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Unicode:进入多文字支持的世界

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个新话题,Unicode。我们会从编码的历史谈起,讨论编程中对中文和多语言的支持,然后重点看一下 C++ 中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一些历史

ASCII 是一种创立于 1963 年的 7 位编码,用 0 到 127 之间的数值来代表最常用的字符,包含了控制字符(很多在今天已不再使用)、数字、大小写拉丁字母、空格和基本标点。它在编码上具有简单性,字母和数字的编码位置非常容易记忆(相比之下,设计 EBCDIC  的人感觉是脑子进了水,哦不,进了穿孔卡片了;难怪它和 IBM 的那些过时老古董一起已经几乎被人遗忘)。时至今日,ASCII 可以看作是字符编码的基础,主要的编码方式都保持着与 ASCII 的兼容性。

ASCII 里只有基本的拉丁字母,它既没有带变音符的拉丁字母(如 é 和 ä ),也不支持像希腊字母(如 α、β、γ)、西里尔字母(如 Пушкин)这样的其他欧洲文字(也难怪,毕竟它是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很多其他编码方式纷纷应运而生,包括 ISO 646 系列、ISO/IEC 8859 系列等等;大部分编码方式都是头 128 个字符与 ASCII 兼容,后 128 个字符是自己的扩展,总共最多是 256 个字符。每次只有一套方式可以生效,称之为一个代码页(code page)。这种做法,只能适用于文字相近、且字符数不多的国家。比如,下图表示了 ISO-8859-1(也称作 Latin-1)和后面的 Windows 扩展代码页 1252(下图中绿框部分为 Windows 的扩展),就只能适用于西欧国家。

最早的中文字符集标准是 1980 年的国标 GB2312 ,其中收录了 6763 个常用汉字和 682 个其他符号。我们平时会用到编码 GB2312,其实更正确的名字是 EUC-CN ,它是一种与 ASCII 兼容的编码方式。它用单字节表示 ASCII 字符而用双字节表示 GB2312 中的字符;由于 GB2312 中本身也含有 ASCII 中包含的字符,在使用中逐渐就形成了“半角”和“全角”的区别。

国标字符集后面又有扩展,这个扩展后的字符集就是 GBK ,是中文版 Windows 使用的标准编码方式。GB2312 和 GBK 所占用的编码位置可以参看下面的图(由 John M. Długosz 为 Wikipedia 绘制):

图中 GBK/1 和 GBK/2 为 GB2312 中已经定义的区域,其他的则是后面添加的字符,总共定义了两万多个编码点,支持了绝大部分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的字。

Unicode 作为一种统一编码的努力,诞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标准的第一版出版于 1991—1992 年。由于最初发明者的目标放得太低,只期望对活跃使用中的现代文字进行编码,他们认为 16 比特的“宽 ASCII”就够用了。这就导致了早期采纳 Unicode 的组织,特别是微软,在其操作系统和工具链中广泛采用了 16 比特的编码方式。在今天,微软的系统中宽字符类型 wchar_t 仍然是 16 位的,操作系统底层接口大量使用 16 位字符编码的 API,说到 Unicode 编码时仍然指的是 16 位的编码 UTF-16(这一不太正确的名字,跟中文 GBK 编码居然可以被叫做 ANSI 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微软以外的世界,Unicode 本身不作编码名称用,并且最主流的编码方式并不是 UTF-16,而是和 ASCII 全兼容的 UTF-8。

早期 Unicode 组织的另一个决定是不同语言里的同一个字符使用同一个编码点,来减少总编码点的数量。中日韩三国使用的汉字就这么被统一了:像“将”、“径”、“网”等字,每个字在 Unicode 中只占一个编码点。这对网页的字体选择也造成了不少麻烦,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不过这和我们的主题无关,就不再多费笔墨了。

Unicode 简介

Unicode 在今天已经大大超出了最初的目标。到 Unicode 12.1 为止,Unicode 已经包含了 137,994 个字符,囊括所有主要语言(使用中的和已经不再使用的),并包含了表情符号、数学符号等各种特殊字符。仍然要指出一下,Unicode 字符是根据含义来区分的,而非根据字形。除了前面提到过中日韩汉字没有分开,像斜体(italics)、小大写字母(small caps)等排版效果在 Unicode 里也没有独立的对应。不过,因为 Unicode 里包含了很多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使用的特殊符号,某些情况下你也可以找到对应的符号,可以用在聊天中耍酷,如 𝒷𝒶𝒹(但不适合严肃的排版)。

