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进行贷款管理的最终环节,是控制风险、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贷后管理主要包括在贷款发放后对贷款用途进行追踪、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对不良贷款进行合理有效处置、对抵押品进行管理和处置、对逾期贷款进行催收等内容。逾期催收比较特殊,会单独进行讲解。
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贷款发放后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与贷款使用效果的追踪调查和检查。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借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贷款是否能收到预期效益、抵押品是否保持完好等,对于经营类贷款,还要检查企业流动资金是否出现问题等。贷后检查是贷款发放后的监督,与贷前和贷中对客户资质的审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对贷款质量管理起重要作用。
在贷后检查的过程中,若发现贷款用途不符或者存在影响还款的重要情况,则通常要与贷后催收团队进行协同,提前对贷款进行回收。
贷款五级分类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12月19日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此后,各金融机构将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信贷资质分类标准之一。贷款五级分类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前两类称为优良贷款,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在此基础上,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贷款五级分类具体描述如下。
正常类贷款。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关注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下去,那么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将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次级类贷款。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执行抵押担保等方式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为30%~50%。
可疑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抵押品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所以损失金额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为50%~75%。
损失类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贷款损失的概率为75%~100%。
金融机构对贷款质量进行五级分类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基于贷款质量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 2)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如不良贷款占比过高,需要重新审视风控的有效性,及时做出调整。
- 3)通过贷款质量分类结果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所需数额,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分提供依据。
- 4)满足监管要求,合规经营。
不良贷款处置
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总称。不良贷款处置是指金融机构运用各种经营方式,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对不良贷款进行经营处置,优化资产结构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来讲,不良贷款是需要算入金融机构成本里的,若不良贷款规模过大,则需要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甚至会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所以,及时对不良贷款进行合理处理的意义重大。
不良贷款处置的手段多样,主要介绍两种常见方案,分别是不良贷款核销(表内处理)和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出表处理)
不良贷款核销
不良贷款核销是指金融机构自己承担风险和损失,对符合监管认定条件的长期逾期账户的逾期本金和利息按规定从利润中予以注销的过程。不良贷款经过核销后,将不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从而实现了“会计”上的出表,不良贷款规模与比例也得以降低。
不良贷款打包出售
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可以被看作不良资产出表的过程,金融机构将不良贷款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是较快甩掉不良“包袱”的一种方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主体。当前,我国主要有4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出售等方式实现盈利。
print('要天天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