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云纳星辰怀自在
座右铭:“所谓坚持,就是觉得还有希望!”
当令时辰:卯时 5-7时
简介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胃经于鼻旁。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又称淋巴系统保护神。
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穴),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附】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體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一一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分支
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附】《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主治病侯
大肠经发生病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疾病:经络症:大肠经不畅,会导致食指、手背、上肢、后肩等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酸、胀、麻等。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腹泻、脱肛等。大肠气绝则腹泻无度,大便失禁。五官病:眼睛发黄、口发干、眼睛干涩、流涕或鼻出血、牙齦肿痛、咽喉肿痛等一系列症状。亢进热证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衰弱寒证时症状:便溏、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主治要点
商阳、合谷、曲池常用治疗热病;合谷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合谷、曲池主治胃肠病;商阳、合谷治疗咽喉痛;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肩髃常用治疗肩臂痛;合谷、迎香治疗鼻病。
针灸大成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输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歌诀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
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
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
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保养
大肠经位于上肢外侧,可有效预防皮肤病。拍打刺激大肠经通便是保养大肠的最佳方法,应沿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拍打,每天拍打1次,每次12分钟左右,双手交替进行。也可采用刮痧的方法将大肠内瘀积的毒素刮出体外,尤其是二间、曲池等穴。卯时(5:00-7:00)大肠蠕动,排出毒物渣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使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养成排便的习惯。起床后先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卫生间把前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排出体外。晨起一杯温水,也可稀释血液,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要点注意
1.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动不利。 当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而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难以复温。
2.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跨过肩峰部,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耳内所聚集的各条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3.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灵枢·经别》)。 手阳明经别,从手走胸,在肩峰处分出,进入锁骨上部,下行走向大肠,属于肺脏,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仍会合于手阳明。
4.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灵枢·经筋》)。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食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峰部。分支绕肩胛部,挟脊柱两旁;直行的从肩峰部上颈。分支上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额角,散络头部,下向对侧颔部。 其病症:所经过之处可出现牵扯不适、酸痛及痉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转动。
5.手阳明腧穴 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6.商阳治疗热病和咽喉肿痛可点刺出血;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和深度。
承接上篇
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