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431驱动三线PT100热电阻电路设计

最简单的测温方式是DS18B20或者DHT11这种数字传感器模块,但是这种传感器测温范围有限。
然后是热电阻和热电偶,测温范围比较广。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如下:

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两个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

热电阻就不用说了,温度变阻值变。
所以一般热电阻都需要一个电流源。

最简单的使用方法就是一个热电阻串接一个固定电阻,热电阻两端的电压和其阻值成正比,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以下是可能原因:

  1. 系统中VCC可能会抖动,造成测试结果抖动。
  2. 国家标准规定,pt100的标准参数中,其允许通过的电流要<=5mA!
    假设VCC为5V,线路上总阻值要1000欧姆。设环境温度为0度,即PT100阻值为100欧姆,需要串900欧姆的电阻,这个时候AD的采样区间就只有0-0.5V,大大浪费了AD芯片的采样区间。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恒流源去驱动PT100,保证其测量的稳定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TL431的等效原理图,可以看到,左边的参考输入给内部的运放,控制右边的三极管导通程度,如果外部我们在电路上给R端和K端连接,就能实现一个反馈。
先举个恒压源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R端和K端短接,内部结构会保证K端电压为2.5V,所以VKA为2.5V,注意输入那里的电阻不能省。TL431做电压源的实质是通过控制内部三极管的导通程度,进而控制输入端电阻通过的电流,改变该电阻的压降,输出Vka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可编程电源也是一样的。

然后是电流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DataSheet给出的设计图,下图是Multisim的仿真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万用表可以看到,Vref是2.5V的,Rs我们选择200欧姆,就做出了一个12.5mA的恒流源。
对比上面两幅图,负载一个是50欧姆,一个是150欧姆,负载改变时,电流依然没有变,变的是三极管Q1两端的电压,通过探针5可以看到,其实质是因为Q1基极电流发生了改变。所以431让Q1基极的电压变高了,只是变高的幅度非常小,探针看不到。

上述的电路并不方便测量,如果要测量R2两端的电阻,我们测量端和这边没有办法共地,电路设计不方便。
而且上图只是做了一个恒流源,可以用于两线制,但我们实际是用三线制,目的就是为了抵消导线电阻,所以这里就必须要用到运放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把负载接在Iout那里,另一端接地,就可以很方便的测量了,参考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R3是PT100,当前阻值为100欧姆,然后R4、R5、R6分别是三线制的导线等效电阻,R7、R8、R9、R10和U2A构成了一个减法电路,测得的就是R3两端的电压,可以看出运放的效果很明显的,测量输出和直接测量R3的电压几乎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恒流源是有问题的,恒流源是应该是2.5V/5k=500uA,探针4可以看出经过三极管Q1的电流是正确的,但是流入R4的电流却已经是679uA,其中流经431的电流达到了183uA,这里的电流就大了接近36%,导致电压结果和实际值偏差了35%。

于是我们换了另外一种方式,把负载加在恒流源的三极管和Rcl之间,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流过R2的电流就不会流过负载了。
通过探针1可以看到,恒流源电流为501uA,但是探针3检测到的电流为622uA,探针4检测到的电流为744uA,这多出来的244uA,导致电压结果和实际值偏差了24%。
通过探针3和探针5可以看到,R8和R7这里均有120uA左右的漏电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再得加一个电压跟随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探针2和探针3可以看出,添加了电压跟随器之后,这边的漏电流仅有19.6nA,而实际R2两端电压应该是991uA*100Ω=99.1mV,测量值为99.7mV,误差仅为0.6%。
这里991uA还是因为TL431稳压的误差,在实际计算中,这里恒流源的理论值为1mA,所以R2两端实际电压应该是100mV,这样算下来误差仅为0.3%。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0度的时候为100欧姆,650度的时候约330欧姆,无论是对于可以直接采样3.3V的stm32单片机,还是可以采集5V的各种AD模块,其区间都是有很大的浪费。
而且LM358本身就是双通道运放,所以可以使用另一个运放做同相放大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放大10.1倍的结果,刚好适用于stm32直接采样。

以上仅仅是一个仿真,实际电路还未焊接测试。

2019.3.20修改:
以上电路有一个错误,就是U3A的输入没有办法直接连上,修改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运放的输入应该在R3上端引出,后面的U1A是一个运放加减法器,运放加减法参考:
https://blog.csdn.net/qq_27508477/article/details/88633755

最终输出的就是R2两端的电压了。

  • 22
    点赞
  • 1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9
    评论
三线PT100热电阻测温电路的设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一种电路设计,该设计基于PT100热电阻的特性和原理。PT100是一种常用的热敏电阻,其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该电路设计由三根导线组成,分别为电源线(Vcc)、接地线(GND)和信号线(OUT)。电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测量PT100的电阻值来确定温度。 在该电路设计中,电源线和接地线用来提供电源和连接电路的电源供电,信号线连接PT100热电阻。 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1. 根据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PT100热电阻和电源电压。PT100常见的测量范围是-200℃~+600℃,电源电压一般选取为5V或3.3V。 2. 连接电路。将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接地线连接到接地。将PT100的接路方式选择为三线制,即将PT100两端的导线分别连接到信号线和接地线。 3. 设计稳流电源。由于PT100热电阻的电阻值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需要设计稳流电源来提供恒定的电流给PT100。常用的稳流电源设计有恒流源和恒压源两种方式。 4. 接入AD转换器。将PT100的电压信号通过一个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并进行滤波处理,然后将信号输入到AD转换器进行数字化处理。 5. 进行温度计算。通过根据PT100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将PT100的电阻值转换为对应的温度值。 6. 进行温度校准。校准电路的测量精度,可以使用标准温度源进行校准,根据标准温度源的温度值和测量电路显示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三线PT100热电阻测温电路的设计包括了选择合适的PT100热电阻、电源电压,连接电路,设计稳流电源,接入AD转换器,进行温度计算和温度校准等步骤,以实现准确测量温度的功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