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发展---我的“夺金”之路(算法)

2017年6月,当我在网站上按下“提交Idea”按钮的那一刻,我并不知道,三个月后,我将击败4000多个创意,夺得无线创新大赛的金奖,那个时候,我入职刚满一年。

“创新”新概念

2016年4月,我踏入华为大门,加入了无线网络研究部。“咱做研究的人,创新是一项必备技能”,入职第一个星期,导师向我传授经验时说:“创新可以是从论文里获取的算法,也可以是工作中遇到难点想到的解决方案,只要能应用形成价值,就是你的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刚刚从算法领域出来的应届生,导师的这番话颠覆了我之前对于创新就是“推公式找定理”的单一想法,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也开启了我创新实践的小马达。

在新员工试用期,我承担了模拟一片地区流量变化的系统级仿真任务,评估5G产品不同算法、硬件的能力。这是一项重复且耗时的工作,我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新算法,在写脚本的过程中思索如何提升效率,最终成功地把处理数据的时间缩短了80%,利用并行化缩短了大部分仿真场景的运行时间等。这些成果也帮助我在转正答辩中获得了“A”的佳绩。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尝到甜头之后的我,开始保持这种创新的势头。

读研期间,我曾接触过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压缩感知技术,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较少的样本下迅速恢复所有样本点的位置。但缺点是定位精度不够高,也因此不能被一些高精度场景所应用。

巧合的是,入职后研究5G系统仿真时,我发现一个关于“用户定位”的隐藏痛点:众所周知,5G以低时延、高网速著称,比如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十几秒时间、所有实时视频/语音联接也将畅通无阻,要实现这样的用户体验,对信号传输过程中定位移动用户的要求极高,而现有的波束扫描定位时间还有待提高,能否提高时效,更快定位到用户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自然地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就好比拿一只手电筒在黑屋子的墙面上找一张画,利用现有的扫描技术,每照射一个地方需要关闭后重新对准才能进行下一次照射,这样需要依次照射N次才能找到这幅画;但如果加入压缩感知技术,我只要扫描部分位置,就能预测出这幅画的准确位置。运用到5G网络通信中,意味着能更快地定位到移动用户的信号方向,带来更短的网络时延和更快的下载速度。听起来很诱人的样子。恰好这时,一年一度的无线创新大赛开始了,我决定试着把这个点子卖出去!

创新大赛是什么鬼?

“创新大赛”是什么,这在我们无线人中间,是一个热词。每年6月到8月,无线网络产品线会聚焦无线作战领域,组织全员创新大赛,只要你的点子具有创新性、商业价值、技术可行性,就有机会登上决赛舞台,获得产品线的创新投资,在项目中落地孵化。

当然,在这之前,你得经历点子海选、部门预审、专家评审、导师预审等重重关卡,才有机会作为15强之一参加决赛,向无线最顶级的专家评委讲述你的创新,冲击最终的金银奖和投资基金。这样的层层考验,和每年夏天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是一样一样的。

尴尬了,没人“投”的点子

那天下午,是我第一次作为“主角”面对那么多专家。在3B北的一间会议室里,部长组织了六级以上的专家对部门员工提交的创新点子进行预审,看看哪个点子可以获得部门的投资,从而有机会直接晋级TOP100,另一方面也给部门内所有参赛的点子一些初步建议。

我的天,一屋子的六七级专家,对我这只一年的菜鸟是什么概念,如果不是创新大赛,要想成为大神们关注的焦点,估计得在多年之后的任职答辩上吧。

不过,被专家发问和评审,不管啥时候都不是什么好的体验。在十分钟Idea讲述后,针对专家的一些疑问我拿出了初期的研究结果进行答疑,但Idea初期大部分靠拍脑袋的方案并没有完全说服专家们。讨论了十来分钟后,部长决定不再发散,挨个点名询问是否支持部门的投资。

“蒋博,你投不投?”

“这个技术还不成熟,我先不投。”

“张博,你呢?”

“这个点子不好玩,不投。”

“乐博,你呢?”

“我觉得这个点子,还需要一个故事。就像去年高铁的点子,这样大家就能有个很形象的概念。你这个点子可以和高速移动场景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一个故事可以讲价值。”

“老魏呢?”

