定 各 支 路 的 参 考 方 向 与 回 路 的 绕 行 方 向 2. 列 写 K C L 独 立 方 程 3. 列 写 独 立 回 路 K V L 方 程 4. 联 立 上 述 方 程 求 解 5. V C R 求 得 各 支 路 电 压 支路电流分析法步骤 \begin{cases} 1.选定各支路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绕行方向\\ 2.列写KCL\bold {独立}方程\\ 3.列写独立回路KVL方程\\ 4.联立上述方程求解\\ 5.VCR求得各支路电压 \end{cases} 1.2.KCL3.KVL4.5.VCR

优点:普遍适用

缺点:独立回路不方便选取,解方程数量仍然很多

网孔电流分析法

支路电流分析法的优化方法:对于平面电路,所有内网孔组成了一组独立回路 ( B − N + 1 ) (B-N+1) (BN+1)

步骤:

网 孔 电 流 分 析 法 步 骤 { 1. 设 定 网 孔 电 流 并 在 图 上 表 明 , 全 部 网 孔 电 流 采 取 顺 时 针 方 向 2. 按 照 网 孔 方 程 标 准 式 列 出 所 有 网 孔 方 程 3. 解 网 孔 方 程 组 , 求 的 网 孔 电 流 4. 根 据 支 路 电 流 和 网 孔 电 流 关 系 求 的 支 路 电 流 5. 根 据 V C R 关 系 求 支 路 电 压 网孔电流分析法步骤 \begin{cases} 1.设定网孔电流并在图上表明,全部网孔电流采取顺时针方向\\ 2.按照网孔方程标准式列出所有网孔方程\\ 3.解网孔方程组,求的网孔电流\\ 4.根据支路电流和网孔电流关系求的支路电流\\ 5.根据VCR关系求支路电压 \end{cases} 1.,2.3.,4.5.VCR

注意事项:
1.支路电路与网孔电流关系

单等双叠(支路不共用则等于,支路公用则两路叠加)

网孔电流:人为给定 I m 1 , I m 2 . . . I_{m_1},I_{m_2}... Im1,Im2...,一般选取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支路电流与网孔电流的关系:

1.如果支路只存在于一个网孔中(最外层支路),则该支路电流=所在网孔电流

2.否则该支路为两个网孔共有,那么该支路电流等于两个网孔电流的叠加

一般共有同一支路的两个网孔电流选取同顺时针方向,则该支路电流等于两个网孔电流之差

2.网孔方程规范式

设网孔全部选取顺时针网孔电流,对于第k个网孔
R k k × I m k + ∑ j ≠ k R k j I m j = U s k , k = 1 , 2 , . . . , M 网 孔 k 自 阻 × 网 孔 k 电 流 + k 网 孔 上 的 所 有 ( 网 孔 互 阻 × 对 应 另 一 个 网 孔 电 流 ) = k 网 孔 上 的 所 有 电 压 升 之 和 R_{kk}\times I_{mk}+\sum_{j≠k}R_{kj}I_{mj}=U_{sk},k=1,2,...,M\\ 网孔k自阻\times 网孔k电流+k网孔上的所有(网孔互阻\times 对应另一个网孔电流)=k网孔上的所有电压升之和 Rkk×Imk+j=kRkjImj=Usk,k=1,2,...,Mk×k+k(×)=k

3.电流源的处理方式

1.如果电流源所在支路没有被两个网孔共有,则支路电流就是电流源电流,如此不必再列写该回路网孔方程

2.如果电流源所在支路被两个网孔共有则假设电流源上有电压,视作电压源,最后再补列电流源与网孔电流的方程

最左侧这个2A的电流源所在支路没有被其他网孔共有,因此其网孔电流就等于电流源电流

靠右边的电流源被2,3两个网孔共用,需要先视为一个电压源 U U U,b端为负极

因此可以列出网孔方程组:
{ 1 : i 1 = I s 1 = 2 2 : ( 2 + 3 + 4 ) i 2 − 2 i 1 − 4 i 3 = 16 − U 3 : ( 4 + 5 ) i 3 − 4 i 2 = U − 5 补 列 : i 2 − i 3 = 1 \begin{cases} 1:i_1=I_{s_1}=2\\ 2:(2+3+4)i_2-2i_1-4i_3=16-U\\ 3:(4+5)i_3-4i_2=U-5\\ 补列:i_2-i_3=1 \end{cases} 1:i1=Is1=22:(2+3+4)i22i14i3=16U3:(4+5)i34i2=U5:i2i3=1
解得:
{ i 1 = 2   A i 2 = 2   A i 3 = 1   A U = 6   V \begin{cases} i_1=2\ A\\ i_2=2\ A\\ i_3=1\ A\\ U=6\ V \end{cases} i1=2 Ai2=2 Ai3=1 AU=6 V

