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压抑感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其次要努力做好分内工作,积极关注其他的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压抑是现代人面临的共同困境。人们在生活的洪流中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导致沮丧,而沮丧则可能
导致压抑。即使是成功了,因为惧怕未来的失败,成功者也可能压抑自己,使自己成为成功的奴隶。我们常可听
人说:“活得真累啊!”这便是压抑的表现。当我们陶醉在童年故事之中,而不敢在现实生活中放声大笑时,这
也是压抑。
  因为压抑,我们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因为压抑,我们失去了挚爱的能力;因为压抑,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生活失去了光泽。压抑的产生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因素。你处的环境可能严重束缚和压制了你,而你自己也可能因为曾有过的失败而不再自信。对待这个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每时每刻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压抑的外在因素,但我们却可以塑造一颗坚强的心去减轻那恼人的压抑。
  罗杰斯曾说过,到他那儿咨询的人们,尽管各人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在这些差异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我们为什么会被这样奇怪的问题所困扰呢?这正是压抑所导致的。因为压抑,我们戴着人格的假面具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个角色。我们不敢表演真的自己,因为这样的表演曾经失败了,为了不再失败,只好藏上假面具压抑自己。克尔凯郭尔曾说过: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则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明白,消除压抑必须首先抛弃人格面具,回归真正的自我。下面,我们谈谈消除压抑的几种方法。
1.重温你的童年 
 万事皆有源,压抑的源头便在于童年的挫折。只要你清理了你的源头,现在的压抑便可自然减弱。
 现在你努力回忆童年时父母或其他亲人禁止你做的事。这种禁止有粗暴的禁止与溺爱的禁止两大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所引起的压抑效果都差不多。在列出所有被禁止的事后,写下当时的心情。例如:   不许和大人顶嘴。(明明我有理也不敢说。)
  不许对大人瞪眼睛。(心中有气要忍耐。)
  不许以沉默的态度听取批评,要主动认错。(对大人的话不可以抗拒,必须百依百顺。) 
  你可以列出许多这样的事件,然后逐项回忆当时的感受,去认识这些感受的失当之处,联想当前你有那些地方在重蹈童年的覆辙。例如:
  我不和领导、长辈争辩,仅仅是表示我的礼貌,但平静地阐述我的观点是我无可怀疑的权利,我应该理支气壮地使用这项权利。 如果领导、长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我,我可以从尊敬的角度原谅他们,但同样我也可以向他们表示我的不满与愤慨。   我决不为礼貌、尊敬、情义而颠倒黑白,‘如果是正确的,我就决不轻易认错。 
  以上我们重点讲述了粗暴的禁令的几个简单而常见的例子。实际上,粗暴的禁令是多种多样的。我曾听说一个家长因孩子有一门考试成绩是89分,没有达到门门90分以上的要求而不许孩子进家门,让孩子在门口反思;晚上这种经历对孩子的刺激是非常深的,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因过分追求完美而迭遭挫折。此外,还有不少稀奇古怪、闻所末闻的禁令,如果你曾经遭受过,就将其列出,按上述要求一一加以改造,并努力记住这些改造后的新观念,让它不知不觉影响自己的行为。
  上面我们主要讲的是粗暴的禁令,还有另一大类是溺爱的禁令,这种禁令也会导致你长大后的压抑。例如:
  你是妈妈的小宝贝,妈妈不让你干家务活。(我觉得干家务活真有趣,可妈妈总不让我千,真没劲。)
  你不可以爬树,玩泥巴、那是下等人的孩子玩的。(我宁愿做个下等人的孩子,光在家玩真没劲。)
  你念书可别累坏了身体,做不出的作业妈妈代你做。(反正有妈妈帮忙,什么事也不要我操心。)
  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在童年期的各种锻炼机会都被大人。剥夺了,他们生活在甜水里,可并不真正快活。他们无权选择那些带有挑战性的活动,压抑了对这些活动的欲望。这样的孩一旦走上社会,就会感到对现实的恐慌,从而产生对自身欲望的压抑,总是希望回到童年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中去。如果你童年时曾受溺爱型教育,现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那么目前要做的便是把童年未能实现的愿望一项一项罗列出来,然后逐渐去实现。可能你会觉得有些愿望很傻,但你必须当作一项自我治疗的任务去做。当然,有些活动可以有所变通,例如玩泥巴,你可以到乡村去踏青,到海滩去游永以这些方式达到重归自然的目的。
