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泛了,直接回答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最后往往造成好像讲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的境况。

所以我把这个问题分成了三个小问题:(一)怎么做到高效率地学习知识?(二)怎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三)怎么确定自己真的学习好了?我也会穿插分享一些大家接下来会接触到的学科的我试验过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办法。

在谈论这三个问题前,我想先讨论一个元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在今年刚刚度过高考。我想,在高中的应试的压力下,绝大部分人在高中的学习的目的应该只有一个:考试——这个月的学习是为了月考,这个学期的学习是为了期末考,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为了高考——即使是一般认为相对“自由”的竞赛的同学也大多是为了形形色色的考试而奔忙。问题就在这里,学习是为了考试,但考试本身并不创造别的什么,就连考试成绩考试排名也只是衡量了一个人在规定的考纲下的应试水平。

从高中到大学有一个学习要求上的质变,但是我们从高中到大学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转变。在大学,如果我们的学习的目的依然只是考试,那么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一般只有期末考是重要的考试,只要及格就能和一门课说拜拜),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唾手可得的娱乐中。

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见仁见智。你想找个好工作可以学好课内知识,你想升学可以考研,你应用能力强可以做项目,你有志于更深更优美的知识可以去竞赛,你有梦想可以创业......目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个现实的有益的目的。高中的学习跳不出那张考纲,大学的学习则永无止境。有了学习的目标才可以谈论学习,有了好的学习的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避免低效的学习,做到高性价比的学习。

(一)怎么做到高效率地学习知识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结论:对于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先速成打基础,主要是看书,网课是辅助;对于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看书了解对应基本知识后直接上手开干,出现问题再去找答案;掌握学习规律,统揽知识大局;不钻牛角尖,跳出舒适圈;在能力范围内接触更广更深的知识。不过,结论只是结论,真正重要的是怎么做——这结论里这么多名词动词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什么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

举个例子:数学。数学里我们学过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貌似用之甚少(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有种“”的感觉,解决“是什么”、“为什么”问题,这就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在大学,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为什么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要先速成打基础?速成是什么?什么才是打基础?

因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是从人们的经验里高度抽象出来的,课程的理论之间有极强的逻辑关联,速成打基础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的概况,了解课程的思维,也让我们知道前面一些定义背后的思维,至少也能让我们初步“看懂”书本。

所谓速成,就是去找一些速成资料(速成课、知识图谱、学习笔记),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大概知道概念定理是为什么来的,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对于一些艰深的定理只要不求甚解就好。

打基础就是基本做到看到概念想起定义,看到定理名想起涉及到的概念;如果可以做到看到概念想起涉及到的定理,看到定理想起基本推导过程,会做大部分的课后习题,那么你已经基本理解这门课了;如果可以基本独立构建概念-定理的图谱并了解其原因及意义,能讲清楚大部分题目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已经基本掌握这门课了。

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怎么看书?看什么书?

看书谁不会?不就是看嘛!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你看书的时候是否有时会感觉看不进去、看不懂、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呢?

看不进去书一般是周围有干扰,也就是所谓“手里有个手机,心里有个傻逼,旁边有个逗逼,窗外有台挖掘机”,那么我们就暂时抛弃这些东西(亲测我在手机开专注模式时会立刻感到心神合一、六根清净,不过心里有个傻逼这个问题我就没办法帮你了)。如果抛弃了这些东西还是看不进去书怎么办?那么一般是你累了,去学点不同方向的东西或去小睡一会。如果已经沐浴焚香、斋戒三天了还是看不进去书怎么办?那么应该是你之前有些知识没有掌握清楚,这导致了你看不下去。这时“看不进去”的问题就转化为了“看不懂”的问题了