4.受控源的处理

先将受控源看作独立电源,然后补列受控量和网孔电流的关系

受控电流源视为电流源,其所在支路没有被共用,网孔电流等于受控源输出量

左下角的独立电流源所在支路也没有被共用,网孔电流等于独立电流源

因此列出网孔方程组:
{ 1 : i 1 = 0.1 u 2 : ( 2 + 4 + 20 ) i 2 − 2 i 1 − 20 i 3 = 12 3 : i 3 = 4 补 列 : u = 20 ( i 3 − i 2 ) / / 注 意 关 联 方 向 \begin{cases} 1:i_1=0.1u\\ 2:(2+4+20)i_2-2i_1-20i_3=12\\ 3:i_3=4\\ 补列:u=20(i_3-i_2)//注意关联方向 \end{cases} 1:i1=0.1u2:(2+4+20)i22i120i3=123:i3=4:u=20(i3i2)//
解得:
{ i 1 = 0.8 A i 2 = 3.6 A i 3 = 4 A u = 8 V \begin{cases} i_1=0.8A\\ i_2=3.6A\\ i_3=4A\\ u=8V \end{cases} i1=0.8Ai2=3.6Ai3=4Au=8V

结点电压分析法

概念定义:

1.支路电压:支路两头结点之间的电位差

2.结点电压:选取电路中某个结点为0电位点,并以该结点的电位计算出的其他结点电位叫做其他结点的结点电压

3.参考结点:选取电位为0的结点

4.独立结点:非参考结点

步骤:

结 点 电 压 分 析 法 { 1. 选 取 独 立 点 列 写 K C L 方 程 ( 此 时 仍 然 用 支 路 电 流 表 示 ) 2. 根 据 欧 姆 定 律 ( V C R ) , 将 各 支 路 电 流 用 结 点 电 压 表 示 3.2 代 入 1 求 解 方 程 组 结点电压分析法 \begin{cases} 1.选取\color{red}独立点\color{black}列写KCL方程(此时仍然用支路电流表示)\\ 2.根据欧姆定律(VCR),将各支路电流用结点电压表示\\ 3.2代入1求解方程组\\ \end{cases} 1.KCL()2.(VCR),3.21

注意事项:
1.结点法的基础:KCL方程

首先列出非参考结点的KCL方程,然后用结点电压表示未知量得到结点电压方程

2.电压源的处理

由于结点电压方程的通式中没有列写电压源,只是在等号右侧列出所有汇入当前结点的电流的和

因此碰见电压源的时候有三种处理方法:

1.选定独立电压源 u s u_s us的负极作为参考点,那么独立电压源的正极结点的结点方程就直接为 u i = u s u_i=u_s ui=us

2.有伴电压源等效成有伴电流源

3.无伴电压源不能通过选定参考点方法解决时视为一电流源,给定一假设的电流

选定电压源 u s 1 u_{s_1} us1的负极为参考点,则2结点的结点方程解决:

对于有伴电压源 u s 3 u_{s_3} us3将其等效为电流为 G 3 u s 3 G_3u_{s_3} G3us3的有伴电流源

对于无伴电压源 u s 2 u_{s_2} us2视为一电流为 I I I的电流源,最后补写一个无伴电压源与结点电压的关系

列出结点方程:
{ 1 : G 1 u 1 = i s − I 2 : u 2 = i s 1 3 : ( G 2 + G 3 ) u 3 = I + G 3 u s 3 补 写 : u s 2 = u 1 − u 3 \begin{cases} 1:G_1u_1=i_s-I\\ 2:u_2=i_{s_1}\\ 3:(G_2+G_3)u_3=I+G_3u_{s_3}\\ 补写:u_{s_2}=u_1-u_3 \end{cases} 1:G1u1=isI2:u2=is13:(G2+G3)u3=I+G3us3:us2=u1u3