  在遵照上述要求去做了以后,你可能觉得心情好多了,但可能收效不大,原因在于你积习已久,非一朝一日功夫可解除。因此,在消除了童年的影响以后,你还必须面对现在的你。因为童年的影响大多是在潜意识层次上起作用,而现实的困惑则在你的意识层面上直接作怪,你要与你现在的不良观念作斗争。
2.现实分析法
  现实的解除压抑法是从观念、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分析。不良的观念往往是导致压抑的直接原因,对情绪的漠视和行为的怯懦则构成了压抑的外表。第一步,清查你的不良观念。你可从以下这几个词入手清查:我必须……,我不能……,我只好……,我不可能… 。例如:
  我必须处处胜过他人。
  我必须处处小心谨慎。
  我不能对任何人发怒。
  我不能表示丝毫软弱。
  我只好认错。
  我只好吃亏。
  我不可能成大器。
  我不可能有美满的爱情。
  上述这些观念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绝对化”。这些观念使你思想僵化,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无灵活应付的能力。现在你要做的是把所有这些绝对化的观念都改为相对的灵活的观念,尽量减少那些绝对的关键词,将之改为“尽量、可能、争取、最好”这些灵活性较大、但又带有积极意义的词;当你以后每遇到一个挫折时,静下心来体会自己此时的想法,如果前面的不良观念又出来了,你就马上对自己说:“现在我要改变我的观念,用积极的、相对的来替代消极的、绝对的……。
  第二步,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压抑可能使你对情绪的体验变得很麻木,或表达不恰当。现在你必须仔细体验自己的情绪,回忆过去给自己带来最大伤痛的挫折,回忆当时的情绪反应。你可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回忆和体验,然后加以补充式的表达。例如,你被上司莫名其妙地训斥了一顿,当时你没有发火,但内心极度愤慨;现在你可重新回忆这段往事,充分体验愤慨情绪,然后将之尽量发泄出来。你可以找一把上面放着枕头的椅子,对椅子痛骂,对枕头痛打,以充分渲泄你往日积累的痛苦情绪。
  情绪是多种多样的,压抑不良情绪的人往往对快乐也麻木了。现在你努力回忆一段最快乐的往事;尽量体验当时的快乐感,然后想乐就乐,想笑就笑。这种练习看上去有点傻,但很有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诫道,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情感是解除压抑的良方。他说:“在这种毫无保留的情绪流泄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伤害与悲哀,而且可以感受到人所能产生的一切情绪,如妒忌、狂怒、绝望,或者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栗的恐惧、令人销魂落魄的爱情等等。如果以这种自己能够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特点。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
  第三步,付诸现实的行动。首先你要培养你的自信心,这需要从注目自己的优点开始。你可以准备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上对自己良好的评价,诸如:“我学识渊博”,“我身材苗条”等。当你感到压抑时,就将这些卡片拿出来渎一下,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及时强化。也许在开始时你只能写出自己的两三个优点,但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多,自信心也不断提高,.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别人给你的贺卡;评语及自己所获的奖品放在随手可得的位置。当你心情压抑的时候,随手翻出这些东西看一看会对你有所助益。
3.追寻快乐
  治疗压抑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追寻快乐;一段美妙的音乐、一顿丰盛的晚餐、一次倾心的交谈、一个成功的创新、一次浪漫的远游等,都是人生的快乐。
  体验人生的快乐可以改变你对平常事物的消极看法。弥对任何令人不快的事物都应当作是一次磨练,而不要将之视为灾难。那么,你会发现,极普通的事物会随你的眼光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同是秋夜,你可以感到“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可以有“秋雨听琴夜读书”的韵味。掸语云:“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生命与大自然是上苍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挫折与失意只是过眼烟云。对用积极的眼光看人生的你来说,人生的一切都是快乐之源。
  你现在可以把自己很想做的事列出一张表来,然后按可行的程度排出一个顺序,每周按顺序做二三件,当然也可凭兴趣与灵感跳着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快活起来。
  4.接受生活的挑战 