看不懂一般是之前有些知识没有掌握清楚,导致不得要领。这时我们应该找到真正看不懂的点(概念或是思想),再按图索骥,去书的前面部分或网络上去找这些点。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正是之前的得过且过导致了你的看不懂,如果又以“浪费时间”的理由再来一次“得过且过”,一定会使后面的某个地方继续看不懂(这个“后面的某个地方”往往就在下一页)。有时你会为了某个定理翻一晚上的资料,但这是值得的,你至少真正地学会了这个定理,同时你也消除了之前留下的隐患。例如:正定二次型的充要条件有一个是存在可逆的矩阵P,使得A=P^TP。我看不懂,我开始找哪里看不懂:正定二次型是什么意思?充要条件是什么意思?可逆是什么意思?矩阵是什么意思?A=P^TP是什么意思?(一般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于是我开始查这些东西,如果查出的还有不懂的就继续查,直到看懂为止。

解决了看不懂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问题。如果我们保证了前面的内容看懂了,那么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问题就是后面的知识没有与前面的知识有效地关联起来的问题,也是一个巩固知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什么是统揽知识大局?为什么要这么做?”与“怎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中重点讨论。展开讲的话就收不住了。

如果你也曾深受以上这三个问题的困扰,那么你一定知道“看什么书”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一本好书可以大幅减少我们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可以提高我们“返工”找知识点的效率。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有成体系的知识谱系的,也就是任一个概念与定理都在书本与此书的前置知识(须注明)的范围内的书就是好书,如果这本书还能“讲人话”就更好了。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教科书绝大部分都是好书,即使它可能“不讲人话”。当然,往往有更加适合我们的好书在等着我们,我们可以请教老师、直系的学长学姐或是论坛上的前辈来获得好书的推荐――这时能被推荐的书一定是经过长期的检验的好书。

但是书本“不讲人话”依然是个问题,怎么办呢?在这时,网课就派上了用场。

为什么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刷网课是辅助?

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的书本为了严谨性与普适性,往往会定义大量的“新词”

再使用晦涩的语言来描述课程内容,这是“不讲人话”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当然可以坚强勇敢的啃下去,但是这必然会导致浪费大量时间,同时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很可能会为未来的学习埋下祸根。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可以去刷刷网课,去了解一下专业的老师们是如何理解课程内容的。

    “不讲人话”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直观的图示去描述对应内容,让本就抽象的知识更加“高高在上”。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可以去一些可视化平台或是网课了解对应内容。

网课这么好,为什么网课只是辅助不是主力?因为网课往往效率低下。如今你能找到的绝大多数的教学类的网课就是一个人在念一个PPT再批注一下(有的甚至还做不到这个),如果把这种网课当成主力就颇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网课的定位应该是你看不懂书时去翻阅的有声电子书。同时,目前的网课无法满足我们“返工”找知识点的需求,也难以做到构建知识谱系,目前只有看书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网课会给人一种“看完这十几个小时我就学完了”的错觉,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容易惰性作祟:“这里我会,休息一会!”,这时往往就错过了一些细小的知识点,跳过某一段网课时又会疑神疑鬼:“我应该没跳过什么重要的地方吧?”,看书就能规避这些风险。虽然视频媒介相比于文字是“高维”的,但是绝大部分的网课只是在“读”而已,这让视频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力,只能沦为“有声电子书”。

那么,为什么我会觉得看网课很有用,是“灵丹妙药”呢?有可能是因为你看的网课的确优秀。更大的可能是你本就有一些课程的基础,看网课帮你巩固了你的学习成果,让你觉得网课很有用,但其实我们有一些更高效的巩固学习成果的办法。也有可能你对这门课程一窍不通,看完网课至少懂了些,让你觉得网课很有用,但其实往往是看书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那么讲完课就讲题的网课怎么样?我的回答是:绝大多数都不怎么样。经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网课之于学习的效率绝大多数都不太令人满意,在学习到的知识本就七零八落的情况下直接去听题,结果必然是半懂不懂。虽说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在听题中学到并巩固知识,但绝大多数的网课都是在讲题时用“我们之前讲过”式的理由去偷懒,这就让讲题变成了读答案,让讲完课就讲题的效果变得更加缥缈。

对于找不到书只能看网课的情况,我的看法是:没有书只看网课学来的知识往往只停留在比“科普”高一点的水平,即使网课讲的极好,我学习的也极认真,也需要更多的功夫去巩固知识。

