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https://blog.csdn.net/yangwen123/article/details/79836109
AndroidO引入Treble架构后,有那些变化呢?
1. 增加了多个服务管家,AndroidO之前版本有且只有一个servicemanager,现在增加到3个,他们分管不同的服务。
2.增加了binder通信库,这是为了适配binder域的扩展。
3.增加了binder域,系统定义了3个binder设备节点,binder驱动分别处理这3个binder设备节点上的binder通信事件。
Binder通信域变化
Treble架构的引入足以说明Binder通信的重要性,之前APP和Framework之间通过binder实现跨进程调用,当然这个调用对开发者来说是透明的,相当于函数本地调用。Treble引入后,Framework和HAL又实现了进程分离,Framework和HAL之间依然使用binder通信,通过HIDL来定义通信接口。那binder通信有什么变化呢? 在Treble中,引入了多个binder域,主要是增加了多个binder设备,binder驱动实现原理基本没变,变化了一些细节。增加binder设备应该是为了实现更换的权限控制,使用不同binder设备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selinux权限有所不同,同时,Android 框架和 HAL 现在使用 Binder 互相通信。由于这种通信方式极大地增加了 Binder 流量。
为了明确地拆分框架(与设备无关)和供应商(与具体设备相关)代码之间的 Binder 流量,Android O 引入了“Binder 上下文”这一概念。每个 Binder 上下文都有自己的设备节点和上下文(服务)管理器。您只能通过上下文管理器所属的设备节点对其进行访问,并且在通过特定上下文传递 Binder 节点时,只能由另一个进程从相同的上下文访问上下文管理器,从而确保这些域完全互相隔离。为了显示 /dev/vndbinder,请确保内核配置项 CONFIG_ANDROID_BINDER_DEVICES 设为"binder,hwbinder,vndbinder"
这样在驱动中就创建了binder、vndbinder、hwbinder三个驱动设备,并保存在binder设备列表binder_devices中。/dev/binder 设备节点成为了框架进程的专属节点,这意味着oem进程将无法再访问该节点。oem进程可以访问 /dev/hwbinder,但必须将其 AIDL 接口转为使用 HIDL
binder驱动设备
hwbinder驱动设备
vndbinder驱动设备
由于vndbinder和binder使用的都是libbinder.so库,因此在打开binder设备时,需要调用:
ProcessState::initWithDriver("/dev/vndbinder");
来指定打开那个binder设备。
服务管家变化
AndroidO将服务管家从servicemanager扩展到以下3个:
Binder通信框架变化
1.在普通Java Binder框架中,Client端Proxy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inder代理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Stub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给其子类实现。
2.在普通Native Binder框架中,Client端BpXXX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pBinder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BnXXX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个其子类实现。
3. 在HwBinder框架中,Client端的BpHwXXX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pHwBinder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的BnHwXXX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给_hidl_mImpl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