  治疗压抑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如你总是受你上司或某个同事的气,已隐忍了很长时间。经过上述练习后,你心理内在固结解开了,因此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他们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你不可走极端,你受他人的气很久,现在一下排泄出去,必然导致失控。过去的气你应该从别的方面渲泄出去。在生活中,你现在要做的是一个理智的、独立的、情绪瓜政党的、不压抑的人,如果别人再欺负你,你只要不采取原来的退怯、认错的习惯瓜,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你的就化就足以让对方醒司了。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只须坚持合理的观点与之抗争。你会发现许多原来看上去很困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自己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信心十足|永久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 我们在生活中自信地讲了话,自信地做了事,我们的自信就能真正确立起来。面对社会环境, 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养起我们的自信。
  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 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会相信你。
自信误区:
  ●很多人认为自信是做事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自信就不能成功,但这是个较大的误区。  ●例如:就算人们没有自信可以把一个瓶子打翻在地,但大手一挥,那个瓶子不是照样打翻在地了吗?(而这个事件的成功因素中,并没有“自信”这一项,所以自信并非成功的要素,最多只是成功的促进因素)  ●其实成功的必要因素是:客观的“步骤”、“材料”、“时机”等;只要客观的看待事物,并下定决心和有恒心的去做!观察、分析、计划做事,那么就不会被主观的情感(没自信)所干扰。  ●而自信心这种东西是人们成功后的一种良性情感而已,也就是说自信心虽然是和成功紧密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是:“成功”(或有把握)为“因”,“自信”为“果”的;或者说:自信是对人们已经成功或很有把握成功的一种心理奖赏!  ●失去自信会使一部分人没有动力,那是因为他没有客观的分析做事成功的因素,没决心和恒心,从而产生的消极想法。  ●如果人们把自信的有无看成是成功的与否的话,就会出大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人们面对要处理一个很陌生的事情时,心里想到却是我有没有信心,而不是他要怎么去观察、了解这件事情,并要怎样计划和实施什么步骤,去实现这件事情。于是很自然的,人们几乎都会得出“我没自信,看来我是做不了!”的想法,于是人们便做都不会去做了,更不要说成功与否。  ●所以,之所以人们没有了自信就很多事情都办不成,并不是因为自信对成功真的很重要。而是因为它并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但却被人们当成是成功的必备原因,于是逻辑错误造成了判断错误,判断错误又造成了不去做事或草草了事,最后他们终于认同了那句话:一旦没有了自信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那么什么才是做事时最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是“步骤”、“材料”、“时机”等客观因素。  ●而引导人们排除杂念和持续取得这些客观因素的心理是:“决心”和“恒心”!  ●但“信念”却是“决心”和“恒心”的“能量”。  ●或者说您认为做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并有着这种“信念”,那么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可不可能”/“难不难”这些问题上,而是要有“一定要做到”的“决心”和“恒心”投入到里面去,看清做好这件事情的所有“影响因素”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才能挖出最难得到的旷世宝藏!  ●虽然自信对于做事并不重要,但取得他人的信任却对合作相当的重要!所以一些销售人员常常会装作很自信,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但是这样往往是不道德和没必要的,毕竟您正在欺骗别人,并且当您对自己产品有良好的信念,你就自然会表现出坚定和有魄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的了解您产品的各种优良性质,从而坚定您对产品的一种信念,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您的客户(如果您了解到自己推销的产品有太多的缺陷,那么请不要再害人害己了,不做或跳槽吧)。  ●这样成功的几率就大大提升,最后正因为您成功了,您却得到了自信!  ●换句话来说:没有成功前的“自信”就是“自负”!而当您抛弃了“自信”,“它”却找到了你!