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教学类的网课”,对于“讲题类的网课”我认为在巩固学习成果(上面讨论的是学习时的操作而不是巩固学习成果时的操作)时还是很有用的。也不是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网课,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惊艳的网课,我将会在最后一并分享。

什么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

举个例子:编程语言(C语言)。我们常常使用C语言去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我们通常并不清楚C语言是如何运行的,C语言为什么有用等问题,我们只是会用C语言而已,有种“”的感觉,解决“怎么做”问题,这就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在大学,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实验》等。当然,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一定含有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则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适用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的方法。

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怎么看书?为什么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建议了解对应基本知识后直接上手开干?

我们要明确一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目标益细不宜多,最好遵循吃自助餐时“少拿多食”的传统,学一点就做一点,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上手做。为什么?因为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的考察一定会落在对应用的考察上,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于技术的熟练度,提高技术的熟练度就要上手做。所以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看书一定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要边学边练才算真正“看”了书。

为什么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建议出现问题再去找答案?

专家只是在一个领域犯过几乎所有错误的人”,这不是沃茨基说的,我忘了这是哪个大牛说的了,总之这句话很有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靠看书来领悟某个东西的特性是困难的,有些性质的细节不去做做就是会体悟不深,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犯错之后在去看答案,那么我们一定会做出类似“原来这么做的原因是这样”的感叹,甚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反过来说,如果直接去看答案,我们可能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这样就难以真正体悟到本质(特别是在答案基本都不讲为什么这么做的用意,只是写出答案而已的情况下),到头来还是要踩一遍该踩的坑。

出现错误甚至失败并不可怕。一次失败不代表全盘皆输。如果用做成一件事的概率来衡量,把成功看成是90%以上,那么失败就可能可以看作10%。失败是简单的,成功是困难的。没有人可以一次就做成一件事,如果有,那么ta一定在背后默默努力学习了很久,失败了无数次。

那么,什么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我们常常把“失败是成功之母”挂在嘴边,于是我们往往会朴素地认为“只要失败的次数足够多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功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失败与成功本质就是不同的,失败不会因为“量变”的足够多就突然“质变”成了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积累起来只会变成一次大失败,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他妈。那么是这句谚语错了吗?不是。失败蕴含着成功的要素,我们要找到失败产生的原因,然后避免它,只有规避了足够多的失败,我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为什么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没有建议刷网课?

因为这方面的网课基本都没有什么用。这么说可能有些一刀切,但是光看别人去做是看不出什么的,二舅能看会做木匠是因为在农村的木匠工作多是用日常动作就能排列组合成的简单工作,我们学习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对应动作的工作,我们不能只通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就能看出门道,必须要上手做才能学到东西,否则,学到的东西只能称之为“空中楼阁”。

当然,如果是基本知识不甚了解,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的问题了,这时可以看看书刷刷网课来熟悉一下基本知识。

什么是掌握学习规律?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在学习时用的书本都是按一定的逻辑规律编成的,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个规律就能更好的理解书本,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么知道这个规律呢?看前言。前言一般就会说清楚这本书的编写逻辑。如果没写怎么办?那就自己悟。一般来讲,一本书的编写逻辑是一致的,悟出来就是一劳永逸。例如:同济版的《线性代数》的编写逻辑是先通过一些引入写出新定义,通过新定义与已掌握的定理推出新定理,通过新定理与已掌握的定理再推出新定理,再让你看看这新定理有什么用,有时会再根据一些东西再扩展一下或总结一下。(其实我们的书一般也是这样的编写逻辑)这便是掌握学习规律的一部分。

象棋大师与象棋学徒一起记一张棋谱,一定是象棋大师记的又快又准;但如果棋谱是一个随机打乱的棋谱,那么可以想见象棋大师与象棋学徒的差距应该不是很大。个中区别是什么呢?是因为象棋大师掌握了象棋的规律,随机打乱的棋谱不满足象棋的规律。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了学习规律就可以学得又快又好,学习规律不止是编写书的规律,还有具体的学习的规律(就是本文!),还有教学的规律种种。掌握学习规律可以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

PS:为什么同济版的《线性代数》广为人诟病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引入过于简略又加上几乎所有人学这本《线性代数》时都是零基础,让还没适应大学学习的我们难以接受。其次是新定义很多,他们又“无情”地讲一遍定义就开始搞推导“魔法”了,只要前面有一点没认真看,下一页立刻就看不懂了。最后是有些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实在是不明显,让人找不到北。

什么是统揽知识大局?为什么要这么做?

