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穴

个人主页云纳星辰怀自在

座右铭:“所谓坚持,就是觉得还有希望!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②腹胀,肠鸣;③嗜睡;④手指肿痛,肩周炎。

功效

通腑泄热,理气活络。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炎等。

类别与特色

1.【手阳明大肠脉所注】

2.【俞穴】:手阳明大肠经俞穴,五行属木。

3.【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摘要】:『五俞穴:商阳(井)(庚金)、二间(荥)(壬水)、三间(俞)(甲木)、合谷(原)(火)、阳谿(经)(丙火)、曲池(合)(戊土)』、『络穴:偏历』、『郄穴:温溜』、『背俞穴:大肠俞』、『募穴:天枢』、『大肠经起穴:商阳;大肠经止穴:迎香;大肠经穴道数目:20』、『大肠经循行时间:卯时(早上5~7时)』、『大肠经气血特色属于:多血多气』

出处

1.出自《灵枢‧本输》。

2.另外《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释义

1.间:间隙凹陷处也。

2.三间穴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后陷处,当手阳明大肠经第三个穴位,位于本节后间隙,故名三间。

操作

艾灸

用艾条悬灸5-20分钟,有助于缓解咽喉肿痛、腹痛、腹泻等。小贴士: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皮肤损伤;刮痧时,不宜强行出痧,有皮肤病患者不适合刮痧疗法;针刺疗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

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间穴1-3分钟,可以防治咽喉及眼部疾病。

针刺

用毫针直刺三间穴,进针深度为0.3-0.5寸,针感可向手臂放散,可缓解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肠鸣、胃肠炎等。

刮痧

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三间穴,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可改善咽喉肿痛等。

更多定穴

定位取穴

1.【国家经穴标准】:侧腕对掌,自然微半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

2.【其他常用取穴法】:在食指之拇指侧,本节之后陷中,食指本节后,握拳取穴。

3.【其他常用取穴法】:三间在掌指关节后缘凹陷中,赤白肉际,采横刺或斜刺,沿骨缘下针,不可刺到骨头。

古代定穴

1.《针灸大成》: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2.《医宗金鉴》:从二间穴循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3.《灵枢•本输》:注入本节之后三间。

4.《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5.《循经考穴编》:约去二分许陷中。

解剖

1.【肌肉】: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有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收拇肌,掌侧为第一蚓状肌,背侧为第二掌骨;深层的掌侧为浅、深屈肌腱,背侧为第一骨间掌侧肌。

2.【血管】:皮下组织内有示指桡掌侧动脉(由桡动脉的拇主要动脉分出),掌背静脉。

3.【神经】: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

4.【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 → 皮下组织 → 第一骨间背侧肌 → 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示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示指桡侧动、静脉的分布支。深层布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肌支.

应用

治疗方法

1.【针法】:(角度)直刺,从桡侧向尺侧刺入。(深度)针0.3~0.5寸。

2.【针法】:斜刺,半握拳,向掌骨掌侧直刺或向合谷方向斜刺0.5~1寸。

3.【灸法】:(灸量)艾炷灸3壮;或是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4.【临床针刺经验】:三间在掌指关节后缘凹陷中,赤白肉际,采横刺或斜刺,沿骨缘下针,不可刺到骨头。

5.【临床针刺经验】:三间穴扎针时要注意手掌的放置法,首先掌心向内,针沿着掌指关节边缘下针,若手掌心向内,针沿着掌指关节边缘下针,若手掌心向下放平(即伏掌),此时要偏向食指方向扎针,不可直刺,因为大肠经循行偏向食指。

6.【鉴别比较-三间与合谷】:临床上有很多人把三间与合谷混在一起,因为合谷在三间的后面,三间在食指关节后方凹陷,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临床配伍

1.【大肠经主治疾病】: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2.〔治疗齿龋痛〕:三间配大迎、正营。

3.〔治疗咽喉肿痛〕:三间配阳谿。

4.〔治疗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5.〔治疗喉痹〕:间使、三间。

6.〔治疗肩背浮风劳〕:三间、肾俞。

7.〔治疗手背肿痛〕:三间、后谿。

8.【古人配穴经验—治目中漠漠】:三间穴配攒竹治目中漠漠。《见百证赋》

9.【古人配穴经验—治肩背痛】:三间配肾俞治肩背痛、风劳。《见席弘赋》

10.〔治手背红肿痛〕:三间配后谿,治手背红肿痛。

11.〔治梅核气〕:三间配间使治咽中如 (梅核气)。

12.〔泻肺热〕:二间配三间,能泻肺热。

13.〔治五指疼痛〕:二间配三间,也可治疗五指疼痛,针法由掌心直透,针入1.5寸,是名为掌心法。

14.【古人配穴经验—治大便不通,伤寒水结】:大便不通,伤寒水结,取三间,沿皮向下至合谷,三补三泻,待腹中通,出针。《医学纲要》

15.【临床经验—治中风手指张不开】:中风病人手指张不开者,一般取合谷配后谿,亦可以三间配后谿,令针感向劳宫处透,帮助指掌关节得活动,可使病人手掌张开较顺些。

16.【临床经验-流泪鼻塞、牙痛喉痛、肩酸、食指关节屈伸不利】:三间为俞穴(所注为俞),一般效用与二间一样。二间与三间主治大肠经脉行之病变,如流泪鼻塞、牙痛喉痛、肩酸、食指关节屈伸不利,所以二穴经常配合使用。

17.【特殊经验-治眼睛疾病】:三间、合谷配合可治目病,二穴皆属大肠经,百证赋说:「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眼科捷径载有「三间治目疾、口干等病」。「合谷」各家经验皆认为能治面部诸病,且肺与大肠相表里,二经功能失调,则升降失司,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故而目视模糊,按五行来说,肺与大肠属金,金旺则肾水自生,瞳神属肾,肾水足则视物自明,该经经脉在面部与胃肠相交,而达目部,故古今治目病多取之。

18.【十四经与董氏针灸汇通-治坐骨神经痛、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三间为大肠经俞穴,对于大肠经络之痛证甚有疗效,董氏针灸董景昌先生的奇穴大白穴与三间穴相近,董公常用大白穴以毫针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相关论述

1.《会元针灸学》:“三间者,手阳明之第三空处,即名三间,又名小谷者,小骨空窍而能传达深远,匡隐藏之疾邪也。”

2.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3.《玉龙经》:“在(手)大指次指第三节后内侧,握拳横纹头中。”

4.《考穴编》:“在食指本节后内侧。”“广注,约去二分许陷中。”

5.《中国针灸学》:“在第二掌骨拇侧之前端固有示指肌外缘。”


参考文章

承上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之二间穴

启下

CSDN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