3.受控源的处理

视为一个独立电源最后补列受控量与结点电压的关系

本题中选取独立电压源的负极为参考点则其正极的结点电压方程可以直接写出,无需要等效替换
{ 1 : u 1 = 9 2 : ( 1 1 + 1 1 ) u 2 − 1 1 u 1 − 1 1 u 3 = 2 i 1 + 1 3 : ( 1 1 + 1 2 ) u 3 − 1 1 u 2 = − 2 i 1 补 列 : i 1 = u 1 − u 2 1 Ω \begin{cases} 1:u_1=9\\ 2:(\frac{1}{1}+\frac{1}{1})u_2-\frac{1}{1}u_1-\frac{1}{1}u_3=2i_1+1\\ 3:(\frac{1}{1}+\frac{1}{2})u_3-\frac{1}{1}u_2=-2i_1\\ 补列:i_1=\frac{u_1-u_2}{1\Omega} \end{cases} 1:u1=92:(11+11)u211u111u3=2i1+13:(11+21)u311u2=2i1:i1=1Ωu1u2
解得:
{ u 1 = 9 V u 2 = 8 V u 3 = 4 V i 1 = 1 A \begin{cases} u_1=9V\\ u_2=8V\\ u_3=4V\\ i_1=1A \end{cases} u1=9Vu2=8Vu3=4Vi1=1A

4.电导

结 点 电 导 { 自 电 导 : 所 有 连 接 到 当 前 结 点 u 的 电 阻 支 路 上 的 电 导 互 电 导 : 所 有 与 当 前 结 点 相 关 联 的 支 路 的 另 一 个 结 点 在 当 前 支 路 的 电 导 结点电导 \begin{cases} 自电导:所有连接到当前结点u的电阻支路上的电导\\ 互电导:所有与当前结点相关联的支路的另一个结点在当前支路的电导 \end{cases} {:u:

5.结点电压方程通式

对于结点k:
G k k × U k + ∑ j ≠ k G k j × U j = I S k , k = 1 , 2 , . . . , N − 1 自 电 导 × k 结 点 电 压 + 所 有 ( 互 电 导 × j 结 点 电 压 ) 之 和 = 汇 集 到 k 结 点 的 所 有 电 流 代 数 和 G_{kk}\times U_k+\sum_{j≠k}G_{kj}\times U_j=I_{Sk},k=1,2,...,N-1\\ 自电导\times k结点电压+所有(互电导\times j结点电压)之和=汇集到k结点的所有电流代数和 Gkk×Uk+j=kGkj×Uj=ISk,k=1,2,...,N1×k+(×j)=k

其中对于汇集到k结点的所有电流代数和,流入的电流取正值,流出的电流取负值

结点法和网孔法的总结比较

二.3电路定理

3. 电 路 定 理 { 3.1 齐 次 定 理 3.2 叠 加 定 理 3.3 替 代 定 理 3.4 等 效 电 源 定 理 { 3.4.1 戴 维 南 定 理 3.4.2 诺 顿 定 理 3.5 最 大 传 输 功 率 定 理 3.电路定理 \begin{cases} 3.1齐次定理\\ 3.2叠加定理\\ 3.3替代定理\\ 3.4等效电源定理 \begin{cases} 3.4.1戴维南定理\\ 3.4.2诺顿定理 \end{cases} \\ 3.5最大传输功率定理\\ \end{cases} 3.3.13.23.33.4{3.4.13.4.23.5

3.1齐次定理

对与线性电路,电阻原件上的电压或者电流特性与激励源成线性关系

有些题目给定的参数不全,或者有部分电路未知,此时结点法同解不适用,只能根据"线性"这个特性应用齐次定理,比如1:

1.如图电路,N是不含独立源的线性电路,当$US=100V $时,

$I1=3A,U2=50V,R3 的 功 率 的功率 P3= 60 W $,今若US降为 90 V 90 V 90V,试

求相应的 I 1 ’ 、 U 2 ’ 和 P 3 ’ I1’、U2’和P3’ I1U2P3


设 { I 1 = λ U s U 2 = μ U s P 3 ′ = ( σ U s ) 2 R 3 设 \begin{cases} I_1=\lambda U_s\\ U_2=\mu U_s\\ P_3'=\frac{(\sigma U_s)^2}{R_3} \end{cases} I1=λUsU2=μUsP3=R3(σUs)2
带入已知量求系数即可

齐次定理的另一种用法:拨乱反正

由A求B不方便时,如果电路满足线性关系,可以由B求A,求得参考A之后与实际A作比,然后根据齐次定理即可得到参考B与实际B的关系

2.求 I 1 I_1 I1

假设 I 1 = 1 A I_1=1A I1=1A

U a = ( 1 + 2 ) × I 1 = 3 V U_a=(1+2)\times I_1=3V Ua=(1+2)×I1=3V

I 2 = U a 1 Ω = 3 A I_2=\frac{U_a}{1\Omega}=3A I2=1ΩUa=3A

I 3 = I 1 + I 2 = 4 A I_3=I_1+I_2=4A I3=I1+I2=4A

以此类推得到 I 7 , U c I_7,U_c I7,Uc

那么设定 I 1 = 1 A I_1=1A I1=1A计算得到的 U s = 2 I 7 + U c U_s=2I_7+U_c Us=2I7+Uc

根据齐次定理有:
I 1 实 际 I 1 假 设 = U s 实 际 U s 假 设 \frac{I_{1_{实际}}}{I_{1_{假设}}}=\frac{U_{s_{实际}}}{U_{s_{假设}}} I1I1=UsUs

注意事项

1.只适用于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

2.响应与输入成线性关系,相应是指电路某处的电流或者电压,不是功率

3.受控源不是激励

3.2叠加定理

对于具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多个激励源共同作用时引起的响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电压)等于各个激励源单独作用时(其它激励源的值置零)所引起的响应之和。

如图,已知 u s = 9 V , i s = 6 A u_s=9V,i_s=6A us=9V,is=6A求电流 i i i

法1:结点法:
{ 1 : u 1 = u s = 9 V 2 : 1 6 u 2 − 1 6 u 1 = i s 3 : 1 4 u 3 − 1 4 u 1 = − i s \begin{cases} 1:u_1=u_s=9V\\ 2:\frac{1}{6}u_2-\frac{1}{6}u_1=i_s\\ 3:\frac{1}{4}u_3-\frac{1}{4}u_1=-i_s \end{cases} 1:u1=us=9V2:61u261u1=is3:41u341u1=is

法2:叠加原理

首先将电压源短路

此时电路等效为:

然后将电流源开路,此时电路等效为:

注意事项:

1.适用于线性电路求解电压和电流响应,不适用于功

2.当一激励源作用时,其他激励源置零

3.受控源不是激励源,不置零

4.叠加方式任意,可以多个激励源同时作用

3.3替代定理

对于具有唯一解的线性或非线性电路,若某支路的电压u或电流i已知,则该支路可用方向和大小与u相同的电压源替代,或用方向和大小与i相同的电流源替代,而不会影响其它各处的电流和电压。

已知 u = 9 V u=9V u=9V求N电路消耗的功率

4JXwz8.png

根据替代定理,将N替代为一 u = 9 V u=9V u=9V的电压源

4JvV41.png

由结点法:对a点:

( 1 4 + 1 12 + 1 6 ) u a − 1 4 × 18 − 1 6 × 9 = 0 (\frac{1}{4}+\frac{1}{12}+\frac{1}{6})u_a-\frac{1}{4}\times 18-\frac{1}{6}\times 9=0 (41+121+61)ua41×1861×9=0

解得 u a = 12 V u_a=12V ua=12V

那么 i = 12 V − 9 V 6 Ω = 0.5 A i=\frac{12V-9V}{6\Omega}=0.5A i=6Ω12V9V=0.5A

P = u i = 4.5 W P=ui=4.5W P=ui=4.5W

考虑:如果N啥也没有,就是一个断路可以吗?