Unicode 的编码点是从 0x0 到 0x10FFFF,一共 1,114,112 个位置。一般用“U+”后面跟 16 进制的数值来表示一个 Unicode 字符,如 U+0020 表示空格,U+6C49 表示“汉”,U+1F600 表示“😀”,等等(不足四位的一般写四位)。

Unicode 字符的常见编码方式有:

UTF-32 :32 比特,是编码点的直接映射。

UTF-16 :对于从 U+0000 到 U+FFFF 的字符,使用 16 比特的直接映射;对于大于 U+FFFF 的字符,使用 32 比特的特殊映射关系——在 Unicode 的 16 比特编码点中 0xD800–0xDFFF 是一段空隙,使得这种变长编码成为可能。在一个 UTF-16 的序列中,如果看到内容是 0xD800–0xDBFF,那这就是 32 比特编码的前 16 比特;如果看到内容是 0xDC00–0xDFFF,那这是 32 比特编码的后 16 比特;如果内容在 0xD800–0xDFFF 之外,那就是一个 16 比特的映射。

UTF-8 :1 到 4 字节的变长编码。在一个合法的 UTF-8 的序列中,如果看到一个字节的最高位是 0,那就是一个单字节的 Unicode 字符;如果一个字节的最高两比特是 10,那这是一个 Unicode 字符在编码后的后续字节;否则,这就是一个 Unicode 字符在编码后的首字节,且最高位开始连续 1 的个数表示了这个字符按 UTF-8 的方式编码有几个字节。

在上面三种编码方式里,只有 UTF-8 完全保持了和 ASCII 的兼容性,目前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在我们下面讲具体编码方式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上面提到的三个字符在这三种方式下的编码结果:

UTF-32:U+0020 映射为 0x00000020,U+6C49 映射为 0x00006C49,U+1F600 映射为 0x0001F600。

UTF-16:U+0020 映射为 0x0020,U+6C49 映射为 0x6C49,而 U+1F600 会映射为 0xD83D DE00。

UTF-8:U+0020 映射为 0x20,U+6C49 映射为 0xE6 B1 89,而 U+1F600 会映射为 0xF0 9F 98 80。

Unicode 有好几种(上面还不是全部)不同的编码方式,上面的 16 比特和 32 比特编码方式还有小头党和大头党之争(“汉”按字节读取时是 6C 49 呢,还是 49 6C?);同时,任何一种编码方式还需要跟传统的编码方式容易区分。因此,Unicode 文本文件通常有一个使用 BOM(byte order mark)字符的约定,即字符 U+FEFF 。由于 Unicode 不使用 U+FFFE,在文件开头加一个 BOM 即可区分各种不同编码:

如果文件开头是 0x00 00 FE FF,那这是大头在前的 UTF-32 编码;

否则如果文件开头是 0xFF FE 00 00,那这是小头在前的 UTF-32 编码;

否则如果文件开头是 0xFE FF,那这是大头在前的 UTF-16 编码;

否则如果文件开头是 0xFF FE,那这是小头在前的 UTF-16 编码(注意,这条规则和第二条的顺序不能相反);

否则如果文件开头是 0xEF BB BF,那这是 UTF-8 编码;

否则,编码方式使用其他算法来确定。

编辑器可以(有些在配置之后)根据 BOM 字符来自动决定文本文件的编码。比如,我一般在 Vim 中配置 set fileencodings=ucs-bom,utf-8,gbk,latin1。这样,Vim 在读入文件时,会首先检查 BOM 字符,有 BOM 字符按 BOM 字符决定文件编码;否则,试图将文件按 UTF-8 来解码(由于 UTF-8 有格式要求,非 UTF-8 编码的文件通常会导致失败);不行,则试图按 GBK 来解码(失败的概率就很低了);还不行,就把文件当作 Latin1 来处理(永远不会失败)。

在 UTF-8 编码下使用 BOM 字符并非必需,尤其在 Unix 上。但 Windows 上通常会使用 BOM 字符,以方便区分 UTF-8 和传统编码。

C++ 中的 Unicode 字符类型

C++98 中有 char 和 wchar_t 两种不同的字符类型,其中 char 的长度是单字节,而 wchar_t 的长度不确定。在 Windows 上它是双字节,只能代表 UTF-16,而在 Unix 上一般是四字节,可以代表 UTF-32。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目前我们有了下面的改进:

C++11 引入了 char16_t 和 char32_t 两个独立的字符类型(不是类型别名),分别代表 UTF-16 和 UTF-32。

C++20 将引入 char8_t 类型,进一步区分了可能使用传统编码的窄字符类型和 UTF-8 字符类型。

除了 string 和 wstring,我们也相应地有了 u16string、u32string(和将来的 u8string)。

除了传统的窄字符 / 字符串字面量(如 "hi")和宽字符 / 字符串字面量(如 L"hi"),引入了新的 UTF-8、UTF-16 和 UTF-32 字面量,分别形如 u8"hi"、u"hi" 和 U"hi"。

为了确保非 ASCII 字符在源代码中可以简单地输入,引入了新的 Unicode 换码序列。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三个字符可以这样表达成一个 UTF-32 字符串字面量:U" \u6C49\U0001F600"。要生成 UTF-16 或 UTF-8 字符串字面量只需要更改前缀即可。

使用这些新的字符(串)类型,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代码表达出 UTF-32 和其他两种 UTF 编码间是如何转换的:

#include <iomani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except>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char32_t unicode_max =
  0x10FFFF;

void to_utf_16(char32_t ch,
               u16string& result)
{
  if (ch > unicode_max) {
    throw runtime_error(
      "invalid code point");
  }
  if (ch < 0x10000) {
    result += char16_t(ch);
  } else {
    char16_t first =
      0xD800 |
      ((ch - 0x10000) >> 10);
    char16_t second =
      0xDC00 | (ch & 0x3FF);
    result += first;
    result += second;
  }
}

void to_utf_8(char32_t ch,
              string& result)
{
  if (ch > unicode_max) {
    throw runtime_error(
      "invalid code point");
  }
  if (ch < 0x80) {
    result += ch;
  } else if (ch < 0x800) {
    result += 0xC0 | (ch >> 6);
    result += 0x80 | (ch & 0x3F);
  } else if (ch < 0x10000) {
    result += 0xE0 | (ch >> 12);
    result +=
      0x80 | ((ch >> 6) & 0x3F);
    result += 0x80 | (ch & 0x3F);
  } else {
    result += 0xF0 | (ch >> 18);
    result +=
      0x80 | ((ch >> 12) & 0x3F);
    result +=
      0x80 | ((ch >> 6) & 0x3F);
    result += 0x80 | (ch & 0x3F);
  }
}

int main()
{
  char32_t str[] =
    U" \u6C49\U0001F600";
  u16string u16str;
  string u8str;
  for (auto ch : str) {
    if (ch == 0) {
      break;
    }
    to_utf_16(ch, u16str);
    to_utf_8(ch, u8str);
  }
  cout << hex << setfill('0');
  for (char16_t ch : u16str) {
    cout << setw(4) << unsigned(ch)
         << ' ';
  }
  cout << endl;
  for (unsigned char ch : u8str) {
    cout << setw(2) << unsigned(ch)
         << ' ';
  }
  cout << endl;
}

输出结果是:

0020 6c49 d83d de00

20 e6 b1 89 f0 9f 98 80

平台区别

下面我们看一下在两个主流的平台上一般是如何处理 Unicode 编码问题的。

Unix

现代 Unix 系统,包括 Linux 和 macOS 在内,已经全面转向了 UTF-8。这样的系统中一般直接使用 char[] 和 string 来代表 UTF-8 字符串,包括输入、输出和文件名,非常简单。不过,由于一个字符单位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 Unicode 字符,在需要真正进行文字处理的场合转换到 UTF-32 往往会更简单。在以前及需要和 C 兼容的场合,会使用 wchar_t、uint32_t 或某个等价的类型别名;在新的纯 C++ 代码里,就没有理由不使用 char32_t 和 u32string 了。

Unix 下输出宽字符串需要使用 wcout(这点和 Windows 相同),并且需要进行区域设置,如下所示:

std::locale::global(
    std::locale(""));
std::wcout.imbue(std::locale());

