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GIS数据资源】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

26 篇文章 1 订阅
21 篇文章 0 订阅

摘要

本数据集覆盖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灌丛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包含了植被地上碳密度、植被地下碳密度和不同深度(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的建立和共享,为区域植被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以及模型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2010s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
数据作者徐丽,何念鹏,于贵瑞
数据时间范围2000–2014年
地理区域中国陆地区域
数据量2.71MB,15610条
数据格式*.xlsx
数据库(集)组成数据集由1个数据文件构成,包括5个子数据集,数据量15 610条,包括文献数据、本课题组和相关课题组的实验数据,覆盖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灌丛等生态系统。数据集包括植被地上碳密度、植被地下碳密度、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等。

引言

针对当前缺乏全面系统的有关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地面实测碳密度数据资料的现状,研究团队通过收集整理2004–2014 年公开发表的历史文献数据资料以及课题组相关实验监测数据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覆盖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灌丛等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地上碳密度、植被地下碳密度和不同深度(0–20 cm 和0–100 cm)土壤碳密度。本数据集为准确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及调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揭示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成效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全面系统的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数据集可作为模型构建或模拟的基础数据,优化关键参数,提高拟合或预测精度。此外,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数据也可服务于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即分别用于估算植物生物量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而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式

数据来源

本数据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课题组实验数据,一部分为正式发表的文献数据(图1)。对于课题组实验数据,主要是利用本课题组和相关课题组的野外采样测试数据。对于文献数据,主要选取 2004–2014 年间发表在 ISI 数据库(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 )和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上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有关植物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或两者兼有)和土壤碳密度数据。其中,我们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生物量(biomass)”“碳密度(carbon density)”和“碳储量(carbon storage)”作为关键词来检索文献。文献数据筛选遵循以下标准:(1)植物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数据必须是样地实际监测数据,不包括模型拟合和文献统计数据;2)野外采样监测工作必须在2000 年之后进行;(3)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监测方法应具有可比性。经过筛选,一共收集了1036 篇文献。收集的数据覆盖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灌丛等中国主要生态系统。其中,对于荒地、裸地、沙地等统一将其生态系统类型划为“其他”。

数据整理

文献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对于缺乏具体地理位置即缺乏经纬度信息的样点,可根据文献中的地理位置描述,结合电子地图http://www.tianditu.com)来确定。植被碳数据提取中,对于获取的地
上生物量碳(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AGBC)和地下生物量碳(below-ground biomass carbon,BGBC)密度的样点数据,可以直接纳入数据库,在数据集的方法部分标注为“Direct”;而对于只有
生物量记录的样点,采用0.45 转换系数将生物量换算为碳密度[9],并在数据集的方法部分标注为“Indirect”。土壤碳数据提取中,对于直接给出碳密度的样点,在数据集的方法部分标注为“Direct”;对于没有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密度(kg–2 m)记录但有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深度等基础参数信息,并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公式获取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样点,在数据集的方法部分也标注为“Direct”,并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image.png
其中,ρsoc 为土壤有机碳密度,𝑆𝑂𝐶𝑖为第i 层SOC 百分含量(%);𝐵𝐷𝑖为第i 层土壤容重(g cm–3);𝐷𝑖为第i 层土壤厚度(cm);𝐶𝑖为第i 层土壤>2 mm 石砾百分含量(%);n 为参与计算的土壤层次总数。其中,对于文献中土壤实际深度<100 cm 的样点,利用其实际深度来计算0–100 cm 的SOC密度;而对于土壤实际深度>100 cm 的样点,则只取0–100 cm 深度的SOC 密度。对于只有有机质含量但无有机碳含量记录的样点,利用换算系数0.58 将有机质转换成有机碳含量[11];对于缺乏容重信息的样点,采用精度最高的土壤容重传递函数推算[12-13],对于石砾含量缺失的样点,则采用已知同类型土壤的均值代替,采用以上处理后计算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样点,均在其方法部分标注为“Indirect”。其中,对于含多年测定数据的样点,本数据集一一列出各年的测试值。此外,由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植被主要为农作物,定期被收割,因此本数据集中不包含农田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密度。
image.png

数据样本描述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主要包括:植被生物量碳密度数据子集和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子集。其中,植被生物量碳密度数据子集记录7927 条,包含4485 条植被地上生物量碳密度数据(文献数据和实验监测数据分别为3328 条和1157 条)和3442 条植被地下生物量碳密度数据(文献数据和实验监测数据分别为2635 条和807 条)。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子集记录7683 条,包含0–20 cm 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4536 条(文献数据和实验监测数据分别为4356 条和180 条),0–100 cm 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3147 条(文献数据和实验监测数据分别为2974 条和173条)。每条数据详细记录了样点的生态系统类型,样点位置(经度和纬度),碳密度(kg m–2),采样时间,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等信息。其中,数据类型包含两类:一类为直接数据,指该条碳密度数据直接由实验测试获得,或者文献中直接提供碳密度或给出了计算碳密度的相关参数,不需要进行参数转换或推导;一类为间接数据,是指实验或者文献中没有提供碳密度数据,相关参数信息也不全,需要进行相关的推导才能获得。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

本数据集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规范系统的实验测试。其中,对于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从数据库选择、检索关键词、文献筛选标准、数据提取和整理,整个过程都对数据质量进行了控制;对于实验测试数据,从样点选择、样地设置、调查前期准备、调查取样、室内分析等过程都进行了质量控制。同时,采用专家审核验证法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通过搜集整理期刊文献数据、本课题组和相关课题组的实验测试数据构建的2010s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是一套基于大量实地调查,覆盖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灌丛等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同时包括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和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全面系统的数据集。本数据集可用于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目前本课题组已经利用这套数据集评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变异及其影响机制。同时,本数据集也可以作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以及生态模型优化的基础数据。然而,由于部分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数据是经过相关参数计算转换得到的,这些转换方法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一些采用间接方法获取的数据,在使用过程中需稍加注意。

注意:
请数据使用者在基于本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中标注数据来源,并按照[文献引用方式]标注需引用的参考文献


欢迎批评指正,仅供学习交流,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哦:【GeoLearning】,不定期分享一些好玩好用的东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3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