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the Short Blocklength Regime
-
URLLC场景要求高可靠低延迟通信,其在QoS和包大小要求方面与传统实时通信业务有很大区别,举个例子:
- 传统VoIP业务:
- 最大排队时延50ms
- 时延违反概率0.02
- 最小数据包大小1500bytes
- URLLC业务:
- 端到端延迟1ms
- 译码错误概率10的负9次方
- 包大小 <= 20 bytes
- 传统VoIP业务:
-
在LTE系统中,每个TTI设置为1ms,这意味着数据包在传输前就要在基站缓冲区中等待1ms以上,因此无法满足1ms的端到端时延要求。
-
5G NR提出了短帧结构,下面比较一下LTE和NR子载波间隔和帧结构的区别:
-
LTE
- LTE中每帧(frame)固定10ms,一帧中包含10个子帧(subframe),每个子帧1ms;
- 子载波间隔(SCS)固定15kHz;
-
5G NR
- NR帧长10ms,包含10个子帧,每个子帧1ms,与LTE相同;
- NR的子载波间隔在LTE的15kHz的基础上以2的幂次方扩展,即子载波间隔可以为15k、30k、60k、120k、240kHz;
- SCS越大,OFDM符号长度(SCS的倒数)越短,时延越小;
- 5G每个时隙(slot)固定有14个OFDM符号,因此子载波间隔越大则时隙越短,而子帧长度固定1ms,因此每个子帧中的时隙数不是固定的;
- Slot是5G(NR)网络标准的调度单位;
- 可以参见下图表理解;
-
-
由上可知,对于需要低时延的URLLC场景,可以通过配置较大的子载波间隔,降低对应时隙的长度来满足要求。此外,5G NR引入了mini-slot,支持一个时隙仅包含 2 | 4 | 7 个OFDM符号,用于低延迟场景中可以显著降低时延。
-
5G NR采用短帧传输保证URLLC低时延,而为了保证URLLC的高可靠性,适当的有限块长度信道编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据在有限块长度信道编码下不能实现无差错传输,因此在URLLC场景下,译码错误概率是可靠性的重要表征;
-
Yury Polyanskiy 在其论文《Channel Coding Rate in the Finite Blocklength Regime》中的结果表明,用较短的块长度信道码可以保证非常低的传输错误概率,但代价是可实现的速率降低。论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推导出了AWGN信道下有限包长度n和有限包错误概率 ϵ \epsilon ϵ下的最大编码率的近似表达式(单位:bit/s/Hz或bit/symbol或bit/channel use):
R ∗ ( n , ϵ ) ≈ C − V n Q − 1 ( ϵ ) R^*(n, \epsilon) \approx C - \sqrt{\frac{V}{n}}Q^{-1}(\epsilon)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