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再构建之思考

前言:遣词造句或有不规范。不过我们这里重点放在思考上,有机会回头再修正。

正文:

我在诸多观察中发现,越是执行力强的人,其在原则上越坚持、底线越高。我们要对自己有足够的约束,才能稳定自身的特质,办事才靠谱。

我们经常后悔,也常常复盘,但是问题又会反复,从未解决过。这些会不会是对自己没有进行约束?我开始了思考。

首先,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件事情的运行规律,那么就得把握住它们需要的条件。有的是需要克服的困难,有的是一些时间的坚持、努力的累积。

完成这两样,都离不开对自己的约束。什么时候做什么,我能控制自己吗?什么时候完成多少,我能够控制自己吗?

控制自己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比如,我是否能够承受这个目标对我的要求呢?假设实践与计划有差距,我是否能够坦然接受与随时调整?调整后,我在努力上是否是达到了自己的瓶颈?这些或许就靠自己的底线了。

例如,如果我清晰的把握,我的能力可以驾驭这件事情,我是否能够在底线上守住: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好这件事情?

在对待众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要形成自己的原则,比如对于那些应该办的、能达到的能够达到预期,才能比较理想的实现它们。

比如环境不好,我就应该表现成这样子吗,我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抗争呢?这是对原则的思考。

其中环境又分大环境与周遭的人际小环境,又要独立考虑。

阅读过一些自控力和心理学书籍,它们试图描述种种办法,但是我们实际体验可能效果不大。我以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些事情的实践不能不考虑人本身的情况,以及一些外部意外。

对于人本身的情况,比如说要有对于自身的肯定与信服。(这里可以说自信,但是我觉得具体自信一词过于笼统。主要是对自身力量的衡量与运用要恰当。)

具体情况有如,我确定我要克服自身的反感去做当时不太乐意干的事情。对于不能适应的心理能够有平衡方案(暂时忘怀、停下手头的事情,在一定克制能力下转移注意力,然后再及时回头再接再厉,这是很难但是很关键的事情)。

对于外部意外,我们能否能够坚硬的抵抗,不消耗过多的时间在上面。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精力的分配。比如:发生了一些突发奇想,我就一定要立马去思考它吗?看上去有更有意思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好奇吗?即使看上去很重要,也应该由主到次,或者说先后去完成。

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的情况,有影响心情的事情发现了,我能不能表现得无动于衷的执行原本的计划。

过去曾经有人讨论过“计划“与“规划“的替换来强调一些事情的实现不一定理想。但是我实践过后,我明白那都是表面的文章。

毕竟在现代语言文化中,正式的文字也会钻漏洞,标点都随意的口语可能还更能够表达意义,什么都没说明的可能才是重点。

再就是多在行为上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事件A的执行,能否通过事件B来提示自己要去做、能完成。比如事件C的改变,能否通过事件D、E的改变来坚定自己的决心。(当然这些想法看上去和那些理论书籍别无二致,但是我认为它们应该更加有效果。至少我曾经体验过而且知道它为了起什么作用。)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