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波和射频电路设计中,威尔金森功分器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被动分配器。它的设计简单却功能强大,常用于将一个输入信号分成两个相等的输出信号。本文将深入探讨威尔金森功分器的原理、设计要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威尔金森功分器的原理
威尔金森功分器是由于其发明者 Ernest Wilkinson而得名,于1960年代初期被首次提出。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三个等效的电阻网络来实现功率的分配。
如图所示,威尔金森功分器包含一个输入端口(Port 1)和两个输出端口(Port 2 和 Port 3)。其中,Z1、Z2 和 Z3 是阻抗网络的组成部分,其长度均为四分之一波导波长(Z1一般为50欧姆,所以其长度可不受四分之一波长限制)。输入信号通过输入端口被分成两路,分别传输到输出端口 2 和输出端口 3。Z1、Zo2、Zo3分别为端口1、2、3的端口阻抗值。
威尔金森功分器的电阻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确保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匹配,还能减少信号的反射和干扰。下面是电阻网络的设计要点:
其中,K2表示输出端口的功率比,即K2=P2/P3,P2、P3分别代表输出端口2、输出端口3的功率值。Z1表示端口1的阻抗值,Zo2、Zo3则分别表示端口2、3的阻抗值。假设功分比=1:1(即等功分输出),将K2=1代入上图的公式中,分别计算出阻抗值如下:
将功分器的工作频段设置为17.7-21.2GHz,将以上电路原理图通过ADS实现,在ADS中建模如下:
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11<-26dB,S22、S33<-52dB,S21=S31=-3.0dB,S23<-26dB,表明该功分器在工作频段内具备良好的电性能。
威尔金森功分器的HFSS仿真
下面利用松下M6介质基板建模仿真微带威尔金森功分器,功分器PCB叠层如下图所示。L1层为走线层,L2层为地层,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为3.16@19.45GHz,损耗角为0.002@19.45GHz
由上图可知,介质基板的厚度极薄,仅为0.084mm,在此厚度下,70.7欧姆阻抗对应的微带线宽小于0.1mm,已经超过工艺要求范围,所以此时适度的降低Z1,使得Z2、Z3的阻抗值均降低至60欧姆,由公式推导可以得到,功分器阻抗值如下。
此时Z1、Zo2、Zo3均不为50欧姆,需要在它们的前一级增加四分之一波长匹配段,原理图如下。
其中,Z0=50Ω,为端口1、端口2、端口3的特性阻抗,Zp1、Zp2、Zp3、Z2、Z3均为匹配段,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这个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比如Txline计算得出)。
将上述计算代入ADS中验证如下。
ADS电路仿真表明该功分器具备良好的电性能,证明公式计算无误,接下来通过每一段走线的阻抗值,直接在HFSS中建模,模型如下图所示。
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该功分器回波损耗优于-23dB,两输出端口幅度差小于-0.01dB,隔离度大于21.46dB,具备良好的电性能。
补充说明——威尔金森功分器电阻的作用
电阻在威尔金森功分器中的作用是:
-
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匹配性: 在威尔金森功分器中,电阻网络被设计用来提供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信号的反射,从而提高功分器的性能。
-
消除反射和干扰: 电阻网络帮助消除功分器内部的反射和干扰。通过正确选择和设计电阻值,可以确保信号从一个端口到另一个端口的传输是高效的,并且减少信号的反射。
-
确保相等的功率分配: 通过正确调节电阻值,可以确保输入信号被均匀地分配到两个输出端口,实现相等的功率分配。这是威尔金森功分器的关键特性之一。
总之,电阻在威尔金森功分器中的作用是保持信号匹配,减少反射和干扰,并确保相等的功率分配,从而提高功分器的性能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