“统揽知识大局”有两层意思。

一是之前说的速成打基础的进阶:从知道概念定理是为什么来的,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到知道概念定理与其他知识有什么联系。也就是“如何把知识有效地关联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土办法是每看到一个新概念定理就去回想这个概念定理与之前的有什么关联。这个办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它太花时间了,也容易陷入类似于无限后退的的泥沼中,更重要的是,你所思考的可能在书本的下一页就会提到。比较好的办法是每看到一个新概念定理就去思考它可能的用法,看到它在书上的用法时再与自己的想法作比对。这可以规避土办法的弊端,也可以加深你对新概念定理的印象,在思考用法的过程中也复习了之前的概念定理,在比对的的过程中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如果想不到也不要硬想,不要去追求“天外飞仙”的天才的想法(恰恰相反,这样的想法往往是突然蹦出来的,不是硬想出来的),我们的根本目标是高效率地学习。

二是指快速精准的寻找资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去查阅一些博客乃至论文,这时如何快速精准的寻找资料就会在极大程度上约束我们的学习效率(我自己就有过找资料找一晚上还找不到的痛苦)。同时,我们能接触到的消息往往是良莠不齐的,免费的资料往往抄来抄去(还抄不全),付费的资料往往死贵,而且还不能保证资料是否有用,让人分辨不清孰对孰错、孰优孰劣。我会在最后分享一些优质的资料平台,也欢迎大家补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些教你如何寻找资料的视频,去找到好的资料平台。

什么是钻牛角尖?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

牛角尖就是边际效应的“边际”,钻牛角尖就是在学习上的“卷”。钻牛角尖的表现有三种。一是只需要知道到阶段一的内容你非要知道到阶段三、阶段十。注意,这里要根据你的目标来判定:我期末考试考到阶段一,我知道到阶段三就有钻牛角尖的趋势了;我搞竞赛考到阶段十,我知道到阶段三就比较不够了。二是做十道题就可以掌握的知识你非要做到一百道。三是不重视普适的方法,反而费尽心思地追求技巧来“秒杀”。这里的数字只是为了描述方便,实际上没有什么定量的“钻牛角尖的判定”的东西存在。要对钻牛角尖做一个定性的判定的话,我认为当你觉得你的学习是低效用(学了一天好像学了很多,但是本领好像没什么提升)的时候就多半进入钻牛角尖的泥沼了。

钻牛角尖的本质就是不愿跳出舒适圈,但又想在舒适圈里给周围人分个三六九等。要我说,如果一个人在大学还在一昧地钻牛角尖(高中是应试所迫),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懦弱而不自知的。因为他恐于接触他不熟悉的领域,但又出于急于展现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焦虑,于是就变成了“孔乙己”,为自己读了数十年的“四书五经”的“满腹诗书”而沾沾自喜,又乐于知道并炫耀一些关于“茴”字写法的小技巧。在舒适圈里钻牛角尖的产生的量变是没有条件让其跃升成质变的。

跳出舒适圈意味着你摆脱了“卷”,也意味着你准备好了接触一个未知的领域。但是,跳出舒适圈可不是让人扯大步子,跳出舒适圈是让你在一个与舒适圈相似的圈子里探索,是从舒适圈的边界向外踏出一步,然后再踏一步。跳出舒适圈的学习更配得上“学习”二字。

为什么要在能力范围内接触更广更深的知识?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如果你朝着100分的水准去努力,那么你至少也能考80分。在大学回望高中,你会觉得高中学的好简单,事实上不少顶尖的高中生也自学了大学的知识。在能力范围内接触更广更深的知识能让我们从高观点去看待当下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强我们学习当下知识的自信。