“我觉得乐博说得对。”

专家们都说不行,没得玩儿了。。。我心想,虽然并没有指望Idea能杀出重围,但在现场被这么多专家“否定”,还是很沮丧的。

沉默了一阵,部长发话了:“我觉得这个点子还是可以再打磨一下的,我投你。”

虽然最终我的点子没有获得部门投资的机会,但部长的这句“我投你”,确实让我精神一振,不管部长是不是出于鼓励新人的态度,我果断干了这碗鸡血。

“创新嘛,一开始总是不被看好的,再挣扎一下吧”我这样安慰自己。不过冷静下来想想,Idea确实存在乐博和老魏说的问题——“没有应用场景”。

没有应用场景就谈不上商业价值,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创新。照着这个思路,我决定在应用场景上好好思索一下,说不定还能再往前走一段。顺着这个线索,我脑子里浮现出今年友商一次有名的5G极速测试,在128km/h的高速赛车场景中,通过某项特定技术的波束扫描,竟然还能保持毫秒级的时延和超高的网络吞吐量。这个极端场景测试充分展示了波束扫描能带来低时延、高网速的潜力,同时也显示出友商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提高扫描效率。

 “有戏!”直觉告诉我,就用赛车这种极端场景为例,引出我这项技术在高速追踪场景中的商业价值,妥妥的。

酒香也怕巷子深

Idea提交后的一个月,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三年前,第一届创新大赛的参赛人数是四百多,接下来的两届大赛参赛人数分别是两千多,而今年,参与的Idea个数直线飙升,达到了开赛三年来的巅峰值——四千八百多个。看来,今年的战火将空前热烈。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创意都可以被称为创新,它们中很大部分也仅仅是一些灵感火花而已,我暗自评估了自己的Idea,有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考虑,估计可以击败相当大一部分对手了。 

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从点子大军中脱颖而出,躺在网站上等着评审专家来发现你是不明智的,我得想办法干点儿啥。

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之际,我做了一些主动出击的工作,将Idea的PPT单独发邮件给相应领域的评委们,并且与最终分配到的三位评委进行了点对点沟通,确保他们能够理解我的Idea的价值。就这样,我的Idea顺利攻进100强。

 如果说之前的海选是大浪淘沙,那么100强之后的较量,则是拼综合实力的时候了。进入TOP100之后,大赛给每个Idea安排了四位专家,级别更高,甚至包含决赛导师团的成员。在继续打磨Idea的同时,我沿用之前的套路,主动向各位专家发出沟通邀请。

“我早上9点之前都在工位,你可以来找我。”在我发出主动邀约之后,中射频的专家王伟回复了我的邮件。看到他的回复,既惊喜又忐忑,因为早在入职不久,我曾在一次会上见识过这位专家,专业且“强势”,让我印象特深。

见还是不见呢?犹豫了两个早晨后,我决定还是硬着头皮面对面向他取经。

那天一早,专家听明我的来意后,立马招呼身边的几位同事:“来来来,他这个点子是要参加今年创新大赛的,你们刚好也在研究这方面,来一起看看”。又一次被专家们集体检视,紧张得我两手冒汗。

万万没想到,由于射频领域的专家们对此项技术和应用并不陌生,十几分钟的讨论后,大都肯定了我的思路,认为这项技术未来极有可能被使用,我长舒一口气。

不过专家们也指出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一些数据支撑。在讨论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专家给我的建议,并且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研究和改进,但在数据支撑上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我不断骚扰专家、贩卖点子的时候,也学到了一条“销售”秘笈——针对不同领域的专家需要讲不同的内容:针对市场专家,可以注重Idea的商业价值;针对算法专家,可以注重Idea的具体思路;针对规划专家,可以拿出友商的例子,讨论未来5G的趋势。

于是,在发过数十封邮件,约聊过十几位专家,优化过十余次方案后,我的Idea再一次冲过了TOP15的分数线,成功晋级决赛15强。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记得马云好像有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在决赛前的关卡,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成功总是道阻且长,每一关有每一关的艰难。

决赛之前,组委会为15强安排了5位导师,每位导师辅导3位选手。我所在的是庞康导师团,副团长是李亮。在正式上场比赛之前,副团长给我们3个选手安排了两次辅导。

在第一次辅导会之前,我还心怀着作为15强的一点点自豪感,自以为idea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没想到,也正是这个时候,我经历了开赛以来最大的挫败感。

辅导会上,每人有四十分钟的讲解辅导时间。首先讲的是一个关于高铁应用场景的Idea。这个点子巧妙利用了某项专业技术,能够让乘客在高铁上也能进行高速且不中断的无线体验。清晰的应用场景,华丽丽的数据支撑,听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牛!