诚如是,假设电源负极为参考点,则a电的电压应为 u a = 12 12 + 4 × 18 V = 27 2 V ≠ 9 V u_a=\frac{12}{12+4}\times18V=\frac{27}{2}V≠9V ua=12+412×18V=227V=9V故假设错误

考虑:能否将N等效为一个电阻R,满足该电阻R上的电压为9V

诚如是则 I R = 9 R I_R=\frac{9}{R} IR=R9

U a = 9 + 6 I R U_a=9+6I_R Ua=9+6IR

I 12 = u a 12 I_{12}=\frac{u_a}{12} I12=12ua

I 4 = I R + I 12 I_4=I_R+I_{12} I4=IR+I12

18 V = u a + 4 I 4 18V=u_a+4I_4 18V=ua+4I4

解得: R = 18 Ω R=18\Omega R=18Ω

此时 P R = u 2 R = 4.5   W P_R=\frac{u^2}{R}=4.5\ W PR=Ru2=4.5 W

说明此方法也是正确的

注意事项

1.替代定理对线性,非线性电路均适用

2.替代定理与等效变换的本质区别:

替代定理针对某个具体电路,在替代前后,被替代支路以外电路的拓扑结构和元件参数不能改变,否则无法替代;

而等效变换针对任意电路,与变换以外的电路无关。

3.不能替换受控量

3.4等效电源定理

3.4.1戴维南定理

不管外路接的是什么牛马,任意线性二端含源电路都可以等效为一个有伴电压源,这个伴等于内部所有激励源置0之后的内阻

端口处参数根据叠加定理确实与内部源成线性关系,线性比例则与内阻有关

4JxdRx.png

3.4.2诺顿定理

类似于戴维南定理,再用一下电压源和电流源之间的等效,将N电路等效为一个有伴电流源

开路电压的计算

首先将外路断开,求开路电压,注意关联方向

求开路电压的方法:所有系统方法(结点法,网孔法等等),电路定理方法

开路电流的计算

首先将外路短路,求短路电流,注意关联方向

求短路电流的方法:所有系统方法(结点法,网孔法等等),电路定理方法

等效内阻的计算

等 效 内 阻 R 0 = 开 路 电 压 u o c 短 路 电 流 i s c 等效内阻R_0=\frac{开路电压u_{oc}}{短路电流i_{sc}} R0=iscuoc

方法适用范围方法内容
串并联方法无受控源由于无受控源,将N中所有源置0得到纯电阻电路,使用电阻等效直接求解
外加电源法含受控源独立源置0,受控源保留,在N端口加电源,加u求i,加i求u,u和i对于N必须关联
开路短路法含受控源根据 u o c , i s c , R 0 u_{oc},i_{sc},R_0 uoc,isc,R0关系求 等 效 内 阻 R 0 = 开 路 电 压 u o c 短 路 电 流 i s c 等效内阻R_0=\frac{开路电压u_{oc}}{短路电流i_{sc}} R0=iscuoc
伏安关系法含受控源端口上的伏安关系为 u = u o c + R 0 i u=u_{oc}+R_0i u=uoc+R0i,常数项为开路电压 u o c u_{oc} uoc,等效内阻 R 0 R_0 R0为i的系数

3.5最大传输功率定理

假设线性电路的电压源U非理想,有内阻 r r r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有伴电压源,求负载为多少时负载上的功率最大?

外阻=内阻时功率最大:

U = I ( r + R ) U=I(r+R) U=I(r+R)

P R = I 2 R = ( U r + R ) 2 R = U R ( r + R ) 2 P_R=I^2R=(\frac{U}{r+R})^2R=U\frac{R}{(r+R)^2} PR=I2R=(r+RU)2R=U(r+R)2R

f ( x ) = x ( c + x ) 2 = x ( c + x ) − 2 f(x)=\frac{x}{(c+x)^2}=x(c+x)^{-2} f(x)=(c+x)2x=x(c+x)2

f ′ ( x ) = c − x ( c + x ) 3 f'(x)=\frac{c-x}{(c+x)^3} f(x)=(c+x)3cx

x x < c x<c x<c x = c x=c x=c x > c x>c x>c
f ′ ( x ) f'(x) f(x)+0-
f ( x ) f(x) f(x)单调递增极大值单调递减

P m a x = U 4 r P_{max}=\frac{U}{4r} Pmax=4rU R = r R=r R=r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灰球球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