等等,这不是钻牛角尖吗?不是。只需要知道到阶段一的内容我非要知道到阶段三、阶段十是钻牛角尖。在这里,我出于从高观点去看待当下的知识的需求,接触更广更深的知识,如果要说,这些知识大多是“阶段二”的知识。举个例子:高中的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题型,我接触了泰勒展开,就能意识到不等式是从泰勒来的,就清楚地知道了可以移到同一边求导解之,这是在能力范围内接触更广更深的知识。又比如高中的立体几何题我直接用张量去解,这就是钻牛角尖,因为用张量我并没有了解到立体几何题的任何用意,只是装了个big而已。

(二)怎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

也是直接上结论:做到及时的高效反馈,有需要时再做到长期的良性再现。

什么是反馈?

就是用某种办法去检验学习的效果。既然说是反馈,那就一定有一个对象。一般学习上反馈的对象是题目或是笔记或是网课。

什么是高效反馈?

月色朦胧,微风拂柳,水汽迷蒙。此时此刻,除了只知在水中游曳的不解风情的鱼儿撞击水波发出的涟漪声外,你只能听到ta的呼吸与自己的心跳。水映天,天揽月,月照人,你磨蹭着用食指尖碰了一下ta的手背又“咻”的一下收回。这时,ta像是察觉到了什么,转过头来看着,或者应该是盯着你?你也微微侧过脸去,悄悄地打量着ta:ta还是那副可爱的表情呢,是只对我这样吗...?又一阵风拂来,带来了湖对岸的清新的气息。有点臭呢。你嗅着。“你也这么觉得吗?”ta又问了个无厘头的问题,但是这句话实实在在地在你的心里掀起了惊涛巨浪:什么意思?觉得什么?...ta可不是一个傻瓜哦,所以ta是想.......思绪越来越乱,不过他肯定也是那么觉得的啦,反正也能含混过去的...于是,你拧过头去,右手比了个半心升至腰间――食指尖传来ta提供的触感,你又惊又喜,看向ta――ta向你的半心比了一个大大的赞!

“湖对岸的味道很臭!你也知道!”

“笨蛋!”

这就是低效反馈:不直接不明了的反馈。所以高效反馈就是非低效反馈:直接明了的反馈。比如笔记,做笔记时只往上写书本上的知识,复习时自然觉得笔记无用。做笔记时注上自己的错误,标出重难点,复习时就会多看几眼笔记。再写写自己的见解、想法,笔记的作用就远超辅导书。

什么是及时的高效反馈?有例子吗?

只有高效反馈是不够的。如果学完知识隔一个月再开始做题,想必再高效的反馈也是没用的。所以我们要有及时的高效反馈:学完一部分知识后立刻就脑内复盘一下学了些什么,尝试建构知识图谱,有不清晰的立刻回去在看看,还是不懂的就记下来,日后查查(看网课,看博客)相关资料。学完一整块知识后就去进行总结,看看这些天都学了些啥。

费曼告诉了我们:“学好一个东西的好办法是去教会别人。”但是很难找到一个人让我们教,所以我选择退而求其次:教给笔记,也就是写一本教案:写上每一个某概念、某定理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来的,怎么来的,有什么用,有什么联系),同时写上你关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甚至写一些扩展内容:想象你要照着这本书去把一个零基础但是很挑剔的学生教到很好的水平。写得越仔细,反馈就越高效,那些你糊过去的点就是你的薄弱点,复习时看教案就够了,有时间可以重构一下你的教案,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理解。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把教案发博客,这样就真的有一群很挑剔的人来检阅你的教案了。

什么是再现?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时不时捡起学过的知识再看看(看看笔记)就是再现。

什么是良性再现?

天天拿起四级英语就是abandon,复习历史只从原始社会开始,这是劣性再现:无方向无收获的再现。所以良性再现就是有方向有收获的再现。比如刷题,把一定会的题一个一个删去,只留不会做的题,之前不会做的题隔几天再做做就是良性再现。

什么是长期的良性再现?有例子吗?