相比之下,我的创新方案显得尤其单薄,场景并不生活化,又缺数据支撑,专家们连连摇头,副团长也委婉地说:“承志,你首先要能让我理解你的想法,同时需要一位高手帮你做个demo(建模)仿真。”

这让我非常沮丧,两个月来,对自己idea的打磨和付出越多,对成功的期望就越大,此时的任何一点负面评价都会在我心理投下大片阴影。

我坐在那边,强迫自己听完所有的意见,先前的郁闷尴尬也慢慢转为冷静,意识到评价不是最重要的,赛前辅导最大的价值是提前识别缺陷,找到弥补办法。

“离最后的决赛还有两个星期,还不是放弃的时候,再挣扎一下。”我又一次给自己打鸡血。

另辟蹊径,解决仿真难题

“找一个高手帮你做demo仿真”,第一轮辅导后,我一直在思考副团长给我的建议,下班路上、洗漱期间甚至睡觉前也琢磨着。

作为一名新员工,找一位高手给我辅导辅导动动嘴皮子也许有可能,但实打实地帮我做demo肯定不现实,还得靠自己!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获得同样的数据支撑呢?在这个思路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在校期间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时利用的工具和算法,想到这里,感觉自己的前行路上又开始有光亮了。

接下来几天,我快速在5G系统仿真平台上进行了简短的几百行代码修改,同时借助已有算法工具,改代码,跑数据……通过这种等效的方式,完成了Idea收益量化的任务。创新性的思维又一次帮了我,我另辟蹊径总算修复了“缺乏数据支撑”这块硬伤!

很快,决赛前的最后一次导师评审。由于数据进展可喜,我又满血复活了,同时经历过上次的打击后自己也降低了心理预期,只要有一点突破就是进步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团长和副团长都对我的Idea表示了肯定,甚至隐隐觉得他们更为看好我的Idea。当然这也许是一种错觉,毕竟决赛前给选手一点信心也是一种套路。

骚年,你可以的!

决赛终于来了。

2017年8月29日下午,上研基地大礼堂,2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无线总裁、研发部长、各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了嘉宾和评委团,15强选手要做的,就是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从业务痛点、关键技术、商业价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方案,将idea“卖”给评委和各位大佬。台下多是各选手部门的“亲友”团,假如我能预见自己夺金,我应该在咱算法部再呼朋唤友多拉一帮人来为我加油打call,事实上我只悄悄邀请了几个帮助过我的同事去现场观看,不然失败了多尴尬。

我是第5个上台的,上台前三分期待,七分紧张,上台后全都化为兴奋和自信。我信心满满地讲述完自己的Idea,笃定地回答了评委的几个关于降低的扫描次数的问题,还好,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总体来说上台的表现不错。

等待最终结果的时刻总是很纠结的。所有选手展示讲解完以后,评委讨论、打分、计分。“接下来,我们即将揭晓本届大赛的银奖获得者!”当主持人开始公布银奖的时候,我忐忑的内心戏码又上演了。既希望有我,又希望没我,既然已经走到摘金的门口,对诱人的金奖,总是报有那么一点幻想的。

“下面,有请无线MKT总裁周跃峰为我们揭晓本届无线创新大赛的金奖获得者!”当周总徐徐上台,掷地有声地宣布金奖结果的那一刻,我脑子里一下“燃”了。

一个月前,当我还在为进入100强打拼的时候,咱部门的专家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算法部拿到一块金牌?”“当然不大可能”,当时我想。

如今,我的创新方案将同大赛的其他几个获奖方案一起,获得产品线投资,在项目中落地孵化,为无线未来的产品竞争力添砖加瓦。

现在回头看,我的参赛之路就像过山车一样忽起忽落,每每掉下低谷的时候,我就用“再挣扎一下”来自黑一把,没想到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居然推着我走完了全程。而这一路上专家们给予我的指导,更让我对真正的创新(创新性、商业价值、技术可行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如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曾在《创新自信力》这本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它不像基因一样不可改变,而是如同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劲”。这次夺金之路也极大地鼓舞了我,将创新的意识持续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让创造力越练越强劲。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