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清谈之风

玄学目标

调和儒家和道家的矛盾
经学:雕章琢句,注书
注书->议理

一、关于清谈

(一) 清谈的概念

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清议:政治议论和人物评价

(二) 清谈的起源

1、汉末太学的游谈;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何晏、王粥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典午既东(司马氏政权来到江左,东晋),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国学概论》第六章)

清议受到打压,转而清谈。

(三) 清谈的内容

名教与自然之辩; (儒家和道家)
言意之辩; (语言和思想主旨的关系,老庄)
才性四本论 (才性异、同、离、合 四义) ;

清谈的道具- 麈尾和如意

相关故事

正始之音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陈述)向者胜理(刚才获胜的道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反驳),一坐人便以为屈(败)。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文学》6)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之,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文学》10)

将无同 (名教与自然之辩)
阮宣子 (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 (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儒家)同异?”
将无同(大概相同)。
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汤一介先生提出魏晋玄学中“圣人老庄化”的问题。并指出共原因乃是一
如果直接说老子或庄子才是圣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还很难让人们一下子接受,因为四百年来孔子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了。如何办呢?玄学家们采取了“把圣人老庄化,而不以老庄为圣人’的办法。

梦的解析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乐广)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好了一点),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殷中军(殷浩)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文学》33)

清谈误国

当朝评价:王衍:“鸣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虚浮,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致今日!(《晋书》 本传)

王羲之:“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世说·言语》70)

桓温:“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轻诋》11)

谢答日:“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70)”

清谈误国”是古人对清谈的总体评价,考虑到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及士大夫所特有的天下关怀,这一观点自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西晋败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王族自相残杀、用人不当,以及统治阶层的者侈和腐败,根子不在清谈。
清谈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推动了中国思辨哲学的进步,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清谈的精神包括了科学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和艺术的精神,在这几种精神的共同影响之下,才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精彩纷呈的“魏晋风度”。
清谈所塑造的那种独立、自由、求真、尚美的玄学人格也是让后人神往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