例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执行它太伤神了,我们往往需要一定的辅助才能做到。不过好在需要作到长期的良性再现的课程并不多:有的课程逻辑性强,背的不多,需要背的概念也在理解与反馈中自然记下来了,不需要长期的良性再现;有的课程需要背的概念多,但是好背(只用背个大概或背的东西逻辑性强),或是只需临时抱佛脚就行了,也不需要长期的良性再现。我估计,只有外语单词背诵才迫切地需要长期的良性再现。

但是这不意味着别的课程不需要良性再现。我们对于别的课程也需要时不时做做“回头看”(考试前),只是不至于长期而已。

(三)怎么确定自己真的学习好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学习好了”。

这取决于我们在这门学科上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这个“自己的要求”又怎么确定呢?

网络上我们总会看到有关“四象限”的梗图来把某物区分开,这里我也尝试着用“重要-有用”象限图来说明一下。至于“重要”、“有用”如何判定则需要结合你所获得的信息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如“紧迫”(还剩xx天就要考的)之类的因素会上升为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这时也可以用分象限的方法来分析一下你的“要求”是什么。

不重要-没有用:有一门课根据你的目标对你用处不大,也对自己不太重要:考试比较简单,甚至会划重点、提供题库,那么我们就认为这门课只需要“知其然”,也就是概念定理熟悉就好了。如果时间不允许,只背背重点也是可以的。

重要-没有用:如果有一门课根据你的目标对你用处不大,但是考试比较困难,学分占比也大,那么我们就认为这门课需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多刷刷题,概念定理要会用。

不重要-有用:如果有一门课根据你的目标对你比较有用,但是考试比较“水”,那么我们就认为需要适当的将这门课与你的目标结合,扩展一些相关知识并积极运用。要做到看到概念想起涉及到的定理,看到定理想起基本推导过程,会做大部分的课后习题。

重要-有用:如果有一门课根据你的目标对你比较有用,考试也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就可能需要要求自己超前学习,例如《线性代数》,有这方面需求的同学可能需要继续学习教学中不要求的《高等代数》部分乃至于《抽象代数》(不过抽象代数与高等代数并没有明显的前后置的关系),要可以基本独立构建概念-定理的图谱并了解其原因及意义,能讲清楚大部分题目的来龙去脉。

总而言之,要根据“重要-有用”程度有所取舍,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要利用好学习时间,少做无用功

那么,这个“信息”又怎么获得呢?

准确把握好自己的目标后去问“过来人”。过来人最好是你直系的学长学姐,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论坛上的前辈,也可以是学校官网上的消息(大学的学校官网是真的有用,不是摆设)。

所以,怎么确定自己真的学习好了?

对于不重要-没有用课程,会重点,熟悉概念,会用定理就是学好了。

对于重要-没有用课程,会做绝大部分课后题,看得懂推导过程就是学好了。

对于不重要-有用课程,会看着目录想到大部分知识,知道如何实际运用就是学好了。

对于重要-有用课程,能优雅地从零开始教会别人这门课就是学好了。

最后,你可能会有疑问:我凭什么确定我的方法一定高效?很遗憾,我无法确定我的方法一定高效,我只能说我的方法大概率是高效的。因为这套方法是经过一定的实践(不止我一个人)得到的,我只是把它写出来而已。“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希望我的方法可以帮助到你,但是学习方法是只属于自己的,所以你觉得如果我的方法有用,也请你做做“本土化”工作,把“我的方法”变成“你的方法”。同时,请容我提醒一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进行行动,就算有最好的方法也一定无法达成目标。

虽然我无法打包票说这个方法一定高效,但是我知道哪些方法一定是低效的:认为“我这么多年就是根据某某如何如何学习的”,“大家都这样也没什么问题”,“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的方法,这就分别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盲从的错误与盲动的错误了。