自信的解构
  作者:心理医生李子勋
  菲言: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释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语(自信)的解释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两者之间找到文化差异。“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吗?英语的解释要明确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讨论自信需要知道我们的文化在构建词语的同时也构建了人的内心真实,因为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词既帮助人也限制人对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文化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心境割裂为两个面:自信与不自信,这种割裂逼迫人们采用对立的思维,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观察方法。于是自信不自信从一种原本统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变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两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自信这种内心现实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饰人类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个,并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这个世界的。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面对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对生命现象在恒远的时空中瞬息而过,我们内心知道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万物的有序性只是在无穷的复杂、混沌、多样性和无序中少得可怜的东西,且必须在局限的时空中这种有序才有意义。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会构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
  有时想一想大自然被人类糟蹋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自信了。我们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资源的能力是无限的,自信自己的主义,于是便有了众多的子孙,城市,侵略,奢华与赤贫。现在我们要来为我们的自信承担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贫穷、恐怖主义的沉重负担了。自信的文化总是要否定和兼并其他文化,自信的国家总是要干涉别的国家,因为自信本身隐含着一种扩张的欲望。在人际环境里,自信的人比较独立,更少依赖别人,因此更具有进取和攻击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一个团队里,一个自以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人去调和,不然团队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样让人迷思的还有自尊。修辞学说自尊包含独立意志、自由、自信、乐观、成就感与荣誉感。自卑是自我评价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在我看来并没有自尊这种精神现实,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际社会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里的《皇帝的新衣》。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天和白昼。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双个面,本身密不可分。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给人的感觉缺少个性,做事也缺少动力。但自尊、自卑力量过强,却又是灾难性的。看看雨哥笔下《悲惨世界》中冉阿让(马德兰市长)与小旅馆老板德纳第夫妇,你一定会明白过度谦卑的人,隐藏着深层的敌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边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让,每天却沉浸在对卑贱的恐惧和风暴般的自我忏悔中。所以,保持自卑与自尊的对应与适度是人生活之本。  与自信与不自信一样,自尊与自卑也是文化割裂与建构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地心态,对不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随同由此而生,这些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发的诸多情绪不适并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们的文化长期渲染建构所致。文化让人对自卑、不自信产生许多挫败、糟糕的联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构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没有竞争力,最终是生活的失败者。”文化用线性逻辑思维来定义这样的心境,其实许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能力,是随机的并与环境适配的。另一个文化建构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乐、不可爱。”这些建构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种自我挫败的心态,使每个人不得不去掩饰,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许多内心焦虑来。
  在某种意义上,自信与自尊意味着一种浅薄,很像无知者无畏。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励志类书籍泛滥,不停的夸大两者间的鸿沟,以为只要拥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实,没有鸡那来蛋呢!?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要重新来定义,并反思文化建构的时候了。近代神经生物学家对人类认知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筛子理论:“我们的大脑在信息接收、传输、采集、组织的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文化筛子,文化会故意漏掉许多信息,只让允许的信息被意识感知到。”知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的,触及的真实只是被文化过滤后留下的真实,那么,当你高昂着自信自尊的头时,真的还那么有底气吗?坦诚的认同不自信、自卑,并接纳人在自然万物中有极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够到达心境平和,乐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建立自信的具体方法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例如,有些学校注重文化课,成绩好的优点就显露,而体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换成体校,情况可能就恰好相反。因此,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这样我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优点与长处。