由于没有什么额外好处,反而可能在某些环境因为区域设置失败而引发问题,Unix 平台下一般只用 cout,不用 wcout。

Windows

Windows 由于历史原因和保留向后兼容性的需要(Windows 为了向后兼容性已经到了大规模放弃优雅的程度了),一直用 char 表示传统编码(如,英文 Windows 上是 Windows-1252,简体中文 Windows 上是 GBK),用 wchar_t 表示 UTF-16。由于传统编码一次只有一种、且需要重启才能生效,要得到好的多语言支持,在和操作系统交互时必须使用 UTF-16。

对于纯 Windows 编程,全面使用宽字符(串)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当然,源代码和文本很少用 UTF-16 存储,通常还是 UTF-8(除非是纯 ASCII,否则必须加入 BOM 字符来和传统编码相区分)。这时可能会有一个小小的令人惊讶的地方:微软的编译器会把源代码里窄字符串字面量中的非 ASCII 字符转换成传统编码。换句话说,同样的源代码在不同编码的 Windows 下编译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你希望保留 UTF-8 序列的话,就应该使用 UTF-8 字面量(并在将来使用 char8_t 字符类型)。

#include <stdio.h>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dump(const T& str)
{
  for (char ch : str) {
    printf(
      "%.2x ",
      static_cast<unsigned char>(ch));
  }
  putchar('\n');
}

int main()
{
  char str[] = "你好";
  char u8str[] = u8"你好";
  dump(str);
  dump(u8str);
}

下面展示的是以上代码在 Windows 下系统传统编码设置为简体中文时的编译、运行结果:

c4 e3 ba c3 00

e4 bd a0 e5 a5 bd 00

Windows 下的 wcout 主要用在配合宽字符的输出,此外没什么大用处。原因一样,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区域设置,才能输出跟该区域相匹配的宽字符串(不匹配的字符将导致后续输出全部消失!)。如果要输出中文,得写 setlocale(LC_ALL, "Chinese_China.936");,这显然就让“统一码”输出失去意义了。

但是(还是有个“但是”),如果你只用 wcout,不用 cout 或任何使用窄字符输出到 stdout 的函数(如 puts),这时倒有个还不错的解决方案,可以在终端输出多语言。我也是偶然才发现这一用法,并且没有在微软的网站上找到清晰的文档……代码如下所示:

#include <fcntl.h>
#include <io.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_setmode(_fileno(stdout),
           _O_WTEXT);
  std::wcout
    << L"中文 Español Français\n";
  std::wcout
    << "Narrow characters are "
       "also OK on wcout\n";
  // but not on cout...
}

由于窄字符在大部分 Windows 系统上只支持传统编码,要打开一个当前编码不支持的文件名称,就必需使用宽字符的文件名。微软的 fstream 系列类及其 open 成员函数都支持 const wchar_t* 类型的文件名,这是 C++ 标准里所没有的。

统一化处理

要想写出跨平台的处理字符串的代码,我们一般考虑两种方式之一:

源代码级兼容,但内码不同

源代码和内码都完全兼容

微软推荐的方式一般是前者。做 Windows 开发的人很多都知道 tchar.h 和 _T 宏,它们就起着类似的作用(虽然目的不同)。根据预定义宏的不同,系统会在同一套代码下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及对应的函数。拿一个最小的例子来说: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char.h>

int _tmain(int argc, TCHAR* argv[])
{
  _putts(_T("Hello world!\n"));
}

如果用缺省的命令行参数进行编译,上面的代码相当于:

#include <stdio.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uts("Hello world!\n");
}

而如果在命令行上加上了 /D_UNICODE,那代码则相当于:

#include <stdio.h>

int wmain(int argc, wchar_t* argv[])
{
  _putws(L"Hello world!\n");
}

当然,这个代码还是只能在 Windows 上用,并且仍然不漂亮(所有的字符和字符串字面量都得套上 _T)。后者无解,前者则可以找到替代方案(甚至自己写也不复杂)。C++ REST SDK 中就提供了类似的封装,可以跨平台地开发网络应用。但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主要照顾 Windows 的开发方式。

相应的,对 Unix 开发者而言更自然的方式是全面使用 UTF-8,仅在跟操作系统、文件系统打交道时把字符串转换成需要的编码。利用临时对象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写帮助函数和宏。

utf8_to_native.hpp:

#ifndef UTF8_TO_NATIVE_HPP
#define UTF8_TO_NATIVE_HPP

#include <string>

#if defined(_WIN32) || \
    defined(_UNICODE)

std::wstring utf8_to_wstring(
  const char* str);
std::wstring utf8_to_wstring(
  const std::string& str);

#define NATIVE_STR(s) \
  utf8_to_wstring(s).c_str()

#else

inline const char*
to_c_str(const char* str)
{
  return str;
}

inline const char*
to_c_str(const std::string& str)
{
  return str.c_str();
}

#define NATIVE_STR(s) \
  to_c_str(s)

#endif

#endif // UTF8_TO_NATIVE_HPP

utf8_to_native.cpp:

#include "utf8_to_native.hpp"

#if defined(_WIN32) || \
    defined(_UNICODE)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system_error>

namespace {

void throw_system_error(
  const char* reason)
{
  std::string msg(reason);
  msg += " failed";
  std::error_code ec(
    GetLastError(),
    std::system_category());
  throw std::system_error(ec, msg);
}

} /* unnamed namespace */

std::wstring utf8_to_wstring(
  const char* str)
{
  int len = MultiByteToWideChar(
    CP_UTF8, 0, str, -1,
    nullptr, 0);
  if (len == 0) {
    throw_system_error(
      "utf8_to_wstring");
  }
  std::wstring result(len - 1,
                      L'\0');
  if (MultiByteToWideChar(
        CP_UTF8, 0, str, -1,
        result.data(), len) == 0) {
    throw_system_error(
      "utf8_to_wstring");
  }
  return result;
}

std::wstring utf8_to_wstring(
  const std::string& str)
{
  return utf8_to_wstring(
    str.c_str());
}

#endif

在头文件里,定义了在 Windows 下会做 UTF-8 到 UTF-16 的转换;在其他环境下则不真正做转换,而是不管提供的是字符指针还是 string 都会转换成字符指针。在 Windows 下每次调用 NATIVE_STR 会生成一个临时对象,当前语句执行结束后这个临时对象会自动销毁。

使用该功能的代码是这样的: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utf8_to_native.hpp"

int main()
{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char filename[] =
    u8"测试.txt";
  ifstream ifs(
    NATIVE_STR(filename));
  // 对 ifs 进行操作
}

上面这样的代码可以同时适用于现代 Unix 和现代 Windows(任何语言设置下),用来读取名为“测试.txt”的文件。

编程支持

结束之前,我们快速介绍一下其他的一些支持 Unicode 及其转换的 API。

Windows API

上一节的代码在 Windows 下用到了 MultiByteToWideChar ,从某个编码转到 UTF-16。Windows 也提供了反向的 WideCharToMultiByte ,从 UTF-16 转到某个编码。从上面可以看到,C 接口用起来并不方便,可以考虑自己封装一下。

iconv

Unix 下最常用的底层编码转换接口是 iconv ,提供 iconv_open、iconv_close 和 iconv 三个函数。这同样是 C 接口,实践中应该封装一下。

ICU4C

ICU 是一个完整的 Unicode 支持库,提供大量的方法,ICU4C 是其 C/C++ 的版本。ICU 有专门的字符串类型,内码是 UTF-16,但可以直接用于 IO streams 的输出。下面的程序应该在所有平台上都有同样的输出(但在 Windows 上要求当前系统传统编码能支持待输出的字符):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unicode/unistr.h>
#include <unicode/ustream.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icu::UnicodeString;

int main()
{
  auto str = UnicodeString::fromUTF8(
    u8"你好");
  cout << str << endl;
  string u8str;
  str.toUTF8String(u8str);
  cout << "In UTF-8 it is "
       << u8str.size() << " bytes"
       << endl;
}

codecvt

C++11 曾经引入了一个头文件 <codecvt>用作 UTF 编码间的转换,但很遗憾,那个头文件目前已因为存在安全性和易用性问题被宣告放弃(deprecated)。 <locale>中有另外一个 codecvt 模板 ,本身接口不那么好用,而且到 C++20 还会发生变化,这儿也不详细介绍了。

内容小结

本讲我们讨论了 Unicode,以及 C++ 中对 Unicode 的支持。我们也讨论了在两大主流桌面平台上关于 Unicode 编码支持的一些惯用法。希望你在本讲之后,能清楚地知道 Unicode 和各种 UTF 编码是怎么回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