高等教育学校仅出现一千余年,现代教育诞生也不过三百年,我国的当代教育才走过几十个春秋,如今的大学教育的深化改革时期更是还不到而立之年。我们的熟悉的学习方法不是古而有之的,也不具有“祖宗之法不可易”的“神圣性”,如果一个学习方法不适合你,换一个便是。即便换一个也不合适也没关系,我们有大量的试错机会。学习方法本就百家争鸣,原来的学习方法被一个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取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们可获取的在学习上的便利(更多的学习资源,可视化平台等)也越来越多,也有不少相关领域的巨擘在探索如何更好的传递知识,这些变化终将促成“质变”,进而影响到每个与我们相似的学习者,这个现象在我们计算机领域尤为明显。

有一些聪明的人(包括以前的我自己)可能会觉得:我就不用什么学习方法,我不也是学得很好?不可置否,的确有这样的天才存在。但这样的想法和工业革命前期的一些人一样:“我人都跑的比车快,开发车有什么用?”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想法是短视的。学习方法是是经过一定的实践得到的大概率有效的策略,使用系统的学习方法的人可以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效率,真正的展现自己的才华。总有一种抱怨:“我不是笨,只是ta卷过我了而已,我要卷的话肯定比ta强。”那么为什么不努力些呢,是觉得不屑于学习的学霸人设很酷吗?如果千里马不展现自己的才华,那么连伯乐也难以慧眼识你。那么如果我是万里马,我不需要伯乐也可以成才,我是不是就不适用与你的理论了呢?不是,万里马要出众也需要努力,努力的赛道上总有人各显神通,你又如何在一批万里马中夺得头筹呢?除非你是与世无争、吃喝无忧的仙马,不然你与你同水平的人总会有激烈的竞争,在竞争里可不管谁更酷。

万万不可取的是抱残守缺,让不合适的学习方法跟随着你。有一句话讲的很形象:“努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在高中,我们的学习往往被降维成了标量:“一切服从于应试”。这时,不合适的学习方法最多让你多熬几个夜、多刷几道题。在大学,不合适的学习方法将会切实影响到你的努力的价值,甚至落入“南辕北辙”的境地。合适的学习方法在特定情况(期末同时学九科时)下会转化为不合适的学习方法,不合适的学习方法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转化为合适的学习方法,归根结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判断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难的。

囿于作者的水平,又为了提高可读性,本文使用了一些不严谨的词汇与描述,如有谬误请不吝指出。祝君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附:一些有益于学习的APP或网页。

图形计算器

函数绘制网页

How2J 的 Java教程

Java学习网站(这是我的推广连接,不喜勿点)

百度脑图 - 便捷的思维工具

画知识导图网页

小时百科-专业的数学和物理百科

小时百科-专业的数学和物理百科,少有的对知识说了为什么来的,怎么来的,有什么用,有什么联系的百科

ProcessOn - 免费在线作图,思维导图,流程图,实时协作

ProcessOn

Wolfram|Alpha: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考试酷(examcoo)-永久免费的电子作业与在线考试系统云平台

考试酷

https://www.ruhe8.com/

如何吧 - 办公技巧网,Excel、Word、PPT、PS 办公软件技巧精选

https://quizlet.com/latest

你的学习集 | Quizlet 可以用来刷题

渐构 Modevol

渐构 Modevol

人教版高中电子课本(手机版)

人教版高中电子课本(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拿高中选修教材入个门)

我要自学网-视频教程|免费教程|自学电脑|3D教程|平面教程|影视动画教程|办公教程|机械设计教程|网站设计教程-我要自学网

我要自学网

大学资源网 - 在线教育

大学资源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电子书)

编程导航 - 发现优质编程资源

编程导航

我爱竞赛网-全国大学生比赛网

我爱竞赛网

梨米特考研数学的个人空间_哔哩哔哩_Bilibili

梨米特考研数学,他们的网课的习题部分推荐巩固学习成果时看,很细。

【官方双语/合集】线性代数的本质 - 系列合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

线性代数的本质,三蓝一棕的作品,看完这个再去学线性代数会顺很多。

3Blue1Brown的个人空间_哔哩哔哩_Bilibili

微积分的本质,同上。

  • 16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