  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同时,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在尝试中,会有些失败和错误。如果我们相信爱迪生所说的‘没有失败,只有离成功更进一点儿’,那么,对于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困难乃至失败,就能看的淡一点儿,从容应对,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上,不断增强实力。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教学或教室的各种聚会中,后排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分占据后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二)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直觉地问自己:“你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你: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当大卫·史华兹还是少年时,到镇中心去是很大的乐趣。在办完所有的差事坐进汽车后,母亲常常会说:“大卫,我们坐一会儿,看看过路行人。”
  母亲是位绝妙的观察行家。她会说:“看那个家伙,你认为他正受到什么困扰呢?”或者“你认为那边的女士要去做什么呢?”或者“看看那个人,他似乎有点迷惘。”
  观察人们走路实在是一种乐趣。这比看电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  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15分钟内成功。”
  使用这种“走快25%”的技术,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四)练习当众发言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在几年的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被自卑折磨的朋友(特别是一些神经质症患者),他们不论年龄和职业,不论文化层次高低,都共同的承受着自卑带来的一系列烦恼。 他们典型的表现是容易自责。在与人相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别人反应很敏感,也很容易把别人的不高兴的原因扯到自己身上(特别是重要的人物的意见,比如单位的领导),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别人的不高兴;一旦在某些地方出现失误,就会不断自责,觉得自己无能,这种自责导致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变得越发自卑。为了让别人高兴,常常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做事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照着别人的想法做事。结果长此以往,丧失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唯唯诺诺,但由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要(表达的欲望、展现自己能力等)没有得到满足,情绪郁结在内心,导致情绪压抑、消沉。日积月累,便可能形成社交恐惧,更加不愿意在公共场合或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 自卑的形成往往有幼年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走出自卑,也不可能在瞬间就能实现,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到要数年的坚持不懈。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中都讲到了消除自卑的方法,我个人认为,消除自卑要从消除在日常生中活细节上的负性思维和行为做起,改变面对生活中一些小事时的想法和态度,代之以正面的想法和态度,这样日积月累,培养起正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才能彻底消除自卑。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去除内心对自己的贬低感。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需要,正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表达出来,而自卑的人会怕遭到别嘲笑而把压抑自己的正常需要,而个人的各种需要因没有表达出来所以很少会得到满足,因此内心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另一方面,自卑的人比常人更容易责备自己,对自己更容易产生不满足的情绪和感觉,例如前面举得例子,老板情绪不好,他马上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而不去想老板是因为睡眠不好或者与老婆骂架才心情不好的。作为自卑的人,并不明白自己的这些想法和行为所起得负面作用。所以,要想走出自卑,首先要看到上述这些思想和行为是负面的,另外再做正面的训练,开拓自己的思维,看到事情真实客观的情况,为自己找“借口”。 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操作时,一开始肯定会不顺利,当事件发生时,我们很容易用习惯了的思维方法和态度去对待,这些思维方法和态度是负性的,是我们以前积累的,由于形成了习惯,我们常常会 “自动自发”尊循,不假思索的运行。所以要建立起新的正面的想法和行为,在这里我就提出一个“给自己一分钟思考”的办法,当某件事发生后,让自己保持一段冷静的时间,克制自己不去马上得到一个什么结论,不去习惯性的行动,而是在习惯的责备自己之前,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时间长短可以由自己来定)作个短暂的思考,考虑一些这样的问题:“我重要还是别人重要。”、“别人现在的情绪不好到底是因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我吗,有其它原因吗”。当上司心情不好,也许他刚与老婆吵了一架;当工作没有完成,也许是是领导的分配有问题。当出现自责的时候,给自己一分钟,来思考哪些是自己的错,担起自己的责任,也要分清哪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我们个人不能改变的。就是我们错了,也要给自己一分钟来思考,谁也不是圣人,谁能不犯错呢?犯错也是允许改正的吗?这样反复的运用,慢慢的形成看清事实的习惯性思维,形成为自己“辨解和脱身”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正是自卑的人所缺少的。 在生活中带着这样的“方法”去与人相处,在每一个细节都给自己一分钟,来思考自己的需要,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半年以上时间的积累,肯定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彻底从自卑中走出来。
**来源于--阿里巴巴问题回答**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