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本文探讨了真理符合论的概念,指出人类认知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无法跨越非连续性。文章引用历史案例说明即使了解历史,人们仍然会重复错误。作者提出人类大脑存在对真理认知的障碍,讨论了哲学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双系统理论解释了直觉与理性在认知中的角色。此外,文章还质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指出人们往往受已有信念影响,形成合理性遮蔽,难以突破认知边界。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这次批判性思维讲三个思维模型:

  1. 真理符合论
  2. 真理连贯论
  3. 思维遮蔽性

这是第一个—真理符合论,我们不仅会把观点给你,还会把研究的工具教给大家。

先来看一个问题:
为何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历史总是一样一样的,UNIVAC作为计算机的发明者,是当时的科研机里做得最好的,但却被IBM的商用机取代,而大型的商用机未能跨越非连续性,被DEC这种小型机取代,在个人电脑时代,DEC曾经四次进入这个PC机领域,而又先后四次跳出PC机领域,最后被苹果取代了,每次都是这张图-非连续性:

那么,如果你知道了这些故事,是不是你就不会犯这些错误了呢?就能跨越非连续性了呢?
NO,即使你知道了,你还是会干蠢事,因为我们大脑有结构性缺陷,这种缺陷使得我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干的事很蠢。

在人类的认知中,有两大疑难?
在哲学认识论中,讨论的问题为:

  • 人类理性能否认知客观世界?

在认知心理学中,讨论的问题为:

  • 人类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我们一直认为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都在慢慢的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理,但真理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今天就是想挑战一下,关于真理,关于客观世界,我们有两个大问题:

  •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理?
  • 如果这个世界有真理,我们人类的大脑能否抵达这个真理?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个问题,这可是几千年来人类最聪明的一小部分人在谈论的问题,在两三千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本体论,就是在探讨这样的事情,本体论就是说:

  1. 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本源,本真,本质,本体的东西?现象世界的背后是否存在本体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者笛卡尔说:在探讨这个世界的本体之前,

  1. 我们能否先问一下自己的大脑是否有能力去探讨这样的东西?

因此哲学讨论的问题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

接着康德竟提出了不可知论

  1. 彼岸:物自体
  2. 此岸:现象层

即我们永远不能接触到彼岸的物自体,我们只能在此岸上,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层。所以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边界?我们不知道。

然后哲学家休谟又提出了归纳性谬误

  1. 真实世界是非连续的
  2. 而人类的认知只能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之上

即真实的世界是非连续的,但人类学习的方式-归纳法-必须要建立在连续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这其中就产生了悖论:世界的本质是非连续性的,而人类的认知方式却是连续的。正是这种缺陷,才使得我们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我们先把这些观点都抛出来,让大家形成概览性的认识,然后把这个世界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人认识的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呈现给大家。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认知心理学里面,《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一个双系统理论:

  1. 系统1—直觉(快思考)
  2. 系统2—理性(慢思考)

因此,今天我们用类比的方式,用两副眼镜来展开:

  1. 第一副眼镜:感官系统(感性)
  2. 第二副眼镜:思想系统(理性)

第一副眼镜就当成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第二副眼镜是我们的思想。 为什么会有这两幅眼镜呢?根据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原理,人类认知升级是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之后不得不的行为。说明我们的认知能力是从动物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演化到今天的, 而且我们的认知能力是生存环境变化逼着我们 提升的。因此,人类认知能力的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周期:

  • A周期:数百万年前,从600万年前类人猿到200万年前的直立人
  • B周期:数万年前,人类符号语言诞生后到人类轴心时代前夕
  • C周期:数千年前,人类轴心时代以后,特别是近代科学之后

而所有动物的基因突变需要上百万年之久,那在B,C周期这么短时间内,为什么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高出那么多呢?
在几百万年前,我们人类也跟其他动物一样竞争,但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的感性系统不足以让我们生存下去,从而生出了理性系统,理性系统存在时间大约7万年左右,这个七万来自《人类简史》。

因为生存度下降,而不得不生出了理性系统。

放在今天的主题上,我们有两副眼镜,第一副眼镜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等,看到什么是什么,叫事实,处理的是经验和事实,而第二副眼镜是我们的思想,把第一副眼镜处理的经验事实概念化,经验化,模式化。

我们只能通过这两种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但是,这两副眼镜都有先天性的结构缺陷。
我们在配眼镜的时候检查过自己的眼睛度数,但是我们有没有检查过自己的认知眼镜是否有偏差呢?我们在检查视力的时候有一个标准—视力表,在检查认知眼镜的时候,是否有这样一个标准呢?

在哲学上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检查认知视力:

  • 你能否判断一个信念是否为真理?

假设有一个真理,你自己的真理和对照表上的真理是否符合?这是判断你的认知视力是否还很清晰的一种方式。
判断一个信念是否为真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针对第一副眼镜的,叫做真理符合论,即个人的信念是否为真理?判断个人的信念是否为真理也很简单,拿你的信念和客观事实比较一下,看和客观事实是否一致就OK了。
那第二副眼镜该怎么判断呢?判断的方法称为真理连贯论,即判断你所在的群体的某个信念是否为真理 ?这个判断和第一个有所不同,这个判断的是这个群体的某个信念和群体的整个信念体系是否相同?如果个人的信念和群体的信念不一致,那就不是真理,这个针对的是群体的认知。


好,我们来验一下我们的第一副眼镜。

什么叫客观事实?
绝对客观的,独立于我们之外,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实。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实。我们人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称为归纳法,这种方法不用学也能懂,就是基于经验事实的归纳,比如看到中国的鹅是白色的,就认为全世界的鹅都是白色的。

这里有一个悖论:

  • 真理符合论的方法是把主观信念和客观事实做比较;
  • 但所谓的客观事实根本离不开主观信念

也就是说,当你说这个是客观事实时,其实这个客观事实是已经被你的主观信念处理过的客观事实,所以这个客观事实不是独立于主观信念存在的。

如果使用我们的第一副眼镜,获取信息只能通过五条通道:眼,耳,鼻,舌,身,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中80%又都来源于视觉,18%来源于听觉,这两个合起来有98%的信息来源于眼和耳。

而问题在于:眼见真的为实吗?
举个例子—萨拉的苹果。萨拉在路上看到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很多苹果,这些苹果是不是客观的呢?是客观的,但仔细想一下,当她说这个苹果以及产生苹果这个视觉形象时,脑袋里形成了红红的,圆圆的苹果这个视觉想象,然后再加上萨拉的主观意识, 合起来形成了苹果这个形象而已,这个苹果是经过主观意识处理过的信息。所以对于萨拉来说,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苹果,她所看到的苹果只不过是在它意识中的视觉再现